做一个系列,通过传播媒介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动画的发展情况。依据传播媒介将动画分为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网络动画。翻阅了几本关于中国动画史的书,基本上都是基于时间线来讲述的,每个年代罗列每个年代的代表作品,捎带着对当时的生产制度、政策规定、发行方式略微讲述。这样讲述的问题在于,不能很好的理清动画产业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动画应该是制作-发行这样的一个循环才算是完整的,动画内容的制作并不完全取决于制作方。发行方,管理方对内容制作的影响远比想象中的多,过分的拘泥于动画内容本身反而会局限我们的视野,所以我会选择性的忽略动画内容本身,而是从产业制度的变化来梳理,我会将产业大致分为制作方,发行方,电视台三条线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非常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制作方面上美厂是国内唯一的对内发行的动画生产单位。发行方面,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一发行。这一时期几乎只有央视会有动画的放映权限,地方台多为转播中央电视台。
这一段时间,不存在市场化的反馈与调节机制,观众对制作方的反馈机制较少,基本就是上美厂画什么,观众就只能看什么,上美厂背靠国家这座大山可以以相对充沛的人力财力制作动画,不受观众干预,从现在的角度回看,我认为这是一个中性的事件。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对各个时期的动画进行优劣评判,他们只是历史的一个切片。
第二个阶段为80年代初至2006年,此阶段对应改革开放初期,是体制剧烈变化的阶段。首先是生产方面,8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对外的动画外包公司,其优越的待遇冲击了上美厂的制作体制,大量人才外流。1999年《关于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印发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国内发行的动画制作,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年《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发布后,开始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制作动画。发行方面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允许制片厂自主发行。电视台方面,1983 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决议》:确立 “四级办电视” 政策,推动电视普及,动画需求量激增。1999 年《关于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打破国有制片厂的垄断地位,开始健全市场机制。这一时期,上美厂开始收到市场化的冲击,开始调整自身动画内容,动画的故事性明显变强,最为典型的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
第三个阶段则是06年至今,这段时间,涉及根本的体制改革不多,主要多为税收减免、补贴发放、健全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为主。到这个阶段基本没什么可讲的了,一方面,从06年之后,电视台这个媒介本身就开始走下坡路,被互联网冲击的体无完肤,另一方面,各类文件对电视台的动画放映开始做严格的限制。最常被提到的是黄金时段限制播放动画时长,这个影响,其次就是对于内容审查愈加苛刻,从2013年以后,像蜘蛛侠、奥特曼、百变小樱一类涉及到所谓“打斗”的动画几乎全面消失,动画内容开始全面转向低幼年龄。以央视少儿频道为例,虽然被限制了引进动画的时长,但是动漫世界这个栏目依旧以引进动画为主,只是引进的内容从过去的漫威、龙珠这一类变成了托马斯小火车这一类。基本是从这一时间段开始,我抛弃了在电视上看动画的习惯,我至今仍然记着我无数次回家兴奋的换到少儿频道结果播着索然无味的动画的失望。
电视这一媒介天生带着非常浓厚的大众传播色彩,所以其带来的社会功能属性远高于其带来的经济属性。互联网对电视造成冲击是一个历史的大趋势,但是我仍然认为在国内这个趋势发展的有些太快了,这个太快了一方面是互联网飞速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电视台过于保守的管理策略,不仅仅是动画,但动画绝对是最严重的一项门类。而这个策略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平衡好所谓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平衡。在动画电影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电视动画却完全是另一幅完全退化半死不活的状态,为了写这篇,我特意去查了动漫世界这几年播的动画片,反正就挺无奈的。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