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シナリオえーだば創作術 宝可梦部分6 162-165回

《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简评:

第162回 《宝可梦》事件与相关人员
所谓的"宝可梦事件" 刚发生后的剧本会议上,与会成员只是互相展示着忧郁的表情。
"关于这次事件,制作方和电视台希望统一见解和应对措施,即使有媒体采访,也请不要发表任何个人评论",这是事件第二天电话通知的内容确认,以及未完成的剧本暂时停止创作…… 这些也已事先通知了编剧们。
但有些剧本已经完成,分镜、作画等制作流程已进行到中途。
从动画剧本定稿到动画作品最终完成,通常需要三到四个月时间。
这些作品已在制作中途,牵涉到许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关系到他们的生计,也需要相应经费,不可能突然叫停。
关于这些作品的善后处理,动画制作方面的制作人似乎说过 "我们会想办法处理,编剧一方不必担心……",但会议上所有人都对已发生的事件显得茫然失措,我的记忆也许并不准确。
总之《宝可梦》停播已成定局。
在那个剧本会议的时间节点,即便当时未完成的作品全部做好,也不可能播出。
虽然完全不清楚是否能用电视以外的其他渠道公开,但未完成的作品似乎仍要暂且做完。
无论如何,事件已经发生。
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无可挽回。
事件原因尚未查明,受害情况也无法正确掌握。
剧本会议上,恐怕谁都不想谈论这件事吧。
实际上,也几乎没有关于这次事件的发言。
因此,我无法确切描述当时参与《宝可梦》制作的每个人怀着怎样的心情。
那位直接负责剧本的编剧在事件发生很久后,似乎曾被某人用 "是运气不好" 安慰过,但 "说这种话根本算不上安慰。难道不明白光是提及那起事件对我而言就是莫大的痛苦吗?"—— 说这话时,那张平日温厚的面孔罕见地变得阴沉。
当时谁也不知道动画版《宝可梦》将何去何从,既然停播已成定局,后续剧本会议也随之取消。
能否重启剧本创作在当时也是未知数。
虽然媒体报道事件中有重伤患者,所幸无人死亡。
但在事件发生后仅数日的阶段,谁都无法预料包括后遗症在内的后续影响。
众人保持缄默是理所当然的。
即便如此,夹杂着对未来的不安,漏出几句分不清是牢骚还是怨言的话语也情有可原。
此前动画版《宝可梦》的收视率与人气正处于上升期。
这种时候,没人会满足于现状。
大家都渴望更上一层楼。
作为实现手段之一,高层似乎曾指示要通过更华丽的战斗场面吸引观众。
"要是把战斗场面做得比出事那集更炫酷,恐怕会造成比现在更严重的伤亡,差点就酿成大祸了......"
我不确定原话是不是这样说的,但类似的话语确实有从制片人口中不经意漏出,仿佛在安慰涉事的制作人员。
被视为动画版《宝可梦》实际制作责任人的总导演,其沮丧程度已超出令人同情的范畴。
他伴着叹息嘟哝的那句不像玩笑的台词令我至今难忘:
"该不会因业务过失致伤罪被逮捕吧......"
我当即认为 "绝无可能",却未说出口。
业务过失致伤罪的成立要件是当事人明知业务操作不当可能引发危险仍犯错,而总导演也好其他人也好,都从未想过《宝可梦》的动画会对人体有伤害,因而不构成业务过失。
既然此前无人认为《宝可梦》动画存在健康风险,受害者想必也不会起诉。
即便被起诉也绝无败诉可能。
我撰写过各类剧本,还是有这种程度的法律知识的。
但当场指出这点毫无安慰作用。
反倒可能被误解为 "首藤身为系列构成才能说得这么轻松,毕竟没人会看剧本文字看到昏倒"。
说到底,问题不在于是否构成犯罪,而在于自己担任总导演的《宝可梦》动画导致观众昏厥这件事带来的冲击。
这份心情我也感同身受。
作为动画基石的剧本负责人是我。
但凡参与过《宝可梦》动画的人,或多或少都怀有类似心情吧。
在阴郁的氛围中剧本会议结束,临别时我对总导演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总导演沉默不语。
本意是想鼓励他(当然也包含着自我安慰的成分),却不知对方会如何理解这句话。
如今我很后悔,当时本该保持沉默才对。
此后理所当然地,剧本会议暂停了很长时间。
除部分媒体外,大多数人仅凭 "观看动画《宝可梦》后有人昏厥" 这一事实,就加入了批判阵营。
连动画和游戏都未曾接触过的人们,仅凭 "宝可梦" 这个名字便展开各种非议。
这就是所谓的 "宝可梦围攻" 现象。
以下记述基于我的听闻与媒体报道。或许与事实真相存在微妙偏差。
但这起事件从不同参与者的立场看来,本就有着不同面貌。
特此声明后续内容仅为个人视角的叙述。
那些围攻言论大多充斥着不负责任且缺乏依据的指控。
但凡冠以 "宝可梦" 之名的事物几乎都遭到诋毁。
本应被倾听的直接受害者的声音却几乎没有出现,反倒是借 "宝可梦事件" 对《宝可梦》进行批判的社会热潮甚嚣尘上。
播出《宝可梦》的电视台忙于应对媒体致歉与事件调查,
当然对受害者的慰问工作确实落实了。
制作宝可梦游戏的公司想必也阵脚大乱,游戏制作方最担忧的噩梦突然降临。
原本至少持续一年半、且大有发展空间的动画版《宝可梦》,竟因这等意外被迫停播,游戏部分势必受到牵连。
他们立即准备了声明:"游戏与动画《宝可梦》属于不同表现形式,动画事件与游戏无关。"
然而谁都清楚,即便采取这种措施,游戏也必然要承受动画带来的负面冲击。
其实最初游戏《宝可梦》动画化时,游戏制作团队并非全员赞成。
若动画失败,很可能拖累游戏口碑,使其无法展现真正实力,缩短游戏的生命周期。
此前已有不少动画化失败导致游戏销量下滑的先例。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游戏,漫画领域同样如此。已完结的漫画另当别论,但对于当红连载作品而言,动画质量不佳可能导致漫画人气下跌甚至被迫完结。
因此当热门漫画宣布动画化时,连载杂志编辑部总是如临大敌一般压力巨大。
若成功,动画和漫画都收获人气,是双赢,但弄巧成拙时,漫画也可能被动画拖累。
原作粉丝的批评声也经常会出现。当熟悉的角色被赋予声音和动作时,难免破坏读者原有想象。
若剧本擅自改动剧情,更会引发粉丝强烈的反对。
对动画方而言,改编热门漫画是借势;但对原作方却是高风险赌注。
若是改编成真人剧或电影,由于真人演员与漫画形象本就存在差异,就算故事或者形象有不同,观众也会区分看待,反而不易影响漫画口碑。
甚至有些观众会因真人版而对原作产生兴趣。
粉丝们也乐于揣测漫画将如何真人化,毕竟笔画出来的漫画世界与血肉之躯的真人演绎肯定会有不同。
近来有一种新趋势。漫画先经真人化大获成功后,再推出动画版。
虽然动画版常遭原作粉差评,但真人版作品就好像一种缓冲带,减轻了动画对原作的冲击。
原作方因真人版已赚足了知名度,作品也能畅销,对动画可能造成的形象损伤也有了承受的底气。
游戏和漫画的情况类似。
但《宝可梦》这个作品,它无法真人化。
毕竟现实世界不存在活生生的宝可梦......
要将游戏内容或者剧情搬上荧幕,只能通过动画。
可一旦动画失败,核心的游戏必将遭受牵连。游戏团队对动画化心存疑虑实属正常。
正因如此,当初推动《宝可梦》动画化的高层制作人们,特意亲赴位于京都的游戏总部展现诚意与决心,最终谈妥了动画化。
《宝可梦》动画版初期走势良好。但在游戏制作团队间,应该还是会存在一些不安的心理。但这种不安和担忧很快就消失了。
游戏销量较以往更佳,周边商品畅销,主题曲与印象曲大热;连游戏中戏份不多的火箭队等角色都收获了人气......
就在众人以为 "《宝可梦》动画化成功了" 之际,突然出现了"宝可梦事件" 。
原本人见人爱的《宝可梦》,在那一夜播出后,连带着游戏和周边商品都成了 "坏孩子"。
那天播出的火箭队印象曲(作词是我)广告和小林幸子的片尾曲,仅播出一次后就中止了。即便如此,火箭队的歌仍成为我作词生涯中空前绝后的爆款。
恐怕今后也不会有这样的热门作品了。
负责音乐制作的制作人曾说:"若没有那起事件,火箭队的歌和小林幸子的歌曲销量能翻倍。"
那将是我无法想象的数字。
"要是没发生那件事的话......"类似的叹息在当时不绝于耳。
当时的《宝可梦》正如日中天,涉足领域越来越广,《宝可梦》的相关从业者与日俱增。正因如此,事件后的落差才让每个人都倍感冲击。
但 "如果没发生" 的假设终究改变不了现实。后来动画重启,《宝可梦》再度大热,类似的叹息也就逐渐消失了。
直到一年半后,我自己住进当年收治受害者的医院前,那起事件几乎已从记忆中淡去。
如今提笔写这个文章的时候,距事件发生已过去超过十年。比起制作方的处境,我更在意那些受害者们的现状。
但他们的声音始终未能传达。当年的 "如果没发生" 渐渐演变成 "请把那集当作不存在",最终几乎成了 "那起事件从未发生"。
虽然我也不愿回忆,但既然写到这里就不得不面对。不过要再次强调,这只是参与动画版《宝可梦》制作的、特别是站在我个人立场上的所见所闻。若论在事件中最进退维谷的,恐怕是那位被戏称为 "御前大人" 的《宝可梦》动画化的推手…那位大制作人。
正如专栏开头所提及的," 关于本次事件,请统一制作方与电视台的见解及应对措施,即使接受媒体采访也切勿发表个人评论”,而这位正是不得不去负责制定 "统一见解与应对措施" 的关键人物之一。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