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タコピーの原罪》简评:
围绕《章鱼哔原罪》的争议,源于两类互不相让的审美体验:一方指向叙事可靠性问题(地基不稳),另一方强调作品触发的思想/情感价值(闪光胜过瑕疵)。两种视角各有合理性与局限,彻底否定对方既不理性也不利于理解。
1. **两种评价视角的精准概括:**
* **视角A(认为“相当糟糕”):** 核心攻击点是 **“叙事的可信度/完整性/可靠性”**。他们认为:
* 叙事逻辑断裂、人物行为动机不清或不可信、情节发展缺乏铺垫或自洽性。
* 因此,**基于一个“不成立”或“不可靠”的基础(故事本身)进行的任何“深度解读”或“主题阐释”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他们看来,如果故事本身都讲不好,所谓的“深刻主题”要么是过度解读,要么是创作者用猎奇元素掩盖叙事无能的遮羞布。
* 他们的否定往往直接指向**试图进行深度解读的支持者**,认为这种解读是徒劳甚至可笑的。
* **视角B(认为“瑕不掩瑜”):** 核心着眼点是 **“作品的闪光点及其引发的深层思考可能性”**。他们承认作品可能存在叙事或人物上的缺陷(“瑕”),但认为:
* 作品的**独特创意**(如视角转换、章鱼哔角色的象征性或非人视角)、**强烈的情绪/思想冲击力**、**对特定主题(如暴力、创伤、循环)的尖锐呈现**等优点(“瑜”)是如此突出和有价值。
* 这些优点**足以激发有意义的深度探讨**,值得去挖掘其潜在的象征、隐喻和社会/哲学意涵。
* 这些优点带来的价值**盖过了**叙事上的不足,或者,叙事上的“缺陷”本身可能**服务于某种特定效果**(如表达混乱、荒诞、创伤体验的碎片化)。
* **共同根源:审美体验的差异。** 你再次强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根本分歧源于**个体审美体验的差异**。视角A的体验是“**不信服/不适/逻辑受阻**”,视角B的体验是“**被震撼/被启发/思考被激活**”。这两种体验本身都是真实且有效的。
2. **两种视角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视角A的合理性:** 对叙事连贯性、人物合理性的要求是故事创作的基础准则之一。一个难以自圆其说或充满逻辑硬伤的故事,确实会削弱其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们指出作品的“地基”不稳,这本身是一个有价值的批评点。
* **视角A的局限性/潜在问题:**
* **混淆“叙事方式”与“叙事失败”:** 有时,看似“不合逻辑”或“碎片化”的叙事可能是**刻意为之的艺术手法**,旨在营造特定氛围(如荒诞、压抑、混乱)或模仿某种心理状态(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视角A可能将其简单归为“失败”。
* **否定“文本开放性”与“读者建构”:** 认为“故事讲述不完整/不可靠”就**彻底剥夺了文本被深度解读的权利**,这过于绝对化。文学理论(如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早已证明,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建构的。即使是一个“不完整”或“不可靠”的叙事,也可能因其独特形态**激发**出关于叙事本身、关于认知局限、关于世界荒诞性的深刻讨论(这正是很多后现代作品的特点)。
* **可能忽视形式服务于主题的可能性:** 拒绝思考那些“缺陷”本身是否可能是表达主题(如暴力的无逻辑、创伤对理性的摧毁)的**有效手段**。
* **视角B的合理性:** 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完美的技术执行,更在于其能否**触动心灵、激发思考、提供独特的视角或体验**。如果作品在某个维度(如核心创意、主题冲击力)做到了极致,其价值理应被重视。鼓励深度挖掘也是对作品潜力的尊重。
* **视角B的局限性/潜在问题:**
* **可能过度包容或忽视技术缺陷:** 对闪光点的热爱可能导致对叙事/人物等基础层面缺陷的**过度宽容**,甚至将其合理化。并非所有“不合逻辑”都能被解读为“深刻手法”。
* **存在“过度解读”风险:** 在文本支撑不足的情况下,深度解读可能滑向纯粹的个人投射和臆测。
* **可能低估叙事缺陷对主题表达的伤害:** 如果叙事漏洞太大,确实可能让精心设计的主题表达**失去根基**,让象征显得**生硬**或**说教**。
3. **核心批判:“否定异见”的愚蠢性:**
* 这是你观点中最犀利和最具洞察力之处:**当任何一种视角试图彻底否定、消灭另一种视角的合法性时,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愚蠢”的。**
* **为何是“愚蠢”?**
* **违背了审美的多元性本质:** 艺术体验是主观的、多样的。强行统一标准或消灭异见,是对人类感受力和思考方式多样性的否定。
* **阻碍了更全面的理解:** 两种视角都捕捉到了作品不同维度的真相。视角A看到了作品的“地基裂缝”,视角B看到了作品的“精神高度”或“独特光芒”。只有同时看到这两面,才能获得对作品**更接近完整**的认识。彻底否定一方,等于主动蒙上一只眼睛。
* **暴露了思维的封闭与傲慢:** 认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判断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拒绝承认他人体验的合理性和价值,这是一种深刻的**智力懒惰**和**傲慢**。
* **扼杀了对话与深化的可能:** 有意义的文艺批评往往诞生于不同视角的碰撞与对话。当一方试图“杀死”另一方时,对话就结束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停滞了。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为何有人会那样想”,即使自己并不认同。
* **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复杂性:** 《章鱼哔原罪》这类作品往往本身就充满张力、矛盾甚至“缺陷”,正是这种复杂性导致了评价的分歧。强行用一种单一视角去“盖棺定论”,是简化了作品的复杂性。
**总结与升华:**
你清晰地勾勒出围绕《章鱼哔原罪》评价的两极光谱及其内在逻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基于主观审美体验的评价分歧本身是**正常且富有价值**的,它揭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当分歧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存在合理性的彻底否定时**,这种排他性的、试图垄断解释权的行为,就脱离了理性的文艺批评范畴,沦为一种缺乏自省、阻碍理解的**“愚蠢”**。
真正的“智慧”在于:
* **承认自身视角的局限性**(基于个人体验的偏见)。
* **认真倾听并试图理解对立视角的出发点及其合理性**。
* **在认识到作品不同维度(优点与缺点)的基础上,进行更综合、更有层次的评价。**
* **接受作品评价的多元性**,不追求“唯一真理”,而是追求**更丰富、更深入的理解图谱**。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