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タコピーの原罪後後記:我看到你評論中的延伸思考了,但作品呢?

《タコピーの原罪》简评:

評價一部影視作品,其理論依據可謂百家爭鳴。從強調導演個人風格與視野的作者論(Auteur),到探討符號如何傳達意義的符號學(Semiotics);從關注不同元素在作品結構中如何運作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再到注重影史價值的歷史學(Historiography),每一種理論都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而多數評論者採用的,是融合各種理論與意識形態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反映他們對於作品的個人化看法。但無論評論者選擇何種框架,一個核心原則是不可動搖的:評論必須立足於作品本身,不能以偏概全。

每一則評論本質上都是主觀的,反映了評論者個人的好惡與品味,並試圖用客觀的語言來表達。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其觀點上的盲點,但這也正是評論者言詞之所以具有力量的原因。因為透過這些獨特視角,我們得以從更多元的角度來理解一部作品,進而豐富我們的觀影體驗。

然而,若發表評論時需要顧及「他人」的角度–無論是合理還是鬼扯,那我們也不需要評論這玩意兒了。對於那些聲稱「換個角度,所有作品都是好作品」的人,此想法表面看似包容,實則在摧毀個人品味的可信度與價值。他們的意見並非拓展觀眾視野,反而是模糊了作品優劣的界線。

更令人憂慮的是,當這樣的「好評」是奠基於完全脫離作品本身的「延伸思考」或「作品內核」之類的材料時,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的作法。這些內容本應是評論中錦上添花的存在,現在卻反倒反客為主了。現在在版上能看到一些人對《章魚嗶》大談特談、抒發很多個人想法,甚至還能延伸到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的領域,但對動畫本身的優缺點卻付之闕如,那這樣的「評論」還有意義嗎?他們究竟是在討論作品中最為複雜、晦澀的含義,還是只純粹在抒發半天他們自己?

「一部電影的核心不是講了什麼,而是講的怎麼樣」,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的電影準則依然猶言在耳。若按上述人的觀點,想必每一部「爛作」都能找到不為人知的欣賞角度,甚至連八股的政令宣導作品都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畢竟,一部能同時滿足評論光譜兩端(喜歡和討厭)並反映各自想法的作品,還能上哪去找呢?

※註:不只是「好評」,連「壞評」都有一樣的毛病。我不知道是怎麼樣的邏輯鏈結,可將《章魚嗶》和「日本二戰責任」兩者相掛鉤的。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