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シナリオえーだば創作術 宝可梦部分5 158-161回

《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简评:

第158回 《宝可梦》事件 从“活该 哈哈哈”开始
现在回想起来,在完成《宝可梦》小说第一卷后,紧接着投入火箭队形象曲作词和首部电影剧本创作的我,当时既感受到《宝可梦》人气带来的压力,又涌起 "绝不能输给这种压力" 的斗志。
那段时期我对《宝可梦》动画的投入程度,比起参与其他作品时都要高涨,甚至可以说是异常。
通过实际创作首部小说,我个人的《宝可梦》世界观比动画开播时更加牢固地确立了。此前作为系列构成,我本以为自己只是协助将游戏改编成有趣动画的帮手。
但既然要承受压力,我就不想作为《宝可梦》动画项目的一员,而是要以直接冲击我个人的形式,来面对这种压力。
当作品整体质量不佳时,常有人归咎于剧本问题。确实可以用 "我是按制作人和导演要求写的剧本,不该由编剧担责"来为编剧辩解。
但当负责的是整个动画系列,系列剧本的负责人便是系列构成。
如果动画评价不好,理论上也能推脱说 "是因为制作人和导演的要求调整剧本的,这不能怪系列构成"。
但如果是能推卸责任的事,那就没必要感到压力。
既然感到了压力,系列构成的成果就必须是自己真心认可的,否则毫无意义。
能转嫁责任的话,根本不会有什么压力。
"这部作品不好就是系列构成和剧本的错", 我必须创作出能坦然回应 "若您觉得不好,那责任确实在我" 的作品。
对无法真正负责的作品感到压力,不过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剩。而当时莫名感到压力的我,正滑向这种过剩。
用傲慢点的话说,某位制作人在项目启动前曾嘱咐:"请创作出优秀的动画,让人知道你是写《宝可梦》的首藤",我当时轻松回应 "会努力的"。但半年后《宝可梦》爆红时,自我意识过剩的我想的却是:"必须做出 ' 首藤的《宝可梦》'... 至少在主题和故事层面必须负起责任...有这种觉悟才能对抗压力"。
然而现实的《宝可梦》动画是个庞大的项目。
若强行在整个系列处处打上个人印记,必然引发冲突。
比如以往我担任系列构成的作品,编剧人选基本都由我决定。
根据各系列剧集特点寻找合适人选时,我甚至会请外行执笔、到最后发现有超过30人在为作品写剧本、或者花一整年创作一个剧本。在编剧业界(如果存在这种业界的话)看来简直是胡来。
但《宝可梦》的编剧团队早已由制作人和导演方确定固定班底。
每位都是能写出扎实剧本的专业人士。
所以只要定好故事大纲,就能按计划产出稳定的剧本。
插句题外话,当时《宝可梦》没有女性编剧。
不知是否这个原因,以女孩为主角的剧集有时会显得角色塑造过于模板化。
虽然我在剧本会议上提议过 "加入女性编剧如何",却被反问道 "我们也在想这件事,有人选吗?" 让我哑口无言。
女性编剧往往更依赖感性创作,而且越是能写出魅力剧本的人,表面看似温顺,骨子里却越固执难沟通。
再加上剧本会议成员多为男性,有些女性编剧可能不敢畅所欲言。
说难听点,这行的人大多不擅长与女性相处。要说的话,面对女性时会过度谦让。说得不好听点,像极了私生活里不会追女孩的类型,让人非常操心的一类人。
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懂女性的感性...啊,其实我自己也没资格说别人。
有女性编剧在场时,就没法像纯男性会议那样公事公办。
当然也有人觉得性格柔和的女性更容易合作,但《宝可梦》剧本会议完全是男生小团体会议的氛围。
很难想象女性编剧能适应这种每一话至少开四次会议的工作模式...
就算表面在陪笑,心里估计也会闹别扭,这就很头疼了;对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妥协,写出来的剧本也会失去个人特色。
对女性编剧而言,《宝可梦》的剧本会议实在太过 "男性" 而令人窒息。
最终在我担任系列构成期间,始终没找到适合《宝可梦》剧本会议的女性编剧人选。
…… 不过后来《宝可梦》确实加入了女性编剧。但那位与其说是女性风格,不如说是能写出扎实剧本的类型…… 啊,这类感想可能会被当成性别歧视言论,还是就此打住吧。
我写了太多多余的话。
总之在完成小说第一卷时,我就想着既然要承受压力,就该在《宝可梦》动画里注入更多个人特色。
恰逢此时接到了火箭队三人组形象曲的作词委托。
对我而言,火箭队才是掌握《宝可梦》动画关键的主角。
而且这次歌曲要作为单曲 CD 发行。
我决心让他们比以往更加耀眼。
火箭队喵喵的角色歌早已凭借一首其忧郁曲调展现出独特风味。
所以这次我决定全力打造突显武藏和小次郎的宣传曲。
市面上多的是推销商品或他人的广告歌,但厚着脸皮自我推销的歌曲却很罕见。
能想到的只有植木等的 "无责任系列" 主题歌(你们知道吗?)。
实在找不到其他参考范例。
于是我决定将二人的人生观与性格融入歌词,用各种手法打造出自我推销式的音乐剧风格。
我本人曾为演出超过百场的亲子向音乐剧作词,对于给音乐剧风格的作词已经轻车熟路了。
音乐剧中常有将人生和当下的感情唱给观众听的桥段。
在能容纳千人的剧场里,亲子向音乐剧的观众过半都是小孩子。
一旦孩子们对表演或者歌曲失去兴趣,剧院里就会产生躁动,最终失控。
必须设法让他们乖乖坐着,精神聚焦在舞台上。
如果是唱歌的话,有几招技巧能牢牢抓住观众。
我把其中几招用在了火箭队形象曲上。
旋律初听之下非常耳熟,却突然急转。主歌旋律鲜明,中段却急遽变化到歌词都听不清的程度。听众会因听不懂而竖起耳朵。
多听几次似乎懂了,细想又云里雾里。
歌词混杂了说唱、即兴对话、谐音梗和招牌台词,
从这首歌可以明白的是,总之火箭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的人生波澜万丈,但依然开朗积极。
结尾是反复唱着 "还有明天…… 还有明天……"。
此外还想让大家稍微了解到他们也有一定教养。毕竟连 "七颠八倒" 这样的词都知道。
对我来说,总之就是把音乐剧的各种作词技巧都塞进了一首歌里。
作曲那边应该很辛苦吧。
虽然有人说开头旋律像《宇宙战舰大和号》,但夸张的前奏很有火箭队风格我觉得不错。
唱这首歌应该相当难,但火箭队三人组听起来唱得毫不费力。
那首《永远的火箭队》在 YouTube 也能听到…… 不过版权什么的没问题吗?…… 现在听歌词就会想起当时乘兴一气呵成写下的感觉。
作词前虽然考虑了很多,但开始写之后连 30 分钟都没用到。
仿佛能看见演唱声优们的身影。
记得我应该是手写在稿纸上的。连敲电脑键盘的时间都觉得可惜。当时情绪相当高涨。
顺便一提歌词里有 "关门海峡、门司、下关" 的部分。
虽然剑豪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对决的地方就是关门海峡门司与下关之间俗称的严流岛,但就算被问 "所以呢",回答道 "那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其实这部分歌词毫无意义。
只是因为武藏和小次郎在唱歌,就顺势写进去了。
整首歌的歌词都是这种调性写成的。
虽然今后也打算继续写音乐剧,但像写《永远的火箭队》时那种亢奋状态恐怕再难重现了。
听说这张 CD 作为动画角色歌卖得出奇得好。
当然这也是借了《宝可梦》人气的东风,但既非主题曲又是配角的印象曲能这么火实在罕见。
作为一首我作词的歌,也是破纪录的销量。
这张 CD 发售于 1997 年 12 月 10 日。那起事件发生在 1997 年 12 月 16 日。
当天播出时本该播放这张 CD 的广告。
电影版剧本基本已定稿。
直到那个12 月16日为止,电影剧本也经历了各种波折。
这些就留到下次再说吧。
总之因为 12 月 16 日的事件,电影剧本也改了。
我至今仍清楚记得 12 月 16 日的事。
那晚我正在小田原渔港附近的工作室写稿。
我把当天的《宝可梦》录在连接工作室投影仪的录像带上还没看。
本打算之后在100 英寸屏幕上观看。当时家里两岁的女儿当然是不让看电视的。
小田原依山傍海。眼前就是大自然。
这个环境下就算不看《某某波妞》,也能看到真鱼。
幼儿本来该看该听的东西要多少有多少。朋友的话有托儿所幼儿园。本来打算上小学前都不让看电视。
晚上 10 点左右,工作室电话响了。接起来是个男声。
"活该。哈哈哈"说完就挂了。
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
知道我工作室电话号码的人并不多。
就算是恶作剧电话,也不会有男人打给独居男性的工作室吧。也想过可能是打错了。
但 "活该" 是活什么该?
晚上 11 点左右,妻子打来电话。
"刚接到东京的妹妹来的电话,问『知不知道宝可梦出大事了?』"
"啊?"
"现在新闻正在播"
我立刻打开投影仪看电视。
看了《宝可梦》的孩子们昏倒了…… 而且全日本范围都有…… 原因不明……。
虽然想找人了解情况,但全日本一片混乱,根本不知道该联系谁。
制作人和导演大概也没空接电话吧。
这时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男人的电话声。"活该" 是指这个吗……。
我决定看录像带里当天录的《宝可梦》。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