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タコピーの原罪谈谈章鱼噼的原罪的优缺点(杂谈观后感)

《タコピーの原罪》简评:

做事要有始有终,所以我就来补观后感了,虽然只有我一个人看(笑,关于这部番,我的评价是:拥有高超的技术力,但深度却差强人意

从学院派的角度来说,他确实做的非常不错,让我最惊喜的是他的叙事结构与情绪渲染力,在我了解这个番时我单纯地认为这只不过是那种传统黑深残作品,只是故弄玄虚的去特意将这个作品打磨成一面“魔镜”,去配合观众心里的那一隐秘角落,然后通过大量的留白、还算自洽的逻辑、过硬的技术力以及强大的情绪渲染力,而其实际价值根本不用考虑,自有观众自立牌坊,总有人会肆意的歪曲作品去迎合自己的思维,当一个说法被大众认可时,或许就会成为“神作”——而这就是我最初认为的章鱼噼。

高超的技术力(叙事)
苗头(1)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了这部番精妙(我认为)的叙事结构,这从第一集便有了苗头,以章鱼噼为主的限制视角加以其大量的内心独白让观众处于与章鱼噼的同等视角,可观众自身的认知基础与判断又会将这个视角的维度又拔升一个层次,很刻意的避开了对其余角色的直接心理描写,但也升高了观众的“全知视角”,以一个近乎“俯视”的视角去叙述整个故事,而章鱼噼身边的是静香(前期的信息优势),这就极易引导观众更愿意去理解静香而不是茉莉奈,在那“俯视”视角的帮助下,观众很容易会去结构人物本身,而前期绝对的信息优势会让观众心理呈现一边倒的效果:可怜静香、讨伐茉莉奈。这种高度的心理平台让我们无法深度共情茉莉奈的情感,信息优势又会在我们内心为静香庇上一个高墙,在剧中,霸凌者是茉莉奈受害者是静香,但在观众心里却是一场只针对茉莉奈的“讨伐战”。

茉莉奈死后(2)
茉莉奈死后造成了严重的信息空白期,风格一转温馨,仿佛就在说“只要茉莉奈一死,一切都会好起来”。为了填补这空白期,他们回收了伏笔,将前期那少有镜头的东引入了故事,叙述视角从章鱼噼静香,变成了章鱼噼东以及假茉莉奈,为何我要称呼这视角为假茉莉奈而不是章鱼噼呢?这是因为在此视角下,章鱼噼会直接影响整个故事的走向,相比于其他视角它少了一个角色传递的过程,所以更能突出角色的本意, 而章鱼噼披的那层茉莉奈的皮会放大这种影响,尤其是与茉莉奈熟悉却不知情的人。

无论如何,这视角的转变会让静香脱离这种神圣光环的庇佑,让她暴露在更客观的视角之下(为后面观众对静香的看法转变铺垫)。其实相比于静香与茉莉奈这两人的复杂关系,东的情感可太好理解了,换句话说就是太单薄,没有什么可叙述的空间,虽然假茉莉奈的视角能进行一定补足但仍显无力。为了解决空白期的问题——他们舍弃了假茉莉奈视角,转而向章鱼噼本身下功夫,以假茉莉奈身份为茧,让章鱼噼成长,破茧成蝶。他真正成为了一个角色,而非一个叙事工具。我们前面提到过章鱼噼的视角之所以如此“高”,就是由于他所拥有的力量与他解读问题的片面性的不对等,而若让章鱼噼成长让他拥有理解的能力,让他的心理成熟度接近角色,这会怎么样呢?——会拉低视角的“高度”,弱化对观众的“解构引导”,加强代入。
既然信息量无法填补空白期,那就增强信息烈度,缩小空白期。正是章鱼噼的成长,以及那句“对不起,我杀了你”将前期刻意维持的高墙拆了个粉碎,在剧情上也正因为是章鱼噼的成长与判断力的提高让静香从原本受害者形象的囚笼中脱离,转而加深人物深度,静香不再被庇佑,而茉莉奈也不会复活,心理平台的深化,视角高度的弱化,会强制让观众重新思考,在内心建立新的判断与认知,而不再是对某人的单方面讨伐。

另类复活(3)
其实,在茉莉奈死后,我就在等待着她的复活,这似乎是个必然的事,因为哪怕前面的叙述手段在如何高明,对茉莉奈这个人物本身的塑造效果肯定是不如直接塑造,而也正是前面的叙述手段,让我更加确信了这部作品的叙事实力,在我心里,茉莉奈不是会不会复活,而是怎么复活

剧情进入后期,第5集,茉莉奈丝毫没有复活迹象,故事结构也没有转变,我本以为这部作品已经江郎才尽了,但随着静香的石头落下,我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

其实在得知章鱼噼有Happy钟楼的时候,我就设想过一种可能,让章鱼噼穿越时空补补救救,最后牺牲包饺子,但这样未免太过无聊(任何方面),于是他们让章鱼噼“复活”——与茉莉奈的记忆。

“致2022年的你”
第5集,这集结构上来看和第1集差不了多少,可同样的叙事诡计观众还会中招第二次吗?

这集近乎是复刻般的将第一集的结构重整压缩,一步一步地带我们见证了她如何在短期内得到又迅速失去的故事,而在叙事结构上,亦是如此。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茉莉奈在前期一直被刻意地锁在霸凌者这个认知囚笼之中,我们从未知晓从痛苦中稍微脱离出来的形象究竟如何,她总是在掠夺静香的一切,可真的是这样吗?

她才是被掠夺的那位,爱人东只因看到了静香就无情抛弃了茉莉奈,母亲失而复得的爱也随之消散,原本要杀死静香的章鱼噼回去后也成了静香的一员来伤害自己,就连一切一切悲剧开端也是源于静香母亲夺走自己的爸爸,我所拥有的幸福,只在那连我自己都记不清的回忆里,这是一种悲剧,只有我们才能看到的悲剧——茉莉奈是先来者,静香才是掠夺的罪魁祸首。作者十分聪明地将茉莉奈置于前位,在似乎乾坤已定时才揭露底牌,彻底颠倒故事结构,这与任何一个视角叙述的客观事实都不同,我们才能看到,将茉莉奈在叙事结构上变成了潜在的真实受害者,与呈现在荧幕上的事实强烈冲突,这虽都是对角色的深化措施,但与静香的身份解放不同,她在故事中依然没有摆脱这认知牢笼,让她变得更透彻的方式只是在认知囚笼中被不断撕扯羽毛,只是在聚光灯下裸露无数血淋淋的伤疤,毫无尊严地被钉在道德十字架上,任人宰割……

差强人意的深度
好吧,大费周章地解释这么多终于要提到我为什么觉得他还不够深了

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讨厌以包饺子作为结局,包饺子在我看来在特定作品里是可理解的,其次,我也能理解为何作者要包饺子。

一、章鱼噼所涉及问题的无解性(Happy能量机械降神的看法)
章鱼噼所涉及的不单单是校园霸凌问题,还有在背后的原生家庭问题。静香父母的离异,她的爸爸已离开母亲去东京组建了新家庭,而母亲也由于“陪酒女”工作抽离不开身,再加上其本身也不愿单独抚养自己的孩子,因此才导致静香把所有的希望与爱全部寄托在恰皮身上;茉莉奈的家庭就更惨了,首先她的父亲作为静香母女的重要客人,他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金钱甚至性格大变完全把属于母女的爱转移到了静香母亲身上,而茉莉奈母亲也因此受到了极大挫折,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不接受丈夫已把她抛弃的事实,每天擅自期待的做一大桌饭菜收到信息后又擅自失落,然后还整天pua小茉莉奈,给她灌输仇恨与暴力,最终导致茉莉奈那堪称幼稚的“报仇行为”

二、作品的内核与表达
作为一个黑暗系作品,章鱼噼的力度在所有暗黑系作品也算排得上号了,太过真实,每一个镜头那满溢而出的压抑窒息感,在最终结局前甚至没有让观众松一口气

虽然原作被刊登在少年jump+这个针对成年读者的平台、包括动画也是被评级为限制级的作品,可因为前面的表达,在最后不得不要传递希望,因为总有正在遭受相同事件的人存在,作为动画这个大部分人认为只是一个商业消费而非艺术创作的载体上,传递所谓的爱与希望是必然的,不然就会被解读成消费苦难,这就是无法避免的,可漫画作者就不应该承担解决问题的义务,顶多表达个新看法,更普遍的做法是将问题呈现在社会面前引起思考,至于解决问题那纯属强人所难,让一个漫画作者去解决一个至今都还没被解决的问题?所以与其被大义凛然的人评判,还不如补个还行的结局充数。

三、原罪
章鱼噼的原罪,在作品中被表达为“对于地球生态有理解鸿沟的他,将人类的痛苦简化为“需要快乐”的技术问题,如同外星视角对人类苦难的降维解读”,他无法真正理解问题,无法解决问题,只会一厢情愿般提供着自己所认为的“快乐道具”,可只是把他们推向深渊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纯粹的善意一旦脱离对痛苦的本质理解就会变成施暴,他们只是将一切问题不断解构、重整,最终把问题本身与痛苦本身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这部作品不够深,也是在这。是,这部作品走到最后就是个死局,若要传递爱与希望那机械降神般的举措是避免不了的,可作者真正错的是在最后包饺子时,将前面所描绘的那么苦大仇深的怨念与仇恨全让静香与茉莉奈一句“章鱼噼”解决了,完全忽视了这部作品前边表达的不可解决性与本质内核完全冲突

作者的想法大概是通过降神创造一个茉莉奈与静香共同拥有的感情共鸣“中介”,让他们彼此了解这个想法最后和解。意识到了吗?这个问题在最后完全被作者歪曲成了,“你们两个之所以不和好就是因为缺少共同的情感中介,所以只要章鱼噼一死不就好了吗”一个作品靠着出色的叙事能力不断为观众挖一个又一个陷阱,不断告诉读者以“结构”为目的的降维看法有多么致命,最后自己却跳了进去,还是颇有点地狱笑话的味道。

零散散地写了一堆,还有好多没说,希望有人能和我继续讨论吧,写这么长实在累了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