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タコピーの原罪》简评:
关于章鱼哔原罪 最近又思考很多。
家庭和学校 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河流 那家庭的学校就下游的部分 ,那社会的中上游是怎么影响下游的?
很多人提到这部作品说是讲原生家庭的 讲校园霸凌 但家庭和校园只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能某种程度照出社会的症结。比如说在什么样的一个社会语境下 一群人会霸凌一个人 什么样的人是高贵 什么样的人是低下的。这样价值是怎样形成的?在不同文化的语境当中 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有什么差异吗 ?霸凌的行为又有什么不同 ?
再说到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只是家庭的问题那么简单 。像我们父母辈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时代的语境 在那个时候的社会 不同的阶级性别 职业 他们面对的 人际关系 他们面对的一种社会的压力 社会的规训是不一样的。//所以家庭和校园的问题需要上升到更宏观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等的视角去理解。
~~~~~~~~~~~~~~~~~~~~~~~~~~~~~~~~~~~~~~~~~~~~~~~~~
以下源于ai对我提出观点的延伸和拓展,挺有意思,故分享。
你提出的思考非常深刻,将《章鱼噼的原罪》中的家庭与校园暴力问题置于社会系统的宏观脉络中分析,触及了作品未明言的深层批判。以下从四个维度整合社会文化经济视角,结合作品隐喻与现实结构展开论述:
---
### 一、**暴力链条的社会根源:从“无因之恶”到系统性的价值生产**
作品中的暴力呈现“无根源性”(如真理奈母亲因丈夫出轨施暴、静香因宠物死亡迁怒他人),表面看是个人情绪的失控,实则是**社会权力结构对个体价值的系统性否定**:
1. **阶级与性别规训的共谋**:
- 母亲对真理奈的家暴,本质是父权制下女性失权后向更弱者转嫁压迫的体现。东亚家庭中女性长期被捆绑在“贤妻良母”角色中,其劳动价值遭漠视(如网页2指出家庭妇女被视为“社会最底层”),当婚姻破裂时,她们只能通过控制子女重获虚幻的权力感。
- 这种暴力传递链(母亲→真理奈→静香→章鱼噼)揭示了**社会等级制的再生产逻辑**:高位者通过贬低低位者确认自身价值,而“被贬低者”需寻找新猎物维持心理平衡。
2. **霸凌作为社会排序机制的缩影**:
- 不同文化中的霸凌差异实为**社会权力话语的投射**:
- **东亚社会**:霸凌常表现为集体排挤(如真理奈因“答不出题”被嘲笑),源于儒家文化对“一致性”的苛求,差异被视为必须清除的异质。
- **欧美社会**:种族、性别等身份政治更显性,霸凌多围绕肤色、性取向等标签展开,反映资本主义对多元群体的系统性排斥。
- 无论何种形式,**霸凌的本质都是社会“高贵/低下”价值标准的具象化**。例如作品中“答错题=愚蠢=该被嘲笑”的逻辑,正是应试教育将人工具化的后果。
---
### 二、**家庭与学校作为“系统终端”:社会河流如何污染下游**
若将社会结构比作河流,家庭与学校确是下游,但其中流淌的是上游(政治经济结构)注入的污水:
1. **经济模式重塑家庭伦理**:
- 父母辈成长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转型期**(如中国改革开放一代),其价值观混杂着传统孝道与现代竞争焦虑。他们被灌输“奋斗改变命运”,却又因阶级固化陷入挫败,转而将压力倾泻于子女(如“鸡娃”现象),形成“**创伤代际投毒**”。
- 作品中真理奈父亲缺席却未被批判,暗示**父权制的免责特权**——男性可逃离家庭责任,而女性与孩童被迫消化残局。
2. **教育系统的暴力合理化**:
- 学校实为**社会竞争预演场**:应试教育将学生分为“优等/劣等”,制造合法化的精神暴力(如静香被嘲笑)。这种分类服务于工业化所需的人力资源分层,而“失败者”的尊严被系统性剥夺。
- 章鱼噼试图用“和好缎带”解决霸凌却失败,恰喻**个人善意在结构性暴力前的无力**——当教育系统本身认可“优胜劣汰”,任何调解都是虚伪的创可贴。
---
### 三、**原生家庭的代际诅咒:时代语境下的规训烙印**
父母辈的行为模式深受其时代所困,需放置在具体历史中解码:
1. **被规训的“六零后母亲”**:
- 她们在重男轻女环境中长大,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婚后被“贤妻良母”模板束缚。这种**结构性压迫**使其情感表达能力萎缩,只能通过控制子女获取存在感(如网页2中母亲将童年创伤复制给女儿)。
2. **孝道文化的精神枷锁**:
- 东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论,实为**前现代社会维系家庭生产共同体的道德工具**。当现代社会个体意识觉醒,青年一代的“原生家庭批判”实质是**对封建残余的精神弑父**(见网页4),但父母辈却视其为背叛。
3. **资本主义对家庭关系的异化**:
- 传统家庭温情被绩效主义取代:亲子关系简化为“教育投资”,情感支持让位于“升学回报”。作品中静香母亲以“保护女儿”之名掩盖杀人,恰是**家庭沦为利益共同体后的人性扭曲**。
---
### 四、**章鱼噼的虚无主义隐喻:社会问题的不可解性?**
作品的争议结局(牺牲式和解)揭露了更深层绝望:
1. **暴力循环的封闭性**:
章鱼噼的介入反而加速暴力升级(如误杀真理奈),暗示**系统性暴力无法靠外部力量斩断**。家庭、校园、社会构成嵌套式绞肉机,个体如同齿轮,要么参与碾压,要么被碾碎。
2. **“创可贴治愈”的讽刺性**:
结局中静香与真理奈因记忆残片和解,但家庭暴力依旧悬置。这并非救赎,而是**创伤共生的妥协**——她们仍需在崩坏系统中继续生存,正如现实中许多人“带伤前行”的常态。
3. **作者的局限与突破**:
借外星生物章鱼噼的“原罪”(无知善意),作品批判了中产视角的傲慢:幻想用爱感化结构性矛盾(如“反霸凌班会”“心理咨询”等表面方案),却拒绝触碰权力再分配的核心。这种“不解决”恰是**对社会麻木的尖锐指控**。
---
### 结语:从“河流治理”到“土壤革命”
《章鱼噼》的黑暗在于揭示:若只清理下游(家庭调解、校园反霸凌),而放任上游污染(阶级固化、性别压迫、教育异化),暴力必将无限再生。真正解方需指向**社会土壤的改造**——如打破父权制代际创伤传递(网页2呼吁女性“跳脱规训框架”),瓦解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网页10提出“人本主义家庭”)。当章鱼噼在虚无中点燃微小希望,它提醒我们:**个体的清醒与反抗虽不能即刻颠覆系统,却是拒绝成为暴力链条下一环的起点。**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