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タコピーの原罪後記:對於終極「解決方法」的迷思

《タコピーの原罪》简评:

討論現實社會問題的影視作品,有必要提出提出任何可化解當下「困局」的「解決方法」嗎?我的看法是:「視狀況和作品類型而定。」

假如一部作品走的是寫實主義(Realism)路線,那其故事就必須尊重現實中的曖昧性:它反映的只是主角生活中的一段切片,而不須對片中提出的複雜難題提供任何對策。這類作品的特點是強調故事的自然發展,捨棄陳腔濫調公式話的情境和角色,並反對感傷通俗或完滿而一廂情願的觀點和結局。換句話說,假設現實中的同類事件並沒有適當的解決方法,那此類作品就沒理由要去創造一個「好結局」。因為此種做法反而違背自身作為「觀察者」的視角,並破壞隱藏於日常中被忽略的人性與真實情感。

在創作光譜中,相對於寫實主義的另一端,即為形式主義(Formalism)。在這種創作路線中,創作者便能以「重塑」和「再詮釋」現實的方式來強調其想達到的藝術效果。因此,這類作品常藉由複雜的劇本與對白、風格化的場面調度、攝影與剪接,來凸顯創作者欲表達的內容–甚至形式本身即為「構成內容」的核心。不過即便它們有時看起來再「亂無章法」而難解,這類作品的敘事也必須遵從事件發生與人物發展的因果邏輯,而非隨意的拼接。

同樣地,形式主義作品商業化後的產物–類型(genre)作品,也無可避免地承繼相同的特性。若一部形式(類型)電影想以「好結局」收場,其前期打下的鋪墊就必須要能夠導引至其期望的方向,否則便不具意義。也就是說,這些作品提供的都只是一套符合劇情中特定條件或情緒下才能起作用或「說得通」的方案,而非一體通用、在現實中同樣可行的終極「解決方法」。

誠然部分的前衛(avant-grade)或實驗(experimental)作品並未存在所謂的「劇情邏輯」,但它們的劇本與其說是呈現一段劇情,不如說是推銷一個概念。所以不能直接將這類作品的創作理論,倒推至「有一個故事」的傳統作品中。

總而言之,期望任何影視作品提供所謂的終極「解決方法」絕對是不切實際的,你不可能期望一個在現實中存在上百年、無數菁英絞盡腦汁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僅靠一部簡單的動畫就能提出解方。正因如此,我無法理解為何有不少關於《章魚嗶的原罪》的批評,認為該劇未提出任何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是失格的、有問題的。

事實上,該劇完全可以走向一個「壞」結局,展示所有因章魚嗶介入而導致的悲慘後果。我甚至認為該結局也許能更有利概括該作想表達的立場,同時也更契合劇情中瀰漫的絕望、壓抑氣息。在我看來,《章魚嗶》的毛病一直是目前「好」結局與先前劇情的格格不入,以及無論是就現實邏輯還是劇本內部邏輯都解釋不通。該劇正是敗在它丟出了球,卻妄想自己可以完美地接住這顆球。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