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聲の形是否该和解从来不是作品的核心问题

《聲の形》简评:

声之形的主题很深刻,它试图以霸凌这个严肃的话题作为引子去描写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故事,但有关霸凌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下面是我的分析:
1.电影名义上关注听障少女西宫硝子作为受害者,但叙事重心实质上转移到了霸凌者石田将也的救赎之旅上。硝子的痛苦、内心世界和创伤恢复过程被极度弱化,沦为推动将也成长和寻求原谅的“工具”。这使得电影更像是一部“霸凌者如何获得心灵救赎”的故事,而非真正深入探讨受害者如何承受伤害、如何挣扎求生、如何重建自我。观众被迫更多地共情于曾经施暴的将也,而非承受了巨大痛苦的硝子。

2. 对受害者西宫硝子的刻画单薄,硝子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天使”:极度善良、隐忍、永远自责、几乎从不向外界表达负面情绪 ,将所有过错归咎于自己。这种刻画使得角色空洞失真,弱化了霸凌的伤害,仿佛她的“圣人”性格能抵消霸凌的残酷,剥夺了受害者的真实反应。缺乏这些特性,使硝子这个角色显得不真实,更像一个象征符号而非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角色观众很难去理解和共情。而且硝子的“和解”与“救赎”更多体现在她对将也的原谅和阻止将也自杀上。她的个人成长、如何克服创伤、建立自我价值感的过程几乎没有展现。她的结局似乎是为了成全将也的救赎而存在,缺乏主体性与成长。

3. “和解”过程的仓促与缺乏基础,将也寻求救赎的起点是自身遭受孤立后的痛苦,这使得他的动机更像是为了摆脱自身的负罪感和痛苦,而非真正基于对硝子所遭受痛苦的深刻理解和共情。他早期的赎罪行为(如学手语、攒钱)显得笨拙且带有自我满足感。电影没有充分展现将也如何真正、深刻地理解他对硝子造成的具体伤害。他最终的道歉和努力显得不够分量,未能完全承担起霸凌者的责任。剧情里也没有展示硝子从创伤中走出以及如何原谅的复杂过程。她的原谅更像是她“圣人”性格的必然结果,甚至是她认为“自己也有错”的延伸,而非一个自主、有力量的选择,这让她的原谅显得颇为廉价。

4. 以植野直花为代表的配角未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电影后半段试图展现当年班级里的其他角色也有各自的问题或苦衷,她们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充分的反思和道歉,反而通过展现她们的个人烦恼(如植野对将也的感情)来引发观众同情,有洗白霸凌者和淡化其恶行严重性的倾向。结尾众人仿佛冰释前嫌,好像什么都有没发生过,这种群体“和解”缺乏扎实的情感基础和深刻的反思过程,显得非常突兀和理想化。

5.  对霸伦根源的探讨流于表面
电影触及了听障人士、校园环境、青少年心理等问题,但未能深入挖掘霸凌产生的系统性根源(如教育缺失、老师管理失职、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和歧视等)。将霸凌主要归咎于个体,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回避了对更广泛社会责任的批判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视角失衡:过度聚焦加害者的救赎,边缘化受害者的真实体验与成长。
角色刻画失真:将受害者圣人化,弱化了霸凌的伤害,对霸凌者的洗白倾向弱化了其责任。
“和解”叙事仓促且缺乏基础:原谅与和解过程显得廉价、被动、缺乏深刻反思和自主性。
回避深层次根源:简化霸凌原因,回避对社会责任的探讨。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