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本作时想到了一些东西
没想好要怎样写成长评,所以凑合成随笔的形式记录一下
UI设计:
这种一点一点解锁的设计给我感觉很新颖,像是以前玩的冒险闯关游戏。事件从上到下按时间顺序排列,关联事件以直线相连,这样的设计一直给我剧情一环扣一环的暗示。将所有时间在其之前的事件全部阅毕才能解锁那个事件,这种设计让我有强烈的动力往下阅读,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字冒险”游戏。
濑户口的游戏大多数都是以全屏铺的形式显示文字的,本作也不例外。本作会根据cg的构图采用不同的文字排版,这种灵活排版方式并不是第一次见,《天鹅之歌》和后来的《ヒラヒラヒヒル》也采用了相似的排版模式。比较创新的是人物立绘的运用,不同于大多数全屏文字显示的作品,本作采用了与一些半屏文字显示的作品相似的窗口式立绘,与灵活的文字排版搭配可以实现多种演出。
关联性:
我在看一部作品时常常会把一部作品和其他相似作品比较,也会去跟同作者的其他作品相比较。我认为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变化是平滑的,不管再怎么蜕变都会有这个作者其他作品的影子。本作也一样。
最开始让我联想到的是濑户口之前写过的小说《犬附少女》,本作的超能力部分和boss切西科有点《犬附少女》中蛊术和boss山彦的影子,或许正是《犬附少女》的写作为本作对峙切西科的场景写作打下了基础。
本作为人类设定了三个类型:A型,B型和普通人。剧中一些篇章提到了特殊类型的人类与普通人的各种区别,包括能力、社会地位等等,濑户口并非第一次在故事中讨论非正常人的社会问题,《二重身恋人》讨论了克隆人,《ヒラヒラヒヒル》讨论了夕零(濑户口本人在访谈中提到《ヒラヒラヒヒル》的构思时间比《黑羊镇》早),本作中的讨论重点跟《ヒラヒラヒヒル》更为相似,本作中B型受到社会的偏见正是故事后期发展的一大推动力,由此成立解放军,发生医院事件。夕零与《二重身恋人》中的克隆人也有极大相似,《二重身恋人》中作为女主的克隆人是原本的女主死后造出的,夕零则是风腐症患者“假死”后形成的,两者该不该被视作与原本的人相同的人类?应该获得多大的权利?本作中的可再生肉块或许也与克隆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吧。
本作的故事发生在Y地区,一个封闭的舞台,作者刻意将视野限制在Y地区内,绝大多数事件都在这个舞台内发生。这种与世隔绝感能把事件与其影响聚焦在登场人物上,对于群像作品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子就是加缪的《鼠疫》和濑户口的另一部作品《天鹅之歌》。《天鹅之歌》通过地震和大雪营造出黑暗绝望的氛围,外界的救援迟迟不来使得故事的舞台形成封闭感,最终得到了一个优秀的群像故事;《黑羊镇》通过黑帮控制与混乱的治安营造出黑暗压抑的氛围,再通过Y地区人种混杂导致的包容性限制住了主要人物的行动范围,于是舞台就封闭了,最终也得到了优秀的群像故事。看到网上有说法,濑户口早期三作与回归后的三作是一一对应的,其中《天鹅之歌》就对应着《黑羊镇》,先不说是否真是一一对应,至少《天鹅之歌》与《黑羊镇》相似处的确不少,除了上面所说以外,我还看到了一个角度:人类的动物性。一个是天鹅,一个是黑羊,剧中说到“我们都是黑羊,没人带领我们,没人放牧我们,没人惩罚我们”,推动故事发展的是黑羊的野性。
还注意到一个小设定,灰上姐妹在遭到袭击后融合在了一起,我联想到了《冰冷的臭氧》,但是仔细一想更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最后萨申卡与灰上前往大洞穴甚至还有《狂欢节》里学和理纱逃亡的影子。
真不知道自己的联想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时候会感觉常常联想到或许是无关的作品的自己非常无聊,有时候又觉得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关联处非常有趣。不过我寻找不同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为了对比谁好谁坏,而是想推测作者的灵感来源,这么来看,联想能力强更多时候是一件好事。
人物:
剧中有几个我比较在意的人物,其中最在意的是切西科。切西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这种特点使得他是作品中人物形象和能力设定最复杂的角色。Y地区可以分成几个主要势力:YS、八龙会、玫瑰俱乐部,对于剧中最主要的集团YS,同样可以分成几个势力:谢家、黄家、廖家、费尔南迪斯家族以及其他几个派别,相应地,切西科的不同变身可以映射Y地区的不同势力,或者一个黑帮中的不同派别。不同变身争相出现,但始终有赫斯控制着形态的变化,这与YS控制着整个Y地区、谢家控制着YS相似,后面赫斯力量逐渐衰弱,难以管控形态的变化,又与谢亮死后YS衰落难以压制其他势力、托马斯掌权难以控制YS的分裂相似。所以我认为切西科就是整个Y地区的缩影,让我们对Y地区的演变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或许有点过度解读?我也觉得有点,但万一濑户口真这么想呢?
剧情:
本作的前期真的很精彩,作为单线二十个小时的大体量游戏,前期的剧情竟然没有任何水分,从一开头就开始紧张了。濑户口曾经的写作都是聚焦在一人身上,尤其是《电力马戏团》《窃尸贼》等私小说,由心理描写营造氛围,与情节发展齐头并进。本作一改从前的风格,卯足了劲去推动情节,创作出人数庞大的群像剧,还采用了比较散点的叙事。濑户口曾经采用过比较创新的叙事方式,在《狂欢节》中他就曾依序以三个人物为视角,将同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叙述三次,以达成互相补足的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还是以单点聚焦心理描写为主的写法;濑户口也曾写过群像剧,《天鹅之歌》就是典型的群像剧,但是《天鹅之歌》中主角的关联性是很强的,与《黑羊镇》不同,本作《黑羊镇》所塑造的是Y地区所有居民类型的代表,并不像《天鹅之歌》那样有着极强关联,而且《天鹅之歌》的叙事视角依旧是以男主尼子司为主的。本作的视角切换频繁,时而第一视角,时而第三视角,不仅在相对客观的距离描述了事件始末,还生动刻画了当事角色的心理活动,可谓非常全面。
作为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分散的角色不可能一直分散,为了制成一把完整的扫帚,原本散开的竹条始终要被扎成一束,本作的收尾所需要做的就是这些。为了收束主线,濑户口选择将多余的角色处理掉,这时就体现出濑户口在这方面的生疏了。为了收束故事线,许多人物的转变与退场可谓突兀,比如马明的处刑、筱乔的离开,甚至在最结尾处,一些角色的下场交代也比较敷衍。
仔细缕一缕发现本作在叙事节奏上的瑕疵不少,前面YS内帮派斗争的描写过长,后面对切西科的处理太平淡,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剧情进一步加量得到解决,毕竟剧中任务数量对得起更加庞大的故事内容。濑户口或许还是更加擅长短篇剧情的描写,到了中后期他着急写出结尾,于是得到了略显局促的尾巴。尽管如此,濑户口还是懂我,最结尾处的boy meets girl剧情完美戳中了我的g点。
说实话,我读过的叙诡作品不多,所以我最开始对【档案记录】的叙述者是谁并没有太多在意,中间濑户口通过叙述者之口输出了一些观点,我开始在意起所谓的叙述者是否代指作者本人。到了最后揭露叙述者身份的时候我感到了些许惊讶,其实他本人的能力已经给了很多提示了,而我却直到主动揭露之前一直被蒙在鼓里,这种恍然大悟的经历也提高了我对本作的喜爱程度。
直到游戏结束,我心中还有个疑问没有解决:为什么灰上姐妹始终帮助切西科?
音乐:
本作出现了三次大宴会,以宴会为始,以宴会为转,以宴会为终,每次都播放着《tuk tuk tuk》。到了一切结束,staff表单升起,作为主题曲的《tuk tuk tuk》再次响起之时,一股恍惚感油然而生,这时我才意识到如此精彩纷呈的故事已然落幕。
不小心写了这么多,才发现凑出了三千字
本文只是总结了游玩后的想法,难免遗漏一些游玩中的突发奇想
至此濑户口目前主笔的游戏我都玩完了
曾经有过在阅览完濑户口全作品后写一篇关于濑户口的长评的想法
不过看到网上已经有许多解读玉珠在前,我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或许等到那一天有了灵感,我会再次提笔吧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