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ざつ旅-That's Journey-》简评:
「自由行」相較「傳統跟團旅遊」的優勢是甚麼呢?我想便是那探索異地的自由感和少了分「行程壓力」的窘迫吧!深入陌生的環境、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這大概便是自由行最大的魅力了。也因此我一直認為這類旅行的重點並不在於所謂的「景點」(spot),而應該是景點與景點間的「路徑」(route)探索–隱藏其中的鮮為人知古蹟或秘境、移動過程中發生的各類邂逅、又或是機緣巧合下偶然發現的拍照構圖等等。這也是開播前我對《隨興旅-That′s Journey-》一劇最大的期待,我希望它能避開過去同類作品常落入的巢臼,過於強調介紹那些旅遊景點而變成純粹的旅遊指南,而是更聚焦於探索這一項行為,帶領觀眾看見那些「路徑」上、景點中常被忽略的角落狹縫所蘊含的魅力,並引領我們更加關注周遭生活環境中不起眼卻美好的事物。
可惜地,就結果而言,本劇未能滿足我最初的期待,甚至退一步以「旅遊指南」的標準來看都顯得普通。《隨興旅》的一大問題是劇情的取捨,編劇抱持著「劇情一點都不能少」的覺悟,而選擇在短短的12集中塞入15場旅行,平均下來一篇故事甚至連一集都填不滿。而各篇故事的時長也有很大的差異,短的半集就結束了(如第9集的八甲田山篇),長的則甚至可以有整整兩集的篇幅(如第11–12集的出雲篇)。這樣的劇情安排方式導致各篇章的斷點很難安排在中間或末尾等相對合適的位置,所以常見各種令人難受的斷章遍佈在全劇中。
如此改編策略所造成的另一影響是本劇整體節奏變得相當緊湊,原作情節被壓縮的程度顯而見之。「路徑」的描寫在多數時候並不存在,因此觀眾很難得知是哪些因素影響了主角們的行程選擇,「是當下的突發奇想還是事前的按圖索驥?」這兩者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而「路徑」的消失也就代表缺少一個可以更貼近當地市井生活日常的機會,一個理應更加貼近於土地與人情的旅遊方式最後卻與普通的觀光客行程毫無二致,這是相當諷刺的。從觀眾看著主角們在一個個景點間快速穿梭,但卻無法理解她們為何而去、為何想去的那刻起,《隨興旅》便成為連珠炮般、走馬看花的隨機打卡之旅。
令人意外地,《隨興旅》其實是有主線劇情的。該劇情線主要描述女主角玲森千花的漫畫家生涯,以及旅行對其自身和創作觀上的影響;而其它旁線劇情則圍繞在女主與其他四位旅伴間的互動,同樣企圖利用旅行來提供一個可以映襯女女關係性的舞台。這樣的設計理論上來說是沒問題的,但本劇在情感戲的處理上卻顯得下手太「重」。常在缺乏對角色有一定鋪墊的前提下,為了去強硬推進有些八股的故事和感悟,而必須在角色口中塞入不少填鴨式的台詞鋪陳。這類演出常過於試圖去激起觀眾的共鳴,卻反而和理應輕盈的旅行氛圍格格不入,反倒攪亂一池春水。此外這些「劇情」又多與主角們所去地點毫無關聯,在觀眾眼裡便顯得既突兀又無效。
在我看來,若《隨興旅》能進一步調整改編策略,捨棄部分篇章,為各趟旅程的敘事提供更充裕的篇幅,並在「路徑」的描寫上投入與「景點」同等的心力,則勢必在觀感上會有顯著地提升。另外,我認為「單人」及「多人」旅行的演出方式應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應當聚焦於沉浸感和探索感的塑造,也就是盡量縮減台詞量,並將重心放於主角探索之所見;而後者的重點則應該是角色彼此間的對話,設計上應以所見景物之討論為主,間穿插日常式的「碎嘴」來塑造角色形象,進一步延伸出想闡述的所謂劇情、角色關係性、或感悟,並隱去過於標籤化的廉價笑點。更激進一點,我甚至認為旁白也是完全不需要的,與其只是用籠統、粗略的說明來打斷整體氛圍,不如交給角色們自己去探索、發現反而更符合這部作品應有的氣質。
正因如此,那須烏山回(第5集,單人)、粟島回(第5–6集,多人)、新花巻篇(第10集,多人)、出雲篇前半(第11集,多人)是我認為全劇中作的相對較好的篇章,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的期望:烏山回是探索感處理的最扎實的;粟島回是唯一表現出旅伴間「碎嘴」互動的篇章;新花巻篇中主角朋友(蓮沼曆)對未來生涯的不確定感,是唯一與旅行氛圍相對合拍的情節;而出雲篇(前半)則將「路徑」描寫的最為扎實。可惜的是,正如俗諺「有一好,無兩好」,沒有一個篇章是能同時展現複數以上優點的。
《隨興旅》就像是一部被過度剪裁的地方電視台旅遊節目,雖然主持人(主角)總是會感情充沛地述說著地方之美和旅行的美好,但當中究竟有幾分真情實意則不得而知。不幸的是,旅遊節目至少還能完整通過影像記錄下景物之美或壯麗感,但本作卻因受制於平庸的動畫製作,迫於使用顯然是照片加上濾鏡效果的背景搭配上格格不入的二次元人物,充其量只能達到「綠幕」前說故事的簡陋效果。整部動畫中我認為表現最好的部分可能是配樂,悠遠、輕快、帶有些許Folk元素還蠻契合本劇的意境,也能適時為乏力的劇情有效推上一把。最重要的是,至少它是好聽的。假如真有人是看完本劇後決定踏上「自由行」的旅程,我想他很高機率並非是受到本作的「感招」,只是對劇中刻意的「留白」之處感到好奇而已。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