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々は過ぎれど飯うまし》简评:
此文章同步发表于本人的B站专栏:专栏链接。本人不太会使用bangumi的编辑器,排版的效果可能不佳,B站的排版可能会给您带来更好的体验。
碎碎念与前言部分与正文无太大关联,仅作为随笔记录,读者可以选择跳过不看。
碎碎念
笔者随着自己现实生活的变化,对日常系作品的思考和感受也愈发偏向正面。恰逢四月番有着众多日常系的作品,其中pa饭尤为在社群中饱受好评;对比之下,笔者不经想要思考,“好的日常系和差的日常系究竟区别在哪?”。
遗憾的是,笔者至今并未建立起成体系的方法论,一直以来写观后感更多还是依赖直觉,对上面这个问题还是无法得出答案;所以这里只能是一如既往尝试依赖自己的直觉,从个人的观感出发,分享自己对本作中一些元素的思考和感受,把这些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权当随笔,也许能在将来回望时,为自己留下些可供反思的线索。
笔者也非常欢迎同好们分享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随时欢迎交流~
前言
这里是笔者对日常系的一点浅薄思考,直接跳过不看也行。
日常系作品的核心基调,常常会被归纳为“守护不变的日常”。它们之所以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就是源于这种“不变”带来的“安心感”:角色们仿佛生活在时间静止的空间里,重复着无数看似平凡的片段,这在观众面对着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与压力时,无疑是极大的心理慰藉。
为了构建这种安心感,日常系作品自然也有自己配套的一系列创作范式。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常见的一种做法是设定一个固定的归属空间(例如学校、社团、同好会等),再配合一些仪式化、规律化的活动(比如社团活动、日常聚会等)。这些活动虽然看似是动态的行为,但其叙事上的意义却是维系一种稳定感,就像是一个静态锚点一样,反复将故事拉回到熟悉的日常秩序中。正所谓“守护不变的日常”,对观众而言,日常系作品最为重要的,就是无论故事如何去发展,最后总能收束到一个温暖而确定的常态。
进一步说,尽管日常系作品表面上会引入诸如夏日海边旅行、学园祭、冬日圣诞节、新年等一系列季节性的事件(本作就是),看似带来了时间的流动变化,但实际上这些“变化”并不像非日常系的作品那样,会指向角色实质性的成长或情节上的不可逆转转折,而只是作为不同的舞台存在。角色日常节律的平衡不会因此被改变。因此,在这其中,“时间”更接近于一种循环结构,而不是线性的推进。
并且,这种表面上的“变化”,其实反向强调了日常系作品的核心表达,即“守护不变的日常”。即使背景舞台随着季节交替而更新,但其本身意图并非描绘时间本身的流逝带来的变化,而是通过这种种不同的场景,让观众再次确认与回味那份稳定的日常与人际关系,是为了强调“不变”。
不过,日常系作品并非完全静止。真正静止的叙事等同于停滞,若日常永远一成不变,角色之间不发生任何心理波动,那作品就很容易沦为流水账,引发观感疲劳。因而,即便以“不变”为核心,优秀的日常系作品依然会在叙事中融入一些温和的、无害化的变化:例如人物之间关系的轻微波动、人物的细微成长以及小小的心理涟漪。这类变化在不冲击原有的日常秩序的同时,也会为作品带来一丝鲜活的流动感。
所以,对于日常系作品而言,能否在“不变”与“变化”之间找到平衡,在不打破日常氛围的框架下,嵌入那一系列微小但能打动观众的变化,使得观众在获得稳定的安心感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日常系带来的生活的温度与流动,或许就是对日常系作品评价的一大角度。
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将从静态机制(不变)与动态脉络(变化)两个方面切入,首先分析“饮食文化研究部”作为归属空间潜在的不足,再探讨“共食”元素如何弥补这一缺口,并进一步考察其单元剧结构中动态脉络的构建,尝试分享一下自己对本作的一些思考。
以下为正文部分。
观前声明:
1.本篇观后感不一定代表作品原作者的观点,或将包含对作品的过度解读与引申发散,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2.本作不同字幕组人名翻译区别较大,本篇观后感人物译名均参考bangumi。
一、静态机制的不足:饮食文化研究部
虽说在日常系作品的创作范式中,“空气感”往往源自人际关系的松散性与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但还是需要一种象征性或制度性的组织形式,为角色的聚会提供一个既合法又自然的理由。换句话说,必须有一个“名义”上的机制来解决一个问题:“这些角色为什么会一直聚在一起?”
本作选择了“饮食文化研究部”这一典型的社团设定,为五位主要角色提供了共享身份的基础,也使她们之间的一系列活动(如爬山、合宿)等在形式上拥有了合法性。这种做法在日常系的创作中并不新鲜,可以说几乎是日常系中最常见、也最稳定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类似“同好会”的组织来延续相处的惯性,以此维持人物之间的关系。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正如小川诗乃在ep2中亲口指出,“饮食文化研究部”只是个随便取的假名字,其真正目的是为了申请到一个可供躺平的活动室,好享受无所事事的大学生活。这一设定的问题,就是让该社团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空壳化”倾向 —— 社团缺乏清晰的目标,也就没有具体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其存在的意义仅限于为聚会行为提供一个“正当的借口”,而“饮食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被消去了。
EP1,从后面来看确实也只有饮食没有文化
或许有人会提出反驳: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五位角色当成普通的大学同班同学,那么他们日常结伴吃喝玩乐,这不正是大学生活中非常真实而普遍的场景吗?在这种前提下,“聚会”不需要什么额外的理由,大家有空有闲,自然可以一起度过时间、享受生活。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本作并不是描绘一个“班级”作为自然社交单元的作品,而是通过“饮食文化研究部”这一人为设置的社团组织,将这五人捆绑在了一起。就作品层面而言,既然社团本身具有明确命名与主题指向,那么观众自然会期望这一主题构成内容展开的基本支撑。
然而,“饮食文化研究部”这块牌子,虽然在形式上为聚会提供了便利,却在内容上形成了预期落差:因为命名的指向性,观众对叙事内容的期待自然会聚焦在“饮食”与“文化研究”的结合之上,会好奇“文化研究”是如何展开的,但最终得到的还是一种比较泛化的社交日常。虽然“饮食”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对充分的体现,但“文化研究”却几乎被完全忽略;这种空心化的设定虽然不至于直接导致观感崩坏,但的确让本作在“差异化”上失去了一大可以利用的元素。
另一方面,这种设定的工具化倾向也体现在空间塑造的缺失上。按理说,作为社团活动核心场所的“活动部”应当成为角色情感积累与群体认同的一个空间(许多日常系作品里都有这样的空间,读者们可以尝试回忆下)。但在本作中,这一空间并未被赋予应有的存在感。ep2中虽然安排了一个“打扫废弃活动室”的情节,但镜头多聚焦在清扫过程中的玩乐与喧闹上,对空间本身的设计、功能与氛围几乎没有具体呈现。房间的布置过程一笔带过,完成后的面貌也无甚特色,缺乏让人记忆深刻的细节。
EP12,加入的照片算是社团的独特记忆,但和“饮食文化”的招牌还是没有对应
EP2,其实笔者对社团空间最深刻的印象还是这只羊沙发,可爱捏
作为对比的是,作品中真正反复出现、并成为角色情感积累核心场所的,是社团活动部外的草地。角色们常常在这里一起动手做饭、围坐吃饭,轻松地聊着天、打发时光,角色的情感便沉淀于这一空间,使其成为了赋予主角群体归属感的重要场所。
EP4,这种草地聚餐的场景在很多集都有出现
然而,正是因为“饮食”行为几乎全部外包于这一户外场所,活动部的空间功能被进一步边缘化,其本可以承载的“文化研究”维度也因此缺席。试想若真有“文化研究”的维度,活动部是完全可以作为视觉与叙事重点来打造的,比如让角色在部室内设计与各地料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布置具有文化意义的装饰物等,使其真正成为“研究”与“交流”的场所。那样的话,不仅社团空间更有归属感,也能让“饮食文化研究部”这个设定从空壳变成真正的日常支点。
进一步说,“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潜力的叙事资源,如果能与地域特色、文化习俗或角色个人经历产生更紧密的联系,还能提升整部作品的文化层次,使它在“吃饭”之外产生更有记忆点的“研究性”,传达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但本作中,就只是表现为了普通的“吃饭行为”,这种形式上的设定与内容上的缺失之间的落差,成为本作在“静态机制”构建层面上的一大遗憾。
EP10,本集的老房子柴火饭其实就是不错的饮食文化研究要素,可惜没有深入
不过,尽管“饮食文化研究部”作为静态归属空间表现平庸,本作仍收获不少好评。在笔者看来,本作日常感的成立,正是得益于另一关键静态机制 —— “共食”。这一温和而恒定的互动形式,为碎片化的日常提供了时光印记,成为本作维系情感与结构的重要元素。
二、共食:日常感的收束
“共食”无疑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日常行为。无论当集中发生了怎样的事件,故事总会出现共享饮食的场景,作为本集情感的一种沉淀。“共食”这一元素就像是一种散落于日常中的时光印记,在不同的背景中反复出现,作为日常活动的见证者。这种设计既稳定又富有节律感,通过反复的“共食”这一行为,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她们依旧在一起,日常仍在延续。
一方面,从情感层面来看,“共食”显然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富有存在感的日常仪式,进一步说是维系社群情感的文化性行为。
(题外话,有趣的是,笔者最近阅读了软件工程方面的书籍,里面也提到对工程团队来说聚餐是很重要的增加团队凝聚力的行为)
如前文所提到的,日常系作品的一大创作范式是低冲突、去戏剧化,因此人际关系不会通过剧烈的事件推动,而就是在这种细微互动中缓慢生长 —— 少女们的羁绊,正是在一顿顿饭之间悄然积累。
另一方面,从结构层面来看,“共食”承担着对日常叙事节奏的收束功能。日常系作品因其缺乏强戏剧冲突与情节转折,叙事上就常常呈现为一种“碎片化生活拼贴”的形式,如何避免沦为片段的堆砌形成流水账,也是日常系创作中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本作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就是通过“共食”这一重复性的机制。无论本集讲述的是何种活动,故事总会收束于大家一起吃饭的温暖情景 —— 这就像是一个稳定的叙事锚点,将那些松散的生活片段归拢,为观众建立起了一种清晰可感的节奏预期(如果有使用弹幕功能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每集此时都会有弹幕刷“每周光盘时间“,这实际上也印证了这一锚点已经成为了观众心中的节奏韵律)[。只要大家又坐在了一起,那这一天就算有了落点,一切繁杂的事件和情绪,都能在餐桌上进行沉淀;也正是这种节奏安排,为作品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日常秩序。这种节奏控制的能力,正是本作的一大亮点所在。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共食”其实也回应了日常系这一类型的本质诉求:比起叙述事件,更重要的是确认存在。日常系并不依靠什么剧烈的波动,而是通过可感知的细节、反复确认的行为、稳定的节奏,建构出一种日常感。而“共食”作为日常中最朴素也最有效果的确认机制,就承担了这一氛围的维系功能。它为每一集提供了结构上的统一性,也在情感层面创造出一种高度可共享的情绪空间。不管经历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情绪波动 —— “来,一起吃顿饭,就好。”
也正是因为如此,观众们总能在本作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平静 —— 这正是日常所带来的抚慰感。在那些反复出现的共食场景里,我们仿佛也陪伴着角色们一同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微小却真实的生活片段,获得了一种“你我都在这里”的安宁。“共食”这一元素,构筑起这部作品那份安静而恒定的动人力量,让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常,都散发出温柔的光。
EP12,时光流逝,饭菜依旧美味
前文分享了自己对于本作“静态机制的构建“的思考,指出了饮食文化研究部在作为归属空间上的功能不足,以及“共食”元素如何在情感与结构层面完成对这一空缺的补足。然而,仅靠静态机制的维系尚不足以支撑一部日常系作品的出色表现;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日常系,往往还需要在“动态脉络的构建”上有所作为,以打破平稳节奏中的单调感,提供一定的情感张力。而在笔者看来,本作在这一点上,也是具有一定成效的。
三、动态脉络:日常轻喜剧的构建
本作不仅仅满足于“静态氛围”的营造,在单元回内也通过一系列“主轴明确、情绪递进”的单元剧构造,构建起了动态的脉络。几乎每一集都围绕着一个主轴展开,使得人物的互动不显得空泛,并如第二大点所述,通过“共食”这一机制完成结构和情感上的收束。
我们以ep7为例,这是本作主轴式结构设计的代表性一集。
本集的主轴就是“九礼亚的疏离感”,故事从成员们聊天准备合宿出发,到因天气变化遭遇临时困顿,众人只得困在房间中聊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互动,揭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 大家都在回忆着共同经历的趣事,而九礼亚则因“缺乏共同记忆”而在一片热络中陷入疏离感。
这一情绪的起伏并未以直接对立推进,而是通过“无言的观察”和“微妙的沉默”缓慢堆叠,这种情绪氛围的营造也是本作的一大亮点。
这份微妙的距离感由真子敏锐察觉,并在餐后主动找九礼亚谈心,温柔地完成了对这一问题的修复;而当众人围坐共食后,共同欣赏烟花之时,这份新的“共同记忆”也伴随着大家的欢声笑语产生了。
也正是这一种主轴明确、情绪可循的事件设计,让本作摆脱了流水账式“事件拼贴”的常见问题,构成了“形散而神聚”的叙事结构。
EP7,注意本集的环境描写是与情绪主轴高度对应的,晴天-雨天-晴天-星空,这样的小巧思在很多单元回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并非每一集都如ep7般有如此清晰而强烈的主轴,但几乎每话都能找到类似的主轴元素,可以看出在剧情编排上的用心;也正是这种用心的结构设计,让本作的日常能够保持观感上的鲜活,具体每一集的要素读者们也可以去尝试挖掘一下,这个过程很有趣味~
EP11,像本集的Bpart和Cpart看似有点不相关,但樱学姐作为关键元素串联了其中
而在具体的事件方面,本作是典型的日常轻喜剧,也成功运用了轻喜剧的经典构建逻辑,即通过“局促的不幸”制造张力,再通过一种调解机制(通常是荒谬、反差或滑稽的方式)予以化解,从而控制好情绪和节奏上的平衡。
这一观点来源于一位个人很喜欢的B站专栏区up的启示,其原文为:
喜剧的本质,就在于由它所构建的“不幸”所形成紧张感,以及它在那之后如何予以化解的这个过程。
为避免说引流这里就不附名,该专栏标题为“《日常》— 我们所珍视的日常与奇迹”,写得非常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种构建逻辑在本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很多事件都会设计了一个潜在的“小危机”,这些危机往往与角色性格、局部事件相关联,形成轻微的局促感,但又都迅速以幽默、滑稽、或情感支持的方式完成了无害化的化解。
以ep4为例,社恐少女星奈奈和河合真子在活动部的会面,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局促感,但很快就由比嘉踯躅的一段夸张滑稽的舞蹈打破这种局促感,制造了喜剧效果。在观众的笑声之下,人物之间的距离开始拉近,后续的共食场景则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情绪的回收与人物关系的建立。
EP4,结尾关系的变化,用了反差的手法增加喜剧效果
再比如ep6,河合真子在尝试穿裙子时意外发现自己发胖,这是典型的日常危机,但后面很快在健身、泡澡等桥段加入大量夸张的笑料桥段加以调和,在夸张的喜剧处理下将这场危机转化为一种“欢乐的挣扎”,最后也是收束到减肥后慰藉餐的共食场景,以暴食的幸福表情轻喜剧化地收尾。
EP6,暴食完后的幸福表情
上面提到的是在情节设计中通过喜剧化消除紧张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本作在角色构造层面也运用了一种典型的喜剧策略,即赋予承担“不幸”的角色一种天然的“去痛感”机制。换言之,观众之所以能够轻松一笑,是因为角色本身的性格设定、行为逻辑与反应方式,已预设了一种“不会受伤”的观感保障。小川诗乃便是这种策略的代表。她丢钱、慌乱驾驶、忘记空调通知等,成了多次笑料的来源,但由于她本身那种“天然呆+元气”的人物特质,观众不会真正担心她,更不会为她的窘境产生共情负担。
EP8,这种场景在本作中相当多,(顺便回顾时发现这里前后位置画错了233)
同时,既然是一部“日常轻喜剧”,那么其关注点就不应仅止于“喜剧”,更需真正触及“日常”。如第二大点提到的共食机制,本作在构建喜剧后,最终都会将情绪的重心拉回至角色的平和日常上,回归到这种日常感。
最终,在这种种方式之下,这些由轻微“不幸”所激发的紧张,经由夸张化的情节化解,并在“共食”中被包裹收束 —— 这正是本作的动态脉络构建:不是单一笑点堆叠的插科打诨,也不是空有氛围却缺乏推进的日常流水,而是一种通过结构明确、情绪可控、节奏有机的方式,将喜剧要素与日常氛围稳稳结合,在轻喜剧中编织情感。
结语
回顾整部作品,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能在同季众多日常系动画中脱颖而出,关键正在于对“变化”和“不变”要素的精准把握。
宏观上,本作通过反复出现的共食场景,将日常片段进行收束,使得这些散乱的生活片段汇聚成整体的节奏感,构筑了属于本作的安心氛围;微观上,本作能够巧妙地在每集单元剧结构中都设定一个主轴元素,使每一集虽松散却不失焦点,赋予每一集鲜明的重心和记忆点。
正是上面的要素,让本作成为了值得回味的日常系作品。
EP12,以合照结尾吧~
PS1:受于行文没有写进去,笔者特别喜欢的情节就是大家在活动部外的草地上做饭,小羊在旁边弹奏尤克里里的场景,这时候弹幕也总会刷“吟游诗人”。虽然本作视听语言受到一定程度的诟病,但这种尤克里里的音乐,配合夏日草地的环境,真的很有氛围感,我很喜欢。
PS2:不过这种环境是二次元专属捏,现实中这样做会被成蚊虫大餐的QAQ
PS3:这个其实是初稿,二稿修改后排到凌晨三点因为迷之原因消失了且忘记备份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睡了四个小时后又去上班,已经燃尽惹。。。。。。。。。。。。。。。。。。。。。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