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ogears》简评:
1.gameplay
直白来说,我更喜欢DISC2
先容我在开端扯一大堆有的没的东西,如果用发轫的游戏哲学的话语去言说,我会说Xenogears的gameplay部分不具备打破类型游戏之潜力,而是沦为某种因为作为video game而感觉似乎「必须存在」的play,换而言之其play没有必要性,如果不是作为video game而是作为其他体裁转译Xenogears照样成立,它没有作为video game的必要性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游戏哲学是一直在碰壁且没有形成体系的,就很多开发理念和思考而言都显得太过个人化和极端性,如果强行挪用范式解释相当于否定开发人员的诸多心血......
但是大家同样知道Xenogears未必好玩
本作开发过程选择了与FF7不同的3D呈现方式(也是不能全3D的妥协结果),2D人物+3D背景,并且还能自由移动视角,但是因为当时3D技术限制和团队开发经验不足,导致采用了2D贴图辅助表现的3D部分其实不怎么样,而一旦和gameplay结合起来体验甚至可以称之为糟糕,很多地图的高低差和目视有相当差距,一旦掉下去就得重新跑图,再加上某些地图的高遇敌率简直寸步难行,直接给予玩家较大的挫败感,在很多设计上已经接近「非必要性」(这个词的判定边界非常模糊,很大程度上我都当作私人话语使用,可以尽情反驳)
列举gameplay的糟糕之处还是为了我要重点关照的叙事服务,为什么我喜欢DISC2胜过DISC1就是因为我觉得以上部分极大稀释了叙事内容,每部分的故事情节都被分散在每次跑图、战斗中,而这个跨度很难让我保持连贯性去感受剧情,甚至有些时候因为糟糕的gameplay体验而失去对剧情的注意力
而DISC2受限于制作困境叙事骤然提速和砍去gameplay部分竟然给我不错的观感,虽然很多人可能讨厌这种前后不对称的叙述速度,不过比起四平八稳的温吞叙事,我可能更喜欢能破坏结构、从中生成张力的叙事(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DISC1故事内容太过寻常......甚至由平庸的感觉,但是高桥的叙事能力不差,这点补充),可以看出高桥还是尽力把这个叙述结构做的比较平衡的,因此被玩家调侃为「坐板凳」的非正常叙事其实只占了1/2左右,而且DISC2的开头和结尾都给了正常叙述的待遇,这1/2的非正常叙事采用了将密度极高的情节用简短文字直接转述而出的做法,但是也绝非单纯念稿,在只讲出剧情大致骨干的前提下还融合了角色个人的体悟和转变,有一说一只是概述其实原本就不怎么有趣的故事和这其中强调的重点让我感觉真的比徐徐展开还要加上gameplay有趣且有效地多,而且这些转述还会时常穿插只有简单布景、形似舞台剧的演出内容,可以说情绪调度也努力补上去了,因此我能从这些非正常叙事感受到高桥哲哉的叙事能力绝对不差,DISC1整体游玩下来我却极少能体会到这点,只是感觉那......也许有些冗长(高桥即便后期内容缩水也要往里面塞超巨大萝卜变身和萝卜合体的动画,致敬这方面在我看来有些替代原文本了)
2.text
本作一直因为其剧情而评价极优,但是打完后我是真的有在思考剧情真的称得上杰出吗,本作的剧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称得上异色,最终我琢磨来琢磨去怎么也还是感觉本作因为文本的首创性而显得独特
如果说EVA对的一大贡献是将启示录要素可视化,那么Xenogears的一大贡献可能是让尼采和荣格要素成为显学,虽然这么说可能暴论过头,但本作对于精神分析学和哲学的运用相当表浅:拉康(Lacan)似乎只借用了个名字,辞典解释里的拉康(Jacques Lacan)内容远胜游戏角色,可是游戏角色到底哪里挪用或者体现了拉康似乎看不出来,飞的根本问题自我同一性扩散是来源于童年创伤,描述更接近霍妮心理学,本体论问题也浅尝辄止;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和艾莉海姆(Elhaym)啥的基本照搬荣格的L'Archivio de Anna,Elhaym的整个人设起源都是Great Mother,虽然也不能说高桥没有在对原型的使用上增添新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但是很多的地方就又有致敬SF作品和创作样板情节的影子了,至于集体无意识内容他则放在Xenosaga里解释EPR佯谬了;倒是继承自EVA把启示录元素发挥的不错,各种命名辞源的隐喻还算有点意思,比如最初的杀人者该隐、被哥哥该隐所杀的弟弟亚伯、民族革命斗士参孙(这个参孙本来应该还是索拉里斯第三级市民的革命者之类的吧,结果死的不明不白,其他借了圣经人物名的角色也是类似情况,也没有隐喻也没有情节体现啥的,就是借个名字)至于其他用典自北欧神话、希伯来语甚至诺斯替教的很多用语名称也真的只是借个名字,什么精妙的转喻和深远的含义是真不存在啊(索菲亚(Sophia)是有一层指涉的,西格蒙德(Sigmund)、西格尔德(Sigurd)和拉美西斯(Ramsus)则是没什么直接联系的感觉......说白了很多时候关联也只有个直接指涉)
等最有意思的当属卡雷鲁连,他的阿尼玛之器名字是犹大(Joda),对应游戏中两次背叛,可他实施的却是拯救全人类的诺亚(Noah)计划,这个诺亚计划有一处把诺亚方舟中「各种一对有雄有雌的动物」用「与纳米科技结合的基因子」来隐喻的妙笔,而这么个看起来亦正亦邪的人物也是在最后与神同化给予了人类一个前进的方向,在系谱上来说甚至有种后来文艺作品中「爱着人类」的源头角色的意思了,可是比较微妙的是卡雷鲁连这个名字也是致敬亚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的《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最后守望人类的结局都和书中同名角色有所相像,真的是在挪用和致敬在这块让我感觉没有超越原文本做到创造性再构筑,反而令我有种因为靠着文本挪用的陌生感所带来新潮体验的取巧之嫌
当然本作还有横跨万年的庞大世界观以及男女主的爱情纠缠不得不提,世界观核心是佐哈尔(Zohar,kabbalah体系相关,这个算有一层不错的指涉)、事项变移(Phenomenon Conversion)和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高桥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他没有先抛出一个未经确证的极大噱头然后不断暗示其合理性,再通过一些听起来很前沿的奇闻异说去说服读者这个处于现代科学和SF假想之间的模糊界限,这么做是比较违背基础正确的基础科学观的,当然这个话题比较长有时间我再说,然而因为我个人都是超级理工科白痴所以学科具体内容不甚明了,非常可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大家看个乐呵就好,欢迎随时指正
以我超低的理工科理解水准来说,高桥这些概念其实还是软科幻,佐哈尔身为半永久无限能量生成装置,其能力来源还是通过与高纬接触产生的,它创立了一个势能和质能比的假想二维平面,然后通过倾斜这个由「宇宙任一时空内状态(这时候好像还没强调空间因素,Xenosaga时用一种更新奇的方式描述了时空关系)」点组成的「此类状态的发生概率」面积,让事件发生的概率改变从而引起势能的飞速变化......虽然还是说的不清不楚,那应该是我个人理解有误吧,总的来说佐哈尔和事象变移的这个运作原理和高桥对纳米技术的应用一样,都是存在一个预设「它能做到」的黑匣子存在,佐哈尔是它能做到倾斜假想二维平面,但是这个假想二维平面是否存在、成立、其宏观态能否决定微观态等问题不会被问出;纳米科技则是纳米科技如何在技术层面确实地改变人体分子结构这个技术本身被黑匣子化,所以我觉得高桥写的本质还是软科幻,当然这点无伤大雅,至少这个世界观核心科技的假设和想象的魅力足以令人不去深究这些被忽视的问题
再说回男主飞和女主艾莉的爱情桥段,因为上文所述我觉得Elhaym取自Great Mother的原型太过明显,因此这两人的命运纠缠总给我一种先想好要取材和致敬的内容再决定怎么写的错位感,因为这两人的相遇相知离别重逢真的好多地方既视感都好严重......最后想了想应该是我个人问题,他们二人在传达上还是比较浪漫的
以上就是我为Xenogears挑的一点小问题,微不足道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