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nime Machine: A Media Theory of Animation》简评:
基于中文版202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英文版2009,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前言:
常见日式动画解读缺点:忽略日式动画由活动影像构成的“文本客体”,倾向为: 1.忽略文本分析中难解的问题。将日式动画视为无法提出任何有难度的文本问题的文本。 2.引出一些“高文本”的疑问(如哲学思辨的出发点),彻底无视了其活动影像的本质。 3.同时忽略了关键的文本问题和动画材料性的常见研究方法将其作为信息来源。(中P1英ix、x)
本书解读动画范式:比起形式分析(如音效镜头剪辑),更重视功能和价值(装置理论、电影的媒介特异性论)。重点是,关于“日式动画如何思考技术的问题”(中P2英xi)
第一部分 多平面影像
第一章:电影性和动画性
电影性(cinimatism):基于维利里奥的移动装置理论,电影性建立在电影和马达的重合意义上。...电影性的本质在于对移动知觉装置的使用,它一方面让观看者立在高于世界的位置上,从而可以掌控世界;另一方面,则以一种即时打击的弹道学逻辑使观看者和标靶之间的距离崩塌。(中P35)
弹道学知觉:子弹视觉(弹道学)不同于几何透视(单点透视)——标量比例和灭点来建构理性主体的印象,高于世界,并一定程度上与世界分离—— 弹道学既扩展了理性的应用,又更深地推入世界和人 类身体及其破坏。(中P35)
动画性(animetism):动画性特点是影像间的分离,以及进而产生的多重平面。它所造成的就是多平面影像。// 动画性意味着在加速度世界中不同的感知事物的方式、思考技术和居于技术饱和世界的不同方式。(中P36) 动画片比起摄影机运动(相对固定),更注重影像合成。(中P39)
多平面影像:《蒸汽男孩》为例,大友克洋在电影运动条件下影像的机械连续性的多平面影像中发现动画性的潜能——速度的条件下,不同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P36)
动画性和电影性关键区别:电影性倾向视点安置在 向着风景中去的行程(子弹、机车上)// 动画性不是向着纵深的运动,而是在表面之上和表面之间的运动,拉马尔称为动画间隔(animetic interval) (中P36、37)
幻觉:电影性倾向于 进入到风景所在的世界中的感受(如开车疾驰)而不是一滑而过。(中P37)//而很大一部分动画片也倾向于电影性,制造向世界内部进发的幻觉,抑制影像图层间的运动感(中P39)//
动画间隔:影像图层间的间隙是一种艺术。在多个图层(背景和前景)中,影像的连续放映令角色运动起来。//动画被理解为活动影像时,赛璐珞片或影像平面的叠加比角色动画来更重要。//动画间隔 成为多平面影像得以实现的场所,动画师在这里可以凭借动画独有的方式去驾驭和引导活动影像所产生的力。(中P39)
电影性和动画性的区分:电影性和动画性不是genre。拉马尔不支持对动画片进行简单的分门别类。//在活动影像(动画-电影)中,电影性和动画有多种融合、张力,甚至冲突。(中P39、40)
第一章完
评价:非常有趣的是,拉马尔在提出“电影性”时引用的维利里奥刻意悬置了他的现象学(作为一种‘症候’),他的日式动画理论不是embodied subject的问题,而是彻底的技术的问题。但是同样,他关于 动画美学的技术的问题(纯粹的美学!!!)也掩盖了作为日本电视动画模式技巧:正是在节约成本才会这么做。这种遮蔽动画的劳动过程中,“文化工业”早已完成。
⎯⎯⎯⎯⎯⎯⎯⎯⎯⎯⎯⎯⎯⎯⎯⎯⎯⎯⎯⎯⎯⎯⎯⎯⎯⎯⎯⎯⎯⎯⎯⎯⎯⎯⎯⎯⎯⎯⎯
第二章 动画摄影台
往后慢慢读,最近好忙啊啊啊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