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简评:
《忍者と殺し屋のふたりぐらし》简评:
《ウマ娘 シンデレラグレイ》简评:
《小市民シリーズ 第2期》简评:
《日々は過ぎれど飯うまし》简评:
所谓“轻二次元”,指的是跟“真二次元”相比并非二次元,但跟主流文化圈相比又无疑具有二次元特征的人群。具体而言,班友们这个季度追番动辄十几部甚至几十部,而我只追了六部番,所以我相对于班友们来说就是“轻二次元”;班友们收藏列表大概都有好几百部作品,而我只有不到两百部,所以我相对于班友们来说还是“轻二次元”。
之所以追番后要写个日志,是因为我很久没像这个季度一样追六部番了,于是就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这里记录一二。反正我在bgm加的好友不多,应该也不会有人点进来看。
忍者与杀手二人组的日常生活:8分
细分:8.1
这部动画在我这里的观感跟败犬女主差不多,都是吃饭的时候优先点开的片子。开篇有个吸引眼球的噱头,最后有个服务观众的结尾,中间的部分有的有趣有的无聊,最后让我决定给8分的是末尾的三集,satoko作为母亲重新养育konoha的隐喻很有意思,相当于把这片子的结构直接搬到了台面上。
这片子的结构是什么呢?单论迄今为止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没头脑与不高兴”结构,“没头脑”的一方往往不是真的没头脑,而是对故事舞台情境缺乏认知/具有一套特殊的认知;而“不高兴”的一方看似成熟、了解世故,实则是由于无法适应固有的外在情境,从而不得不选择一套封闭式的相处模式来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在相处时后者表现得更加强势,但从关系性的角度来看却是弱势方。如果“没头脑”的一方是“对故事舞台情境缺乏认知”一派的设定,“没头脑”的角色一开始是一张白纸,那么情节的走向一般就是“不高兴”的一方在带领“没头脑”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重新认知了自己所经历的不幸、自身所处的情境,在一系列事件后获得了成长、产生了变化,于是得以走出自我构筑的牢笼,真正审视自己的过往,付出代价,换来救赎。这个过程,就像是被“没头脑”的一方重新孕育、养成了一次,借助二度的童年补完了自己有所缺失、遗憾的成长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了面对未来迈步的勇气。
就这一季的内容来看,konoha很符合我对“不高兴”类型角色的描述。她由于那个所谓的“理由”而放弃了学业、人际关系,以及某种意义上的人性,去追逐一个注定无法得到的幻影(她一个人没法提升杀手排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囚笼。——与其说这是在追逐,倒不如说是在逃亡,向着幻影奔跑,就暂时不怕被现实追上。
而satoko这张白纸,正是对上述循环的解药。普通的人是画满了颜色的纸,这些颜色就是现实的痕迹,konoha害怕现实,害怕被现实照见自己,所以她拒绝人际交往。又因为satoko是白纸,纸上什么也没有,所以konoha就不需要害怕,可以对自己网开一面,姑且放任自己拥有一段渴求已久的,像正常人一样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konoha帮助satoko对村外的世界建立认知的过程,是重新养育了satoko,而她帮satoko这张白纸染上现实颜色的每一笔,其实也都是在重新构筑自己对所处情境的认知,是satoko重新养育了konoha。
这片子最后三集把konoha变成一个小婴儿,让她逐渐长大,经历一个人长大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切:从对母亲的依赖、与母亲的矛盾、被孤立的恐惧到闯祸让母亲兜底、失误害母亲受伤,再到为了成长而离开母亲、学会为母亲承担责任,最后回归母亲身边。这是一个完整的成长曲线,是足以与她已有的童年过往对冲的经历铺垫,也是对这个“没头脑与不高兴”故事结构完整范式的隐喻。既然他都这样隐喻来解构这个关系性了,后续的故事可能也不会老老实实按这个走向走,看看能整出什么活吧。
b吧说这片子没米线,俩女主行为恶劣,我觉得他们只是讨厌百合又不想承认而已。真看下来我觉得米线完全不会成为这部番的问题,因为没米线恰恰是这片子最核心的情节推动点,是“异质感”的来源。satoko是在荒诞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伪人,而konoha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伪人,结果二者殊途同归。
小市民系列 第二季:8分
细分:8.0
综合剧本、演出、画面、音乐等等方面来看,春夏秋篇的小市民无疑是一部七分水平的作品。然而,《冬季限定夹心巧克力事件》这篇米泽穗信在十五年后给小市民系列补上的结尾将这部动画带上了8分的高度。我的意思不是“有了冬季篇,这部动画的平均水平就能达到8分”,而是“在看了冬季篇后,我不愿意给这个第二季打出7分”。
我就不多评价冬季篇的内容了,分析这篇的文章很多,我的水平排不上号。有篇豆瓣解析写得很好,在第二季的评论区可以找到传送门。
秋季篇结束后,狐狼二人的关系性基本已经完成,我还寻思过下一篇究竟能写些啥,也猜到了大概是一直没怎么讲过的两人相识的那段故事,但没想到会写成这样。秋季篇和冬季篇的关系,有点像《矛盾螺旋》和《杀人考察》的关系,男女主已经解决了“与世界的矛盾”,在最后终究要面对“与自己的矛盾”。
看到冬季篇的最后,晚上十二点的夜幕深沉无边,窗外悬着点点莹白的细雪漂浮不定,城市与人也都寂寥无声,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沉沉睡去的kobato和道别离开的osanai。所有的迷茫和动荡在此刻悄悄隐去了,只余两人的过去和未来在静静流淌着,传出隐约的回响。
——菌学长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空境。
下载了小市民的原作,等有空去读一读。
mono女孩:7分
细分:7.7
是的,我觉得吃饭的时候看mono比看pa饭更舒服。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当我煮完饭放在桌上,然后点开存着下好的动画片的文件夹,要从中选一集新番下饭的时候, 我每次都先点开了mono。
我觉得对于afro来说,mono是一部用来存放摇曳露营用不上的点子和取材的漫画。很多人看待mono的视角是有偏差的,他们把mono当成一部普通的、正常的空气系日常动画来看,然后指出其中这里不对那样不行,“要是把这些丢掉就好了”。但我得说,mono的性质就是存放这些不适合放进一般日常漫画的内容的载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漫画被命名为“mono”。
无论是什么点子,无论是什么题材,都可以放进来,所以它是百宝箱,也是垃圾桶。很多人不爱看的灵异、大人的出游见闻、与摄影无关的种种“偏题”内容,这些东西显然不适合放进摇曳露营里,如果要给它们找一个安置的所在,这个地方就叫mono。
与其把它当成正经的空气系日常动画拿来跟其他作品比较,不如把它当成一种小品,一个afro自由发挥的产物,一篇随性而至的故事。看日常番,就是要看它如何提炼生活的片段,使之不失生活本味,又如实存下一份生活的真实。如果说摇曳露营是afro将他的生活与取材提炼出来,结合想象而构筑成的“世界”,那么mono就是构筑世界的余料,是不经雕琢的、全凭感觉的挥洒。
古人说“诗以言志”,可是总有些入不得诗、言不出志的思绪被剩了下来,诗人们和着曲调,随意诵出,也就成了“诗余”。我觉得摇曳露营和mono的关系大概也是这样。
赛马娘 芦毛灰姑娘:7分
细分:7.5
在看这部之前,我从来没看过马娘动画,到现在也没玩过马娘游戏。我可以说是根本不懂马娘,再加上我连这部片子都只看了上半,下半甚至还没放送,所以我也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来评价它。
b吧有人跟我说这是完全新作,没看过马娘也能看,又听说这是“赛马娘剧情巅峰”,所以我就来看了。可能是我给的期待太高,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没觉得这片子的剧情特别优秀,心里是有点失望的。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大的问题是“铺垫不足”,其次才是“演出乏味”。这两者都导向同一个结果,就是难以调动观众情绪。人类的同理心是很弱的,这世上找不出一个作品能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感动读者或者观众,因为如果你不想办法让读者代入到故事里,让读者去理解角色的话,读者就不会在乎你笔下的角色的命运。
理解来源于了解,了解就需要信息。情节铺垫就是用来给信息的环节,有了足够的铺垫,才能让读者的心与角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这部动画的主角小栗帽,还有第二重要的玉藻十字,都缺乏这种铺垫。
或曰:“讲了小栗帽这么多集,中间玉藻十字也出场了好几回,这不是铺垫吗?”
还真不是。
虽然我不是很懂运动番,但我大概还是懂点竞技的。我觉得竞技类作品矛盾的核心应该在于“争什么”,而不在于“我有多想赢”。看第一部分小栗帽跟藤正进行曲比赛,看第二部分小栗帽和玉藻十字比赛,我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支撑着他们为之而战的是“嘻嘻,我要赢”。我们知道小栗帽她们进行了多么艰苦努力的训练,我们知道小栗帽她们的目标是东海德比是日本第一,我们知道小栗帽她们的梦想是赢得比赛,可是一旦再往下深挖,你就不明白了,不明白她们在争的是什么。是冠军的荣誉吗?可是荣誉不应该是目的,它只是证明。是战胜其他人的喜悦吗?可是胜利不应该是目的,它只是手段。
在比赛的过程中,每一个马娘的心理活动都是“我不能倒在这里”、“我上次输了这次决不能输”、“只要这样跑就能赢”,但是没有人在想“我为什么要赢”。在小栗帽输给玉藻十字之后,她的第一想法是“难道我还不够想赢?”
从现在往回看,其实我们仍然不知道小栗帽为什么想赢,我甚至觉得她喜欢跑步的理由也是不那么充分的。因为她小时候站不起来,现在有了站起来的机会就要牢牢抓住,所以要去跑步,这个逻辑总感觉哪里怪怪的。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个逻辑没问题,那只要跑步不就可以满足了,又为什么那么想赢呢?她的状态倒更像是“因为我很强,所以我一直赢。因为赢了很爽,所以我一直比赛。”
对于一个剧情向作品来说,因为“赢了很爽”、“因为我爱跑步,所以我要跑赢别人”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玉藻十字赢下初见战而故意这么安排,总之希望漫画作者有在后面补充小栗帽的塑造。
相对来说,玉藻十字想赢的原因,想争的东西,就比小栗帽清楚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最后两集明显比前面好看,毕竟终于来了个能让我共情的角色,而且一直都挺无聊的演出到了最后一集终于算是发了点力,把观感救了回来。但是玉藻十字的问题在于,她的故事几乎全都是靠最后两集临时补全的,前面落墨不多,只有去看医院的老人那段算是铺垫的铺垫。就像是看热血战斗番,在角色爆种之前来一集回忆杀,效果自然不如早就在剧情中一点一滴地交代清楚角色背景故事来得更好。况且玉藻十字的故事交代得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不明不白的地方都要靠观众自行脑补。
同样的,“kitahara,我要赢了”那一段,与其说演出不足,倒不如说是铺垫不够。我就没觉得小栗帽和kitahara有那么深的羁绊,所以分别的时候也很难觉得有多感动。当然,你要问这段演出情绪调动做得好不好,我觉得确实做得不怎么样。
时光流逝,饭菜依旧美味:7分
细分:7.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得好听是学院派,说得不好听是公式化。这片子的剧本写作就是这么回事,这种写法保下限的能力很强,但是上限也不会太高。它会让整部作品保持在一个能看且还算有趣的水平线上,不会出现mono的灵异内容那种状况,但也不会有什么惊喜,很难有一个拔尖的记忆点。
倒不是说剧本没什么小巧思,有几集的剧本能算是很工巧的,看得出比企能博在写完冥途战争之后的进步,比如第一集。但是这个工巧是在一定的限度内的工巧,是框在了画框里的精雕细琢。人设也是一样,虽然主角团的五个人各有差异、特点,但这些差异都是划定在了一定限度内的差异,是以不影响气氛为先的,稳中的求进,而不是一往无前的发挥。
看的过程中倒不至于觉得无聊,但是看完之后就不会再想关于这个的事情,看了就是看了,不会马上想看下一集。
想象一下,阳光灿烂,风和日丽,饭菜飘香,一切都沉浸在一片暖融融温吞吞的气氛里,剧本如此,角色如此,演出如此,循环往复三个月,好像有什么一直在进行,但又什么都没变。时光流逝,时光依旧。
莉可丽丝:友谊是时间的窃贼:7分
莉可丽丝这部动画就是一坨屎,因为它是一部有男主的百合番。而就算抛开有男主这事不谈,这片子的主线也是烂得离奇。但是因为这回既没有男主也没有主线,所以可以给个7分。
前面提过了,“没头脑与不高兴”分为两种,取决于“没头脑”是“对故事舞台情境缺乏认知”还是“具有一套特殊的认知”。很显然,足立慎吾觉得锦木千束是后者,但是因为他过于无能,最后把锦木千束塑造成了前者。
本来想借这个机会聊聊蒜,毕竟很多蒜友是真没剧情理解,真需要科普。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好聊的。说实话蒜这个题材能写成这个鸟样就像尼尼孩孩stage2回家一样,是在一百万条成功的世界线里找到了最不可能的那条失败线。作为观众,你除了笑以外也没啥能干的了。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