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论之粉饰动画论:找几个对业界或者对市场供求关系很熟悉的老登(经验依赖又或者固化思维),然后让他们在商业动画里堆砌最新最潮的流行性元素(复制已验证的成功公式,而非创造新价值)。 这种堆砌是生硬的拼贴,而非有机融合,再用光鲜亮丽的流行外壳(精美的作画片段、讨喜的人设草图、热门关键词的宣发)包装内核的空洞或陈旧。目的是在宣传期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最新最潮”),掩盖故事核心的贫乏、角色塑造的模板化或思想深度的缺失,最终就可以产出一个新生代的贫瘠动画,姑且称之为粉饰动画——用表面的“新潮”掩盖内在的原创性缺失、思想浅薄和情感空洞。我能理解这是产业现实下的必然产物,在高度商业化的动画产业中,这类作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满足一部分观众对轻松娱乐、感官刺激的需求,为产业链提供运转资金。它们是市场生态的一部分,但不应成为主流或标杆。它作为市场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空间,但若成为主流,将严重损害动画作为艺术形式的创新活力与长远价值。比如商业成功(即使是短暂的)会鼓励更多模仿,导致资源向“安全”的粉饰项目倾斜,真正有创意的企划更难获得机会,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降低观众阈值: 长期浸泡在“粉饰动画”中,可能导致部分观众审美钝化,习惯并满足于浅层娱乐,降低对作品深度和原创性的期待。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流行元素”并非原罪 使用流行元素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厉害的作品常常能巧妙地吸收、转化甚至重新定义流行元素,将其融入独特的艺术表达中(例如《EVA》对机甲、宗教符号的颠覆性运用)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