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引发了群嘲,不论是21:9的电影画幅还是整体显得有些二吊子的意识流(吗?)的演出技法,都有一种制作组想要展示自己究竟有多么懂这部作品、自己的能力有多么高超、自己的演出技法有多高明的文艺逼味。第二季的播出让《小市民》动画的风评回转,这也只是因为它在第一季演出大失败的基础上汲取了一点经验,使得演出相较第一季显得更加有趣味,同时原作秋冬的剧情的确也更加跌宕起伏。
不过,不论动画一二季取得的口碑差异,我们仍可以发现制作组对于两季动画的制作思路上是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在整体的色调选取上,动画不论何时似乎都是灰蒙蒙的,色调很暗,气氛也较低沉,角色的配音同样也全体有一种“绷着”的感觉,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想让人产生一种疏离感,这似乎更像是一个舞台式的演出装置。我们可以在许多西方文艺片上看到相似的处理,这本身谈不上是什么新颖或是高明的处理,更多的其实是想渲染一个文艺的气味,这种处理似乎硬逼着观众认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单纯的日常推理作品,这是一个青春文艺片。
然而事实上,原作真实的气质却可能恰恰相反,在相比于《冰菓》更加严重的事件下,小鸠和小佐内的心态却相比于古典文学部的众人显得更加轻佻,小鸠玩着侦探游戏并享受在众人面前揭开真相的快感,小佐内享受着向他人的冒犯行为复仇的快感,两人一直以一种近乎戏谑和玩乐的心态做着他们口中并不小市民的行为。他们并不是多成熟的人,他们自傲、自我意识极强,面对所有事却都有一种游戏式的心态。动画却似乎有意过度淡化了这一点。
而从环境而言,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更鲜亮而轻佻的气氛,春夏的氛围是明亮而欢畅的,秋带上了点萧瑟,冬则很明显地感受到凄凉。环境和氛围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在小说中看到,而动画中则只是一以贯之的低沉和灰蒙。
人物塑造或许是动画与原作相去最大的一个部分,米泽穗信是这么描述小鸠和小佐内的:小鸠是一个(前)本格派侦探,而小佐内是一个极具行动力的硬汉派侦探。也因此,米泽穗信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描写。小鸠以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辅以大量的心理描写,小鸠对于读者而言几乎是透明的;而小佐内却是避免了一切可能的心理描写,而只描写行动。这种差异化的塑造并未在动画上看到,动画中几乎删去了所有心理描写,我们不理解小鸠,这直接的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太在意小鸠和小佐内的创伤性了,在动画中,我们可能错误的认为,他们因为初中的事而导致了严重的创伤,而因此立下小市民的约定。但从原作而言则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当故事中发生可能触动创伤的事件的时候,两人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一种陷入ptsd的创伤心态,而是一种“这违反了两人的约定”的简单反应,本应作为创伤心态的掩饰和盾牌的契约关系反过来成为了这一心态的本质和内核,仿佛他们要践行小市民行为的目的除了这个关系之外再无其他。事实上,原作中通过小鸠的心理描写,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小鸠是如何“口嫌体正直”,如何找一些拙劣的借口为此找补,却实际上根本不在意继续做一个“侦探”或是狐狸。这种游戏式的心态却并未在动画中有太多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动画还大量删减了小鸠的剧情,尤其是秋季,最终导致了秋季篇的与新女友的决裂和与小佐内的复合显得拙劣而摸不着头脑。这大概是制作组出于想要尽可能想要体现瓜野有多小丑和小佐内有多可爱(吗?)而做的取舍吧,我不理解。
在第一季播出后,我曾下过这样一个判断:小市民动画的最大弊病不在于演出或是所谓的21:9画幅,而在于过度注重表面上的文艺而忽视了其下隐藏的轻佻而鲜活的本色。而第二季完结后,我也许需要修改我的评价,我会将弊病一词改为区别。不论是制作组刻意要大刀阔斧的修改还是单纯的没读懂原作,动画都做出了一种区别于原作但仍然称得上不错的风格,一些特定的演出桥段也颇有感染力。或许从一开始,《小市民》的动画就可以被视作一个同人作品,它的气质与原作差异巨大,小说里的小佐内和小鸠与动画中的也几乎可以看作两个人,但作为一个“同人作品”的它也并非一无是处。
当然羊宫妃那的配音是完全的一无是处,完全没有表现出小佐内神秘而妩媚的特点,她的得分是零蛋!!!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