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奇形児》简评:

这部作品很早就在我创建的目录之中了,但我一直把它遗忘了,直到昨天晚上我如往常一样浏览各种资源网站时偶尔再次看到了这部作品,封面与简介中“虐待”与“自杀”的标签瞬间抓住了我——这类沉重题材向来是我的偏好,再看流程仅需一小时,便当即决定开玩。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五年级女生小可奈身处离异家庭,遭受陪酒女母亲的家暴及其客户的性侵,由此形成的自卑性格让她在学校也沦为欺凌对象,最终走向厌世边缘。另一位主角高桥明彦,19岁专科生,12年校园霸凌史(被塞脏抹布、当众脱裤)铸就了其“畸形儿”的自我认知,又在被“白月光”拒绝后彻底沦为性压抑的社会边缘人。两个伤痕累累的灵魂相遇,最终导向互害与毁灭——一个堪称俗套的框架。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这样的一个故事,我该怎么来评价呢,首先我认为它的叙事是失衡的。本就不多的文本量中有大量的篇幅详细的刻画了11岁女主北川可奈被性虐待的过程,其文字的露骨程度远超叙事所需,同时文本还反复的强调女主的儿童属性(「初发育的胸部」「没长毛的下体」),这将性暴力这一沉重严肃的话题变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变态欲望的感官刺激工具,“11岁”在此非但不是开启严肃探讨的钥匙,反倒成了刻意刺激读者的数字标签。这赤裸裸暴露了作者的恶意与文本掌控力的匮乏。标榜“真实感”的官方简介实属讽刺——通关后我未收获任何对家暴、性侵或霸凌的深刻反思,只余下猎奇画面的视觉污染。这种感官冲击优先于叙事的表达令人反感(还有本作说是15周岁以上游玩却这么多露骨的描述,这个15岁原来指的是男主19岁加上女主11岁平均一人15岁吗)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在角色塑造方面更是一塌糊涂,所有角色都是功能性的黑暗载体:继父是纯粹的恶、母亲是冷漠符号、同学全员恶人。高桥明彦从「同病相怜的倾诉者」突变为「强奸未遂犯」仅需几段对话,此前塑造的共情能力(为女主遭遇痛哭)与后续行为(趁睡猥亵)形成荒谬的割裂感,这种转变是为了转变而转变,毫无铺垫和逻辑性,这完全葬送了角色的一致性,在我看来这作者对角色人性复杂度的处理粗暴低俗至极。这两个主要角色都是个纯粹的工具,11岁的可奈只是一具贴满“悲惨遭遇”标签的躯壳,绝望被机械堆砌,心理深度为零,只有绝望的堆砌,却没有任何对可奈这个角色心理的塑造和深挖。而高桥明彦就更不用说,从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转变,对和哉罪行的重演,其本身的懦弱无能,让这个角色身上毫无人性的复杂和深度,沦为“畸形儿必成社会怪物”这一恶意主题的提线木偶,从受害者滑向加害者,重演施暴者的罪行,其转变毫无铺垫,人性复杂度被彻底抹杀。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从文学性上来讲,这部作品是“伪深刻真虚无”,本作大量使用如“陨石”“地震”之类的毁灭意象,并将这种意象化作了角色宣泄情绪的口头禅,这种过度重复的象征手法毫无感染力,暴露了作者那贫瘠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本作也完全没有建立起角色之间的对话系统,所有关键的冲突都是以角色癫狂式的独白或者哭喊台词来推动的,角色之间从来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有效交流,所有的对话在我看来只是单向的情绪发泄,这样的文本毫无戏剧张力,让人看的无聊。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本作输出的理论和观点在我看来也是恶意十足和无耻至极的,通过高桥明彦的言行构建了「社会边缘人=活该被淘汰的畸形儿」的极端逻辑,将复杂的系统结构性暴力和悲剧美化为一种自然法则,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核,这种社达论调在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题材中极具毒性。作品一面佯装批判“社会压迫”,一面驱使受害者互害并高举社达大旗,主题荒谬至极。一切都是为了黑而黑,毫无深度。双“自杀”结局(可奈跳楼/高桥疯癫)未对任何社会议题进行反思,反而通过男主最后的独白「弱者就是会被践踏啊」将全篇苦难正当化,形成精神层面的「受害者有罪论」,这从文学性上来说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彻底消解悲剧严肃性,人文关怀荡然无存。
奇形児游戏漫谈札记簿(10)《奇形児》——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恶意满满的极端主义式的宣言:11岁女主被家庭、学校、社会轮番凌虐后,最终在唯一「友人」的强奸中走向毁灭。这种将儿童置于性暴力焦点、用「全员恶人」逻辑消解责任、假“黑暗深刻”之名行有毒价值观输出之实的创作,实为对严肃社会议题的亵渎。这暴露的并非社会疮疤,而是创作者对人性光明面的彻底背叛与恶意,在我看来黑暗题材作品需具备相应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而非本作式的纯粹恶意堆砌。​​真正的黑暗是光明的缺席,而非恶意的展览。

绝望的深渊里,光明被彻底流放,只余下人性废墟中的无声嘲弄
一部用鲜血绘制封面的真空之书,满纸控诉却无半字解决方案。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