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子》简评:
若森数字的自述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呢?
日后说起我们所处的时代,我想这会是个好切入点。
2017年,丑妹死了。
她的死同样也意味着动画系列《侠岚》的雪藏,从此以后只有画江湖。
配音演员是系列主角辗迟的配音褚珺,制作组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埋葬这部作品。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因为自己跟凶兽连结在一起的身份一边造成着毁坏一边拯救着人们,只是在建立自己对世界认知的孩子就是《侠岚》对于若森的写照。
在人生仅剩的一日,她享受着家的温暖,倒在了饭桌上。
这部的光头辗迟应该就是《时间之子》十七的原型。
他们当年所描述的梦想太大,不仅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同样也超过自己的实力。
2018年的《风语咒》上映之后,他们整整两年没出过片。
很碰巧的是隔壁秦时明月居然也停了两年,不过侠岚是风光大葬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基本就是更完整的丑妹的故事设计。
十三年前,来自景阳冈的某位英雄牺牲自己将凶兽饕餮封印在陀螺当中,他没能通过侠岚考试,却依旧秉持着一颗正义之心,本打算把考试用的陀螺带回去给儿子当礼物。
渴望着这股力量的假叶诱拐了景阳冈的一位少女,洗去她的记忆并注入零力。
少女为了找回自己的记忆奉命寻找陀螺,却遇到了那位侠岚跟母亲相依为命的盲人儿子。
朗明的母亲以变成饕餮食粮为代价让他复明,少女用帮他寻找母亲为借口把误食了陀螺的他带在身边。
没有记忆的姑娘跟没见过世界的少年,这是不曾成为侠岚的他们的故事。
翻译一下:他爸是四代目火影,这姑娘是琳,他是卡卡西跟带土没眼睛那半边身子合体。
糖跟陀螺的元素就是继承自这一部了。
火影中“未能满足的作者扮演反派”这个设计在这里用一个对角色设计更友好的方式落地,因为这里也有“没能满足作品的制作者”的要素在里面,他们在自责。
电影开始,盲人就复明,电影结束就回到黑暗中。
我很喜欢这种照顾观众,稳重的故事展开跟设定,《时间之子》花了很大篇幅解释剧情的设置,包括编排上也很刻意,很容易一开始就透底,这不是坏事。脚本的心里确实存在着一位观众,并且愿意为这位观众认真把故事讲好,很负责任。不过到了2025年我觉得可以稍微大胆一点,因为观众看的电影也是在变多的。
停机两年,若森有了新工作。
拍拍综艺,拍拍不良人,这次就不冲着3D区去了,省着再被下架。
经历了版号寒冬的他们似乎也有了更全面的变现策略,成熟了许多。
如今的他们获得了永远把梦做下去的力量,也付出了代价。
《侠岚》跟《风语咒2》打不赢复活赛,做梦的人也跟当年不一样了。
----
在海岛上长大的千晓向往着大都会,憧憬在疤脸爷爷的电影里重复着的那些恋爱故事。某天偷偷搭上前往大都会航船的她撞上了一艘军舰,在深海中成为了“时轮”的主人。
暂停着时间,她带着为主人寻找着时轮的杀手十七流连在仅剩二十四小时的大都会,拍摄着属于两人的电影。谁说这叫时轮,这是我的“百变玄铁砂陀螺”!
如果这陀螺能为你换来自由,那十七你就拿去吧!我们码头再见!反正总会好起来的!
《时间之子》这个企划的出发点应该是近几年流行的“作为生活方式的电影”这种消费观念。在隔壁日本出现这类型作品潮的原因是95年前后出生的作者所擅长的纯文艺探讨,在中国的话则是近两年的文化消费潮。
不知未来如何,但当潮水涌来的时候沙滩也像是海一样。
从这种角度出发,这部电影其实带有一点泡沫时代风味,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有导演敢挑战“不会消逝的梦”这种主题,才会有这种消费风向,这也是嗅觉敏锐的企划人培养了三四年的结果。
这部电影的特色则是在此之上加入了诞生背景中蛮干了十年到现在的狂热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把旁人都裹挟进这场幻梦的蛮干气质,不论从时代、从公司和导演、影片本身都有挺多角度可以感受。
不论制作者是真这么觉得还是有意为之,从选材到内容的致敬密度、过早戳破的故事线、过长的叙事时间跨度让观众更多是站在第三者的视角观看这两人之间的故事,后半程感情有些脱节。
如果能对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自己做更深入的展开,比方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千晓所在的不断前进却没有边界的创作世界是什么样,足够大的世界所能支持的不终结的梦与当年的梦的异同,我相信他们能做出一部风格很强烈的作品,毕竟有十年的感情沉淀。
来自:Bangu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