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アポカリプスホテル》简评:
前篇:视锥内的精巧——末日后酒店缺点小结
在第八集播出后,我发现大家对于设定和情节发展的讨论愈发热烈了,遂决定结合目前已有信息再写一点评论。对于某些不完全有把握的论断,我会用下划线表示。
这次,我想将剧本和盆景联系起来做一个类比,由于本人并没有实际的园艺经验(当然也没有剧本写作经验),因此类比过程可能存在不严谨之处,还请指出。之所以选取盆景作为对象,主要是因为想起了《病梅馆记》,虽然病梅并非盆栽,而末日后酒店的剧本也远没有到那么不堪的地步,但确有许多联系之处。
源点:世界观底层架构
首先,让我们从最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在剧本中,世界观的底层架构就像植株幼苗的生物学分类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主体将会怎样生长。同时,我在这里想要驳斥两种观点:
第一种感觉不太常见的观点是认为世界观对于实际想讲什么并无影响,实际上世界观往往直接影响故事内容,并且很多情况下,世界观被构造出来就是服务于特定的情节需要的。例如在一些爱情故事中,被整合进现实世界的奇幻设定可以实现原本不可能发生的爱恨别离(如青春猪头少年系列等轻小说,此外还有很多日常奇幻系的galgame皆是如此)。我认为这里大家应该能和我达成一致,所以不再赘述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观直接限定死了剧情可以讲什么不能讲什么,例如在上个季度Ave Mujica热播时,就曾出现过许多此类“少女乐队世界观怎么能拍这些东西呢”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种较为倒错,且带有明显文化消费主义视角的观点。
我认为,“某些世界观经常被用来展现什么故事”这一创作规律被汇总后,才形成了“题材”这一固定印象,例如悠闲的高中生活往往被用来作为一系列校园日常的舞台。因此是先有数据点,然后才能根据数据点划分出一些集合,才有了对应的题材类型,我们不能将这个过程反过来,规定某些数据点必须被划进某个特定的数据集中。无论是解构传统魔法少女世界观的魔圆、挑战传统偶像故事的佐贺,还是试图突破传统少女乐队路线的Mujica,它们都有着不受传统定义,大胆创新的部分,只不过最终成败各不相同罢了()
同时,我也不认为“文化作品”的“欣赏者”具有挟持创作者的权力,相反的,“商品”的“消费者”显然拥有质疑商家货不对板的权力。在文化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确实很难说自己完全没有以消费的态度对待文化作品,也无法否认许多作品其作为消费品大获成功。但是我个人出于私心,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发表批评的时候站到文化欣赏这一边,去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然后评判其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而非限制创作者的表达。
然后,让我们回到末日后酒店本身。对应上面第一个错误观点我想说的是,既然“后启示录世界下的酒店经营”和“机器人科幻”是本作的底层设定(前者直接在剧中受强调,而后者强烈的体现在了八千代等机器人身上),我认为故事主体就应该与其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本片目前的体验较为一言难尽,与其说是从根部生长出的单一植株,倒不如说是在主干上嫁接了一大堆外来枝条的散装生命体,如第五集酿酒回和第七集火箭回就与二者都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我有一个疑惑就是你能从银行里面捡钱,为什么不能直接去别家酒窖里面搬几箱出来。酒店作为服务业,本应和酿酒产业之间是上下游关系,剧中却将二者直接缝到了一起,我确实认为有生硬的嫌疑)
而对应第二个错误观点,我认为像第七第八集中的政治宣传和机甲大战等剧情也并非不可接受。就像魔圆中突然开始接连死人的剧情转折,通过“奇迹和魔法可不是免费的”这一桥梁联系并解构了魔法少女世界观一样,我认为只要剧情可以与故事的底层架构相联系,与故事主旨相呼应,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些剧情都没有通过某些方式联系回底层,而是作为随意的插曲和暴走的演出来呈现给观众,进一步强化了本片的散装感。
(未完待续,我先吃个饭去,回来接着写第二段)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们讨论“世界观底层架构”的时候,我们到底指的是什么?这里的定义似乎不完全清楚,当然如果大家没有歧义就再好不过了)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