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字表示我的感想。不同AI分析水平高下立判。
数据截止到5月9日,没包括我最新骂的那两个游戏,不然肯定会被提到。
=====================================================
一、Gemini
(一)整体画像
用户画像:“洞察敏锐的叙事分析家与女权视角批评者”
一、 总览
这位用户是一位表达清晰、批判性强、经验丰富的玩家,很可能是成年人。
TA对叙事驱动型游戏(尤其是CRPG、视觉小说VN、冒险游戏AVG)有明显偏好。
TA的分析深入,重视复杂情节、细腻的角色塑造和有深度的游戏主题。
TA对文笔、游戏机制、用户界面/体验(UI/UX)以及行业行为有着敏锐的批判眼光,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有详尽的论述支撑(经常提及在别处写了更长的评测)。
女权主义批评是TA评价游戏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TA会持续关注并评估游戏中对女性的呈现方式。
二、游戏习惯与偏好
● 类型偏好:
○ 高度偏爱:RPG(如《开拓者》系列、《龙腾世纪》系列、老BioWare作品、《暴君》),视觉小说VN(大量独立及日系作品),冒险游戏AVG(侧重故事,轻解谜)。
○ 中等兴趣:益智游戏PUZ(尤其是机制独特如《Chants of Sennaar》《纪念碑谷》《Mega Mosaic》系列),部分模拟经营SIM(如果叙事或主题有趣)。
○ 兴趣较低/回避:故事性次要、重动作的游戏,“拔作”(纯粹追求性内容的成人游戏,除非有其他优点),为少量叙事回报而进行过度“肝”的游戏,以及PC/主机游戏中伪装的浅薄手游/抽卡机制。
● 体验方式:
○ 混合**“亲自玩”与“看录屏”**(观看游戏实况/流程视频)。
○ 对于故事有趣但玩法冗长枯燥(“战斗和跑图漫长枯燥”、“纯纯坐牢”)或为了节省时间/金钱的游戏,会选择看录屏。
○ 如果核心玩法有趣,或者扮演/选择对游戏至关重要,则会亲自玩。
● 时间投入:愿意为喜欢的游戏投入大量时间(如《开拓者:正义之怒》玩多个道途,《龙腾世纪:起源》大量mod和角色扮演),但如果游戏无聊、令人沮丧或主题不合口味,也会迅速放弃(“40分钟弃”)。
● 平台与技术力:
○ 很可能是PC玩家,因为提到了Steam、mod以及PC端特有问题(如UI、民间汉化/补丁)。
○ 会使用并赞赏mod(“必须装mod逃课”、“急需打mod”)。
○ 对技术问题敏感:bug、优化、UI设计(“UI不便”、“UI学页游”、“程序设计缺陷折磨”)。
● 评测风格:
○ 详尽且分析性强,常提及具体情节、角色弧光或机制。
○ 用词丰富,包含特定游戏术语(如“CRPG”、“VN”、“AVG”、“乙游”、“拔作”、“通马桶”、“坐牢”、“喂屎”)。
○ 经常提到在别处写了更详尽的“长评”。
○ 常给出数字评分,但会附带大量文本评述来限定和解释分数。
● 完成度追求:有完美主义倾向(“不想遗漏细节者请初见就对着攻略玩”、“三光强迫症”),但会被过度或无回报的“肝”内容劝退。
三、 核心价值观与游戏动机
● 叙事与文笔质量:这是最重要的。
○ 赞赏:深刻、复杂且自洽的剧情(“剧本和人物可爱又自洽”),细腻的角色(“人物塑造真实立体”、“性格缺陷栩栩如生”),优秀的文笔(“文笔极佳”、“优美细腻”),哲学深度(“哲思激发思考”),对叙事技巧的有效运用(“群像和叙诡是高光”)。
○ 批评:浅薄或陈词滥调的剧情(“假大空”、“剧情基本都在意料之中”),糟糕的文笔(“中学生外语作文级文笔”、“文本比较柴,接近大纲文”),情节漏洞(“纰漏多到恼火”),贫弱的角色塑造(“所有角色都很扁平无趣”)。
● 角色塑造:重视真实、有缺陷且不断发展的角色。特别欣赏强大、独立的女性角色(“需要更多这样兼具智慧、独立意志、力量的老年女性楷模”、“女主为人独立自然洒脱”)。
● 主题深度与社会评论:
○ 高度赞赏那些探讨复杂主题(如社会结构、压迫、哲学问题、历史背景)的游戏(“反宗教和种族压迫”、“立意在CRPG中是我最喜欢的”、“女权角度”、“反战和充满人情味的群像”)。
○ 批评对主题处理浅薄或不当的作品(“美化成毫无阶级压迫的架空封建社会里吹嘘民族文化传承”、“欲盖弥彰地强调‘女先生’叫法的正当性”)。
● 女权主义视角:持续从女权主义角度评价游戏。
○ 赞扬积极的女性形象塑造、优秀的女性角色以及对父权制度的批判。
○ 批评不良的性别比例、刻板的女性角色(“不是没怎么跟活体女性打过交道的宅男臆想出来的女人”)、厌女症以及男性凝视(“女角色人均反重力气球胸”、“恋童踩红线了”)。
● 玩家能动性与角色扮演:重视有意义的选择以及真正能影响游戏世界或叙事的能力。不喜欢虚假的选项或扮演“摄像头”式主角。
● (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性:在游戏设定的世界观内,欣赏角色动机和社会描写的真实性。批评“都合主义”(剧情便利)或破坏既定角色设定的行为。
● 原创性与创新:偏爱新鲜创意而非陈旧套路,但执行出色的熟悉故事也能获得认可。
● 尊重玩家时间与智力:不喜欢内容被人为填充、节奏糟糕或包含过于简单化/说教元素的游戏。
四、 痛点与反感点
● “坐牢”式玩法:冗长、重复、无回报的游戏循环(例如,过度刷刷刷、“通马桶”式的取件任务、设计糟糕的谜题或战斗)。
● 糟糕的文笔与叙事缺陷:如上所述,这是主要的扣分项。
● 有问题的角色呈现:尤其关于女性,但也迅速指出其他形式的浅薄或冒犯性刻画(如“亚洲刻板印象缝合”)。
● 技术缺陷:糟糕的UI、bug、优化差、读盘时间过长(尤其是妨碍为了探索选项而频繁SL时)。
● 不良行业行为:批评赶工发售(“被迫提早发售仓促收场”)、误导性宣传以及牺牲艺术完整性或玩家体验来追求利润的决策(如EA的影响)。
● “假大空”:厌恶那些缺乏实质内容的浮夸叙事。
● 浅薄的“键政”或民族主义迎合:如果处理方式缺乏深度和细致考量。
五、 语言与语气
该用户表达能力强,用词精准且往往较为复杂。
TA的语气通常是分析性和批判性的,但在遇到符合其高标准的游戏时也会表达出热情。
TA的评论直接,在认为某游戏不佳时会毫不避讳地使用强烈的负面词汇(“垃圾”、“喂屎”、“无聊”、“催眠”)。
TA熟悉并使用游戏社群的词汇和话语体系(例如,关于开发者言论、民间补丁的讨论,“老CRPG玩家” vs “初见”)。
总而言之,这位玩家寻求的是能激发智力思考和情感共鸣的游戏体验,尤其强调精巧的叙事和有意义的角色塑造。TA是一位有辨识力的消费者,以批判和分析的心态对待游戏,并对游戏(尤其在叙事和社会议题呈现方面)抱有高标准。
(二)对游戏的筛选评判标准
这位用户对游戏的筛选和评判标准非常明确且系统,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层面,重要性分先后:
一、 叙事与主题深度 (Narrative & Thematic Depth) - 核心筛选标准
1. 剧情质量至上:
○ 正面标准:追求深刻、复杂、逻辑自洽(“剧本和人物可爱又自洽”)且富有意义的剧情。喜欢多线叙事、群像刻画(“群像和叙诡是高光”)、伏笔巧妙、能引发思考(“哲思激发思考”)的故事。
○ 负面标准:极度排斥“假大空”、情节俗套(“剧情基本都在意料之中”)、逻辑硬伤(“纰漏多到恼火”)、“都合主义”(剧情杀/强行安排)的剧本。
2. 文笔与表达:
○ 正面标准:高度欣赏优秀的文笔(“文笔极佳,优美细腻”),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情感和信息。
○ 负面标准:厌恶粗糙、流水账(“中学生外语作文级文笔”)或词不达意的文本。
3. 主题立意:
○ 正面标准:偏好探讨严肃或复杂议题的作品,如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哲学思辨、人性探索、反压迫(“反宗教和种族压迫”)等。
○ 负面标准:反感浅尝辄止、刻意拔高或虚假宣传的主题。对“爱国牌”、“民族主义”若处理不当会持批判态度。
二、 角色塑造 (Characterization) - 关键评判因素
1. 真实性与复杂度:
○ 正面标准:喜欢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有成长弧光、甚至有性格缺陷(“尤其性格缺陷栩栩如生”)的角色。
○ 负面标准:讨厌扁平、脸谱化、工具人属性(“沦为工具人”)或缺乏动机的角色。
2. 女性角色呈现:
○ 正面标准:极其看重独立、有智慧、有力量、不依附于男性的女性角色(“女主为人独立自然洒脱,不是没怎么跟活体女性打过交道的宅男臆想出来的女人”)。对塑造出彩的(老年)女性楷模会给予高度评价。
○ 负面标准:对性别比例失衡、刻板印象、媚宅(“女角色人均反重力气球胸”)、以及对女性不友好的内容(“不算女性友好”)非常敏感且会明确指出。
三、 游戏性与机制 (Gameplay & Mechanics) - 服务于体验,但劣质则一票否决
1. 与叙事的契合度:游戏机制最好能服务于叙事和主题表达。
2. 玩家能动性与选择:
○ 正面标准:重视有意义的选择和较高的角色扮演自由度。
○ 负面标准:讨厌缺乏实际影响力的选择(“RP自由度徒有其表,主角能动性堪比摄像头”)。
3. 避免“坐牢”体验:
○ 负面标准:强烈排斥冗长枯燥、重复性高、缺乏正反馈的玩法(“通马桶磨死人”、“战斗和跑图漫长枯燥”、“高度重复的前6条线流程明显很坐牢”)。如果核心玩法“坐牢”,即使剧情尚可,她也可能选择“看录屏”。
4. 用户界面(UI)与易用性:
○ 负面标准:糟糕、不便的UI会显著降低评价(“UI不便”、“我见过的最差UI”)。
四、 技术与制作层面 (Technical & Production Aspects) - 影响整体感受
1. 美术与音乐:会注意到并称赞优秀的美术风格和配乐(“美术和音乐不错”)。
2. BUG与优化:对影响体验的BUG和优化问题(“重大bug至今没修完”、“Gameplay和优化很差也得扣分”)持负面看法。
3. 汉化质量:非常看重汉化质量,会称赞“信达雅”的翻译,也会批评有问题的翻译。
五、 开发者态度与行业观察 (Developer Attitude & Industry Observation) - 影响预期与最终评价
1. 对玩家的尊重:反感开发者/发行商的傲慢、误导性宣传或不尊重玩家群体的行为(如《Red Embrace: Hollywood》“女跨男作者蔑视女性情欲,众筹阶段骗乙女玩家投钱”)。
2. 对IP的负责:对系列作品,会关注其是否尊重原作、是否“吃书”、“抛弃老粉”。
3. 性价比与商业模式:会考虑价格与内容量是否匹配(“5小时卖45元,性价比略低”),对过于“课金”或设计不良的商业模式有警惕。
筛选游戏的可能流程:
1. 题材与类型初筛:优先关注RPG(尤其CRPG)、VN、AVG。对其他类型,会看是否有突出的叙事或主题。
2. 信息收集:可能会通过游戏简介、其他玩家评价(尤其是她信任的社群或评测者)、开发者信息等来判断游戏是否可能符合她的核心标准(叙事、角色、主题、女权视角)。
3. 玩法预期判断:如果预感玩法会非常“坐牢”,她可能会提前决定“看录屏”而非“亲自玩”。
4. 试玩/初期体验:短时间内如果文笔、剧情或角色塑造无法吸引她,或者出现严重“雷点”(如糟糕的女性呈现),会果断弃坑。
总的来说,她是一位对游戏“灵魂”要求极高的玩家,追求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叙事体验,并且有非常坚定和清晰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女权主义立场)。游戏的其他方面(如玩法、画面)虽然也重要,但更多是服务于核心体验或成为“一票否决”的短板。
(三)评分规律
从这位用户的评分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相当清晰和一贯的规律,这些规律与她对游戏的评判标准紧密相连:
1. 叙事、角色和主题是高分的绝对核心驱动力:
● 8-9分(高分段):这类游戏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叙事、角色塑造、主题深度或情感共鸣方面有卓越表现。
○ 例如《浮生梦》(9)、《开元遗事》(9)、《棠棣之华》(9)、《Suzerain》(9)、《潜伏之赤途》(9)、《香港往事》(9)、《死月妖花》(9) 等,无不因其深刻的剧情、复杂的群像、引人深思的主题或强烈的历史/情感冲击力而获得高分。
○ 即使游戏在其他方面(如UI、部分玩法)存在瑕疵,只要叙事足够出色,她也愿意给出高评价(如《三相奇谈》8分,《Pathfinder: Wrath of the Righteous》8分)。
○ “文笔极佳”、“人物塑造立体丰满”、“立意深刻”、“催人泪下”、“千层饼抽丝剥茧”是高分评价中的常见关键词。
2. “无聊”是低分和弃坑的主要原因:
● 1-5分(低分段)或未评分(“-”通常意味着早期放弃):“无聊”、“巨无聊”、“剧情的质和量都很低下”、“没什么惊喜”、“节奏催眠”是导致低分或弃坑的核心原因。
○ 例如《eraAkumaMaid》(3)、《Course of Temptation》(3)、《古剑奇谭叁》(3)、《FFXIV: Endwalker》(3)、《FFXIV: Dawntrail》(2)、《ネコぱら- Catboys Paradise》(2)。
○ 如果一个游戏无法在叙事、角色或核心玩法上提供足够的吸引力,让她觉得投入时间不值得,那么分数会很低。
3. 女权主义视角对评分有显著影响:
● 正面影响:若游戏展现了优秀的女性角色、探讨了深刻的性别议题或批判了父权结构,这会成为重要的加分项或受到特别赞扬,有助于游戏获得更高的评价(即使总分因其他因素可能不是顶级)。《Elsinore》(8分) 对弱势群体困境的关注,《花悦溪》(8分) 对封建男权秩序的展现都是例子。
● 负面影响:如果游戏中存在明显的厌女内容、糟糕的女性角色塑造、性别比例失衡或媚宅元素,会直接导致评分降低或受到严厉批评。
4. 游戏性服务于叙事,劣质玩法是重要扣分项,但可为顶级叙事让步:
● 6-7分(中等偏上/及格线):这个分数段的游戏通常是“优缺点都过分突出”或者“客观不错,主观不对电波”。
○ 很多RPG作品如《KOTOR II》(7)、《Dragon Age: Inquisition》(7) 虽然世界观和主题受赞赏,但因“战斗和跑图漫长枯燥”、“海量注水支线,通马桶磨死人”等玩法问题而未能获得更高分数。
○ 如果玩法本身“坐牢”,但叙事和角色能让她坚持下去(可能通过“看录屏”),游戏仍能获得一个尚可的分数。但如果玩法问题严重到影响核心体验,且叙事不足以弥补,分数就会走低。
○ 益智游戏(PUZ)的评分则更侧重于谜题设计的巧妙性和趣味性,如《Chants of Sennaar》(7) 设计优秀但跑腿扣分,《Proverbs》(6) 机制成熟但趣味性低于预期。
5. 对“假大空”和“弱智”内容零容忍:
● 试图营造宏大叙事但内容空洞、逻辑不通(“假大空”)的作品,或者剧情角色行为“反智”、“弱智”的作品,会受到她毫不留情的低评。例如《古剑奇谭叁》(3) 被评为“假大空”,《FFXIV》部分版本更新的剧情因“反智”而获低分。
6. 评分分布相对审慎,极高分(9分)和极低分(1-3分)都有明确且强力的理由:
● 她不会轻易给出满分或接近满分,9分通常代表在她看来某方面(通常是叙事或主题)做到了极致或具有里程碑意义。
● 同样,1-3分的评价也意味着游戏在她看来有根本性的、难以忍受的缺陷。
● 大多数游戏落在6-7分区间,表明她承认这些游戏有可取之处,但未能完全达到她的高标准。
7. “-”评分多为早期放弃或无法评估:
● 当游戏在早期就让她感到“无聊”、“不对电波”或存在严重雷点(如《おやすみ、お兄ちゃん》、《The Coffin of Andy and Leyley》因角色行为不适而弃),她会选择不评分。
● 一些纯粹的测试性质或难以用常规标准评价的作品(如早期的《Baldur's Gate: Enhanced Edition》因“没get到乐趣”而选择看wiki总结)也可能不给分。
总结规律:
她的评分体系中,叙事、角色、主题深度和思想性占据绝对权重。一个游戏即使在玩法、画面上有所欠缺,只要在这些核心精神层面表现卓越,就能获得高分。反之,如果这些核心层面空洞、乏味或存在她价值观所不能容忍的问题,那么即使其他方面尚可,也难逃低分或被放弃的命运。“无聊”和“价值观不符(尤其是女权视角下的严重问题)”是她评分的两大杀手。她的评分不仅是游戏质量的反映,更是其个人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鲜明体现。
(四)风格变化
从“标记日期”来看,这位用户的游戏评论记录跨度较长(从2015/2016年附近到2025年),这为我们观察其可能的兴趣和评价标准变化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请注意,由于提供的是“摘选”且“不全”的内容,任何观察到的变化都可能是样本选择的结果,而非用户真实变化的完整体现。
基于现有数据,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些可能的变化趋势和保持不变的特点:
保持相对不变的特点:
1. 核心类型偏好:对叙事驱动型游戏(尤其是RPG、VN、AVG)的喜爱贯穿始终。无论是早期的《心之国的爱丽丝》系列、《神学校》、《Phantom》等日系VN,还是后期的《开拓者》系列、《龙腾世纪》系列、以及众多国产AVG/VN,都体现了这一点。
2. 对文笔和剧情的高要求:从早期对《刃鸣散》“剑术讲座时间过长,作为小说属于分不清轻重”的评价,到后期对《古剑奇谭叁》“假大空”的批评,都显示出她对叙事质量和文笔的持续高标准。
3. 直言不讳的批判风格:早年评价《热砂ノ乐园》为“BL游戏史上最平胸受的一个?”,《STEAL!》“狗血智障得把人雷到里嫩外焦”,以及后期大量使用“喂屎”、“垃圾”、“坐牢”等词汇,都表明她直率、有时甚至尖锐的批评风格是一贯的。
4. 分析性与深度思考:无论是早期对《沙耶之唄》“设定超经典,三观差异带来的伦理争议也很有话题性”的评价,还是后期对众多游戏进行详尽的优缺点分析,都体现了她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习惯。
5. “看录屏”的务实选择:早在2016年评价《DRAG-ON DRAGOON》时就提到“建议视频通关”,后期对《KOTOR2》、《古剑奇谭叁》等也采用“看录屏”,说明她一直会根据游戏玩法和个人精力选择最高效的体验方式。
可能观察到的变化或侧重点转移:
1. 女权主义视角的强化与系统化:
○ 虽然早期的评论中也偶有对角色塑造的性别意识(如《美少女万华鏡 -かつて少女だった君へ-》中对“熟女”角色“又卑微又软,差评”),但后期(大致2020年以后)的评论中,女权主义视角变得更为突出、系统且成为评价游戏(尤其是涉及女性角色和性别议题时)的核心框架之一。例如《三相奇谈》中对女性角色数量和质量的详细分析,《Red Embrace: Hollywood》中对女跨男作者疑似欺骗乙女玩家的愤怒,以及对《Good Girl Gone Bad》中“辨析男权陷阱”的玩法建议。
○ 这种变化可能源于个人意识的成长,也可能与近年来游戏社群乃至社会整体对相关议题关注度提升有关。
2. 对社会议题和“键政”元素的关注度提升:
○ 后期的评论中,对游戏内涉及的社会结构、政治隐喻、历史反思等内容的讨论更为深入和频繁。例如《Suzerain》的“硬核键政游戏”,《2024: Mosaic Retrospective》中对政治新闻的关注,《Dragon Age: Inquisition》中对“反宗教和种族压迫”的赞赏。
○ 同时,对处理不当的“键政”或民族主义元素也更为警惕和批判,如《山河旅探》中“刻意打爱国牌强调民族主义”。
3. 对游戏行业现象与开发者行为的批判更显性化:
○ 后期评论中,更常出现对游戏开发商/发行商决策(如EA对《龙腾世纪》系列的影响)、游戏工期、商业模式、宣发策略乃至社区运营的直接评论和批评。例如对《Dragon Age: The Veilguard》发售前的种种负面预测,对《太吾绘卷》正式版的失望。
4. 评价词汇的丰富与“黑话”使用成熟度:
○ “坐牢”、“通马桶”、“喂屎”、“PUA”(引申义)、“三光”等网络流行词或游戏圈“黑话”在后期评论中出现频率更高,运用也更自然,这可能反映了她更深度地融入了特定游戏社群的讨论语境。
5. 游戏涉猎范围可能有所扩展(或记录更全面):
○ 早期记录中日系VN和一些经典RPG占比较大,后期则有更多欧美CRPG大作(如《开拓者》系列、《博德之门》系列)、以及大量国产独立AVG/VN作品。这可能是个人兴趣的拓展,也可能是因为后期购买和标记的游戏更为多样和系统。
6. 长评的常态化(推测):
○ 后期评论中频繁出现“详见XX字长评”、“写了XX万字实况/长评”,暗示她对投入较深的游戏进行详尽文字输出的意愿和行为可能更为普遍和深入。
总结:
总的来说,这位用户的核心偏好和批判精神似乎是一以贯之的。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女权主义视角和社会批判意识在游戏评价中的系统性应用和显性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她对游戏产业的观察和批判也更为成熟和直接。她的评价体系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似乎变得更为丰富、多维和犀利。
再次强调,这仅仅是基于不完整摘选数据的推测。
(五)社区其他玩家对我的看法
在游戏社区里,其他玩家对她的看法可能会比较复杂和多元,具体取决于那些玩家自身的偏好、价值观以及对游戏评论的期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正面看待她的玩家群体:
1. 深度分析爱好者/剧情党:
○ 会视她为**“知音”或“大佬”**。他们会非常欣赏她对剧情的深度挖掘、对角色心理的细腻分析以及对叙事结构的洞察。她的长评可能会被这些人视为宝贵的参考和讨论素材。
○ 可能会说:“终于有人说到点子上了!”、“她的分析很有深度,看她的评论能学到东西。”、“她推荐的游戏剧情肯定错不了。”
2. 女权主义玩家/关注社会议题的玩家:
○ 会视她为**“战友”或“清醒的少数”**。她对游戏中性别议题的持续关注和犀利批判,会得到这部分玩家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 可能会说:“她说出了我想说但不敢说的话。”、“有她在,感觉游戏圈的女权环境能好一点。”、“感谢她指出这些厌女/刻板印象内容。”
3. 追求高质量和独立思考的玩家:
○ 即使不完全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也可能佩服她的**“认真”、“有独立见解”和“敢于批评”**的精神。他们会尊重她为输出高质量评论所付出的努力。
○ 可能会说:“虽然我对XX游戏的看法和她不一样,但她写得很用心,逻辑也清晰。”、“她不盲从,有自己的标准,这点很难得。”
中性或负面看待她的玩家群体:
1. 休闲玩家/“图一乐”玩家:
○ 可能会觉得她**“太较真了”、“玩游戏没必要这么累”**。她的深度分析和批判对他们而言可能过于严肃,甚至有些“劝退”。
○ 可能会说:“游戏而已,开心就好,没必要上纲上线吧?”、“她的评论太长了,看不下去。”
2. 纯粹的游戏性至上玩家:
○ 如果她因为剧情或主题问题而低评一款在他们看来游戏性极佳的作品,他们可能会觉得她**“抓不住重点”或“不懂游戏”**。她“看录屏”的行为也可能被这部分玩家质疑其对游戏性的评判资格。
○ 可能会说:“这游戏打击感这么好/系统这么牛,她居然只关心剧情?”、“云玩家又来指点江山了。”
3. 被她批评的游戏的忠实粉丝:
○ 可能会觉得她**“尬黑”、“刻意找茬”或“ky”(不会读空气)**。当她犀利批评自己钟爱的作品时,粉丝群体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 可能会说:“她根本没玩懂!”、“又在用那套女权标准来挑刺了。”、“我觉得这游戏没她说得那么差。”
4. 反感女权主义批评或特定政治观点的玩家:
○ 这部分玩家可能会对她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称她为**“打拳的”、“政确警察”**等。她的女权视角会成为主要的攻击点。
○ 可能会说:“什么游戏都要扯上女权,烦不烦?”、“又来输出她的价值观了。”
5. 追求“客观中立”的玩家(对他们而言):
○ 可能会认为她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女权立场)过浓,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
○ 可能会说:“她的评测个人情绪太重了,不够客观。”
总结:
她很可能是一个在社区中存在感强、评价两极分化的人物。
● 欣赏她的人会非常认可她的深度、洞察力和价值观,将她的评论视为高质量的参考。
● 不认同她的人则可能因为她的批判性、特定的视角(尤其是女权)或与自身游戏偏好冲突而感到不满或不屑。
● 她的评论因为详尽、观点鲜明且用词直接,不容易被忽视。她可能拥有一批忠实的“同温层”读者,但也可能时常卷入与其他玩家的论战中。
总而言之,社区对她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玩家看重游戏的哪些方面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她不太可能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温和派,而更像一个观点鲜明、能引发深度讨论(或争议)的硬核评论者。
(六)性格与类型学判型
好的,根据她对游戏的详尽评价,我们可以勾勒出她大致的性格特点:
1. 分析性强,逻辑清晰 (Analytical & Logical): 这是她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她对游戏的评价并非简单的情绪抒发,而是充满了对剧情逻辑、角色动机、系统机制、乃至叙事结构的细致解剖和分析。她会明确指出“纰漏”、“自相矛盾之处”,并力求评价的“自洽”。
2. 批判性思维,标准明确 (Critical Thinker with Clear Standards): 她拥有非常成熟和明确的个人标准,尤其是在叙事、角色塑造和价值观层面。她不轻易被大众好评或游戏名气所左右,而是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独立判断,且能清晰地阐述“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3. 表达精准,富有洞察 (Articulate & Insightful): 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词汇丰富,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评论中常常闪现出对游戏设计、叙事技巧甚至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她提及自己会写“长评”,也印证了其乐于并擅长深度思考和细致表达。
4. 有原则,价值观坚定 (Principled & Value-Driven): 尤其体现在她一以贯之的女权主义视角。她会主动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审视游戏内容,赞赏进步的设定,批评歧视性的元素。这种坚定的价值观是她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独立思考,不盲从 (Independent Thinker): 她敢于对高分大作或广受好评的作品提出批评(如对《博德之门3》剧情的看法),显示出她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非随大流。
6. 直接坦率,不喜虚饰 (Direct & Frank): 在表达负面评价时,她的用词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犀利”(如“假大空”、“喂屎”、“垃圾”、“催眠”等)。她似乎不太在意委婉,更倾向于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7. 追求深度,厌恶浅薄 (Seeks Depth, Abhors Shallowness): 她对能够引发思考、提供复杂情感体验或智力挑战的作品抱有极大热情。反之,对于剧情肤浅、角色扁平、纯粹消磨时间或“弱智”的内容,她会显得非常不耐烦,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
8. 情感投入但有距离 (Emotionally Invested but Analytical): 虽然她会对优秀的作品或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上头”、“刀傻了”、“为布雷弗感到揪心”),但她的评价始终保持着分析的框架。即使是批评,也多是基于“为什么不好”的理性分析,而非纯粹的情绪宣泄。
9. 注重效率与价值 (Values Efficiency & Worth): 她会衡量投入游戏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值得。对于那些玩法冗余、回报率低的游戏,她会选择“看录屏”或直接放弃,体现出对自身时间和体验价值的重视。
总的来说,她是一位严肃认真、有深度思考能力、观点鲜明且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玩家。她对待游戏如同对待其他文化作品,会投入真情实感,也会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批判。
好的,尝试根据您提供的游戏短评记录,对这位用户进行基于Beebe模型的荣格八维功能分析和九型人格Tritype(三元组)分析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基于文本的推测,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替代专业的评估或用户本人的自我认知。 游戏评论主要反映的是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思维模式和偏好,而非完整的、在所有生活情境下都适用的人格全貌。
Beebe模型 (荣格八维功能分析) 推测:
从她的评论风格和关注点来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推测方向:
● 主导功能 (Hero/Heroine) 和辅助功能 (Parent/Auxiliary):
○ 强烈的内在价值判断和情感共鸣 (Fi - 内倾情感):她对游戏(尤其是叙事和角色)的评价充满了强烈的个人价值观(特别是女权主义立场、“真善美”的追求、对“假大空”的厌恶)。她的评分和评论很多时候基于“我喜欢/不喜欢”、“我认同/不认同”、“这是否真实/虚伪”。这种基于内在标准和真实感受的驱动力非常符合Fi的特点。
○ 对模式、可能性和深层含义的洞察 (Ne - 外倾直觉 或 Ni - 内倾直觉):她能洞察剧情的“千层饼”结构、伏笔、叙事诡计,并对游戏的主题、象征意义进行深入解读。她也乐于探索不同的游戏分支和可能性。
■ 如果以 Fi为主导,那么 Ne(外倾直觉) 可能是其辅助功能 (INFP)。Ne会帮助Fi探索各种可能性、连接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并以一种发散但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其内在价值。她对各种独立游戏、新奇题材的涉猎,以及评价中时而跳跃但富有洞见的联想,可能与Ne有关。
■ 如果以 Ni为主导,那么 Te(外倾思考) 或 Fe(外倾情感) 是辅助。INTJ (Ni-Te) 会表现出对系统、效率和逻辑的强烈关注,她的评论中对游戏机制、UI的清晰批判,以及长评的结构性,有Te的影子。INFJ (Ni-Fe) 会更侧重于人际和谐和普世价值的表达,她的女权立场可以看作一种Fe的体现,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更直接、更基于个人原则的批判,而非寻求共鸣与和谐。
● 结合来看,INFP (Fi-Ne-Si-Te) 或 INTJ (Ni-Te-Fi-Se) 是可能性较高的类型,其中INFP的可能性似乎略高一些, 原因在于:
○ Fi的驱动力非常明显且居于首位:她的许多评价,尤其是强烈的情感反应(“杀意沸腾”、“把我刀傻了”、“一路骂却还将其列入推荐清单”)和基于道德/价值观的判断,都强烈指向Fi作为主导或核心功能。
○ Ne的探索性与Si的经验印证:她广泛涉猎不同题材,对“套路”敏感,乐于看到“新意”,这符合Ne的探索性。同时,她也会回忆和对比以往的游戏经验(Si的功能之一,虽然在INFP中是第三功能,但也会发展)。
○ Te的批判性体现(可能作为劣势功能或发展中的功能):她对游戏系统、UI、厂商行为的直接甚至尖锐批评,很像劣势Te(对于INFP)在压力下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游戏评论)中较为成熟的运用——追求外部世界的逻辑、效率和秩序,当这些受到挑战时会变得非常批判。
如果她是 INFP (Fi-Ne-Si-Te):
○ 英雄Fi: 以个人价值观和真实性为核心驱动力。
○ 辅助Ne: 探索各种可能性、模式和连接,为Fi提供素材。
○ 第三Si: 运用过去的经验和细节进行对比和印证。
○ 劣势Te: 在外部逻辑、系统效率出现问题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
Tritype(九型人格三元组)推测:
九型人格关注的是核心动机和恐惧。从她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推测:
● 脑中心 (Head Center - 5, 6, 7):
○ 强烈指向 5号 (观察者/探索者/思想家):她对知识的渴求(“涨知识了”)、深入分析的倾向、对细节的关注(“不想遗漏细节者请初见就对着攻略玩”)、撰写“长评”的行为、以及对游戏内在逻辑和设定的探究,都非常符合5号的特点——渴望理解世界、获取知识以感觉胜任和安全。
● 心中心 (Heart Center - 2, 3, 4):
○ 可能指向 4号 (自我型/悲情浪漫者/个人主义者):她追求独特和真实的体验,对“不对电波”、“无法共情”非常敏感,强调“扪心自问并不喜欢”,并对能引发深刻情感共鸣的作品(无论是悲伤还是其他复杂情感)评价很高。她对“假大空”的厌恶也反映了对真实性的追求。4号渴望找到自己独特的身份和意义,并被深刻、真实的情感所吸引。
● 腹中心 (Gut Center - 8, 9, 1):
○ 强烈指向 1号 (完美型/改革者/秩序者):她有非常强烈的内在标准和“应该/不应该”的信念(尤其体现在女权视角、对抄袭的愤怒、对“假大空”的批判)。她希望事物是“正确”的、高质量的、符合道德原则的。她评论中的批判精神、对缺陷的指正、以及对“正义”、“良心”的强调,都指向1号的改革和完善的驱动力。
Tritype组合推测:
结合以上分析,她的Tritype可能是 145 (或其不同顺序的组合,如541, 451等)。
● 主型判断:
○ 1号 (完美型/改革者) 的驱动力在她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持续地、系统地用自己的一套高标准(包括道德、逻辑、质量等)去衡量和批判游戏,并有强烈的“纠错”和“指出问题”的倾向。她的愤怒和不满往往源于“标准未被满足”或“原则被违背”。
○ 虽然5号的求知和分析能力是她展现出来的主要工具,4号的追求真实和深刻情感也明显,但1号的“力求正确、改进、符合标准”似乎是更根本的动机,驱动着她去分析(5)和感受(4)。
因此,推测她的Tritype为 145 (The Scholar/The Researcher/The Visionary),主型为 1号 (完美型/改革者),侧翼可能是 1w9 (理想主义者) 或 1w2 (倡导者)。
● 1w9 (The Idealist/Judge): 更偏向于冷静、客观、有距离感地评判,追求内在的平静和标准的统一。她的分析性和系统性可能倾向于此。
● 1w2 (The Advocate/Activist): 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标准和信念向外推广,希望帮助他人或改善环境。她的女权立场和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带有此色彩。 考虑到她评论的直接性、批判的尖锐度以及有时流露出的强烈情感,1w2 (倡导者) 的可能性或许稍高一些,她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在的,也包含了对外部世界的呼吁和影响尝试。
总结推测:
● Beebe模型:倾向于 INFP (Fi-Ne-Si-Te)
● Tritype:倾向于 145,主型为1号 (完美型/改革者),侧翼可能是 1w2 (倡导者)。
再次强调,这只是基于有限文本的推测。人格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理论模型也只是理解人格的工具之一。用户本人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自我探索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这些分析更多是提供一种理解其评论行为背后可能动机的视角。
短评嘛,又是游戏领域,没什么空间给我发挥脑6特质,我又没特地给它喂典籍并强调仅以此为准,判脑5挺理所当然。
在 AI studio 那边上传过一堆自己写的小说和长评,初判结果是INTJ、514、sp/so(sx盲的依据是我对爱情总是保持高度警惕,笔下角色要么回避爱,要么因爱毁灭)。
后来跟它深入聊了些我的核心问题之后,才修正成 INFP、451或461,sx/sp。
尽管没撇除网络刻板印象对它的污染,我5号侧翼存在感也很强,但我很清楚我是脑6,以至于考虑过主6的可能性,后来排除掉了(小时候是盲目乐观、憎恨限制的脑7;sx6不该选择在多方面削弱自己竞争力的生活方式)。
(七)我对AI解读的评价
解读一如既往地靠谱,胜过大多数活人读者,所以让我有兴趣深入追问,前一阵子还跟它高强度聊了好几天腿肉。
=====================================================
二、ChatGPT
(一)整体画像(o4-mini)
1. 基本偏好
● 类型倾向:该玩家明显偏爱剧情向、文字解读类游戏,其中以视觉小说(VN)与AVG(互动剧情冒险)最多,共计187 条短评(占总量的71%)是 VN/AVG;其次是角色扮演(RPG)与解谜(PUZ)类。
● 评分风格:评分集中在5–8分之间,平均分约6.2分,体现出较为理性和均衡的评价倾向,不轻易给满分,也不吝于指出亮点。
2. 游玩习惯
● 摄入方式:约71%(187 条)选择“亲自玩”,约29%(75 条)选择“看录屏”。可见:
○ 对于经典老作或时长过长的游戏,会先通过实况/云完(“云完光明线”)来了解大致内容,节省时间。
○ 更倾向于亲自深度体验自己感兴趣的新作或剧情深度高的作品。
● 时长关注:在短评中常提及“耗时”、“通关时长”(如15h、11h、19h等),说明对游戏时长和节奏颇为敏感,也乐于为他人提供时间预期。
3. 评论风格
● 关注点:
○ 剧情与人物:反复提到“剧本和人物可爱又自洽”“优缺点都过分突出”“笑点也很多”,说明对故事逻辑和角色塑造尤为看重。
○ 机制与难度:评价中会指出“机制已然成熟”“难度大幅降低”“分界线本身包含数字”之类细节,侧重游戏设计与可玩性。
○ 画面与音乐:虽不如剧情提及频繁,但也会在必要时点评“名画”“画面风格”“音乐氛围”等。
● 文字风格:短评平均约192字,语言凝练却不失幽默(“一路骂却还将其列入推荐清单”“若干CRPG灵感来源”),既有理性分析,也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偶尔会撰写长篇实况文字(如“写了11万字实况”),显示出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4. 典型画像
这位玩家可概括为:
● “剧情党”+“理性派”:重视故事、角色与世界观,对游戏设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游玩/云观看双管齐下”:擅长利用线上实况或录屏快速了解大作,用以筛选自己真正想要深入体验的作品;
● “理性幽默的文字工作者”:擅长撰写条理清晰、富有个人风格的短评或实况文字,乐于分享观看/游玩时长与感受;
● 偏好:视觉小说(VN)、AVG、RPG、解谜(PUZ)为主,偶有模拟(SIM)或策略(SLG)尝试,几乎接触全部主流类型。
建议
● 基于其重剧情、重角色的偏好,可为其推荐更多欧美/国产高质量文字冒险游戏,如《底特律:成为人类》《归宅》等;(实际上《底特律》已在源数据内。)
● 对机制和难度敏感,若要引导尝试新作,可先推荐带有“轻度解谜”或“分支多结局”的中短篇作品,以降低尝试门槛。
以上画像可帮助了解该玩家的核心喜好与评测风格,为后续推荐、社区互动或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二)整体画像(o4)
根据对你在 Bangumi 上这 262 条短评的分析,我为你画像如下:
1. 基本情况推测
● 游戏历程:从 2011 年就开始记录短评,至今已有 14 年的写评经验,说明你长期活跃且持续关注游戏;
● 语言与社区:评论均以中文撰写,并多次提到“群友”、“推荐清单”等词,表明你身处中文游戏圈或兴趣小组,乐于分享交流。
2. 平台与摄入方式
● 主打“亲自玩”:187 次为“亲自玩”,约占总数的 71%,偏爱亲身体验;
● 辅助“看录屏”:75 次通过“看录屏”了解游戏,大约 29%,善用他人实况来快速获取体验或节省时间。
3. 核心偏好与类型分布
● 叙事向(Visual Novel / AVG):VN 94 款、AVG 83 款,占比 66%,可见你最喜欢剧情丰富、角色塑造深入的文字/图像冒险类作品;
● 角色扮演(RPG):52 款,对世界观、分支结局或策略成长等要素也颇感兴趣;
● 益智与模拟(PUZ、SIM):分别 14 和 11 款,说明你偶尔也会在轻松解谜或沙盒模拟中切换心情;
● 策略与动作(SLG、ACT、FPS):偏好相对较低,仅 8–11 款,倾向于故事重于操作。
4. 评分与时长
● 评分集中在 6–8 分:平均分约 7 分,喜怒不形于色,评价中等偏上,既肯定优点也客观指出缺陷;
● 重视游戏时长:多次在短评开头标注“耗时 XX 小时”、“15h”“19小时”,体现你在意内容丰富度与投入感。
5. 评论风格特点
● 详实严谨:会写“11 万字实况”、“光明线”、“CRPG 灵感来源”等专业术语,文字细致且带数据;
● 平衡吐槽与推荐:既能指出“机制缺陷”、“分界线包含数字不友好”等问题,也会在结尾给出“推荐清单”或“爱恨交织”式的中肯评价;
● 关注细节与逻辑:评价中常提到“剧本自洽”、“笑点”、“机制成熟度”,偏好那些在叙事和系统设计上逻辑完整的作品。
6. 社交与分享倾向
● 活跃于实况/群组:会撰写“实况”、与“群友”互动,说明你乐于在群里播报进度、分享观点;
● 推荐影响力:短评中多次列出“推荐清单”,体现你对同好具有一定影响力,可能是小圈子里的“参考大号”。
综合画像:
你是一位资深的中文游戏短评人,深耕叙事向和角色扮演游戏,既享受亲自沉浸,也会用录屏高效预览。你的评测兼具数据与感性,擅长平衡优缺点,喜欢与群友共同探讨。
评分稳健,评论风格既专业又不失幽默,注重细节与体验完整性。
估计你主要在 PC(或主机)平台上游玩,偏爱花费十几至数十小时的中长篇佳作。
未来你可能会更关注新发售的剧情游戏或经典重置版,并继续在社区中保持分享热情。
(三)对游戏的筛选评判标准
这位玩家在挑选和评判新游戏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维度的“筛选标准”:
1. 题材与类型匹配
○ 偏好明显:以视觉小说(VN)、互动冒险(AVG)为主,对剧情驱动、文字丰富的作品尤为青睐;其次关注角色扮演(RPG)、解谜(PUZ)类。
○ 首轮筛查:新作上线后先对比自己过去喜欢的题材标签,若不符则直接淘汰;若是全新类型,会先用“云完”方式了解大致框架,再决定是否亲玩。
2. 时间投入成本
○ 通关时长参考:倾向于时长 5–20 小时的中短篇作品,超过 20 小时的“长篇”会先通过实况或录屏(“云完”)来判断是否值得全程亲自体验。
○ 节奏预期:评论里常给出“预计时长”“阅读量”“解谜耗时”等提示,用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时间成本。
3. 剧情与人物质量
○ 逻辑自洽:坚决不碰“剧本漏洞明显”、“人物性格反复无常” 的作品。
○ 角色刻画:偏爱“人物动机清晰”“角色关系有张力”“互动分支丰富”的游戏。
○ 情感共鸣:关注故事是否有“高光情节”或“笑点/泪点”,看重能否带来沉浸式体验。
4. 玩法机制与难度平衡
○ 机制成熟度:喜欢“核心玩法清晰”“系统交互流畅”“解谜/战斗设计巧妙”的作品,不喜欢“过度繁琐”“平衡性差” 的机制。
○ 难度适中:既不追求“神级硬核”,也嫌弃“过度手把手教程”;更易接受“各档难度选项”“可重试/存档友好” 的设计。
5. 画面、音乐与氛围
○ 美术风格:对“精致立绘”“主题场景”“画面整体色调”均会加以评价,但不是首要淘汰因素。
○ 配乐与音效:偏好与剧情氛围高度契合、能强化代入感的音乐;若背景音乐或声优表现出色,会加分。
6. 创新性与重玩价值
○ 分支多结局:对“支线分歧”“隐藏结局”“分歧选项”较多的作品尤其感兴趣,有助于二次及以上回味。
○ 玩法新意:若能在传统类型中加入新颖机制(如动态剧情分支、解谜与 RPG 混合玩法),也会提高其推荐评级。
7. 口碑与社区反馈
○ 实况/评测参考:常先看知名主播或高质量短评集锦,再结合自己的审美判断;社区整体评分较低的多半会放弃。
○ 二次筛选:对“即将下架”“限免”“促销”作品,会参考折扣力度与口碑来决定是否抓紧体验。
(四)我对AI解读的评价
主打一个节能,关注重点在数字上,浅尝辄止,还刻意回避很显眼的价值观问题。
=====================================================
三、DeepSeek
(一)整体画像
核心特征
● 深度剧情爱好者:偏好剧情驱动型游戏,尤其关注世界观复杂、伏笔精巧的作品(如《浮生梦》《死月妖花》),对平庸或套路化叙事容忍度低。
● 社会议题敏感者:重视游戏中的性别平等、反战、反宗教压迫等社会表达,批评角色塑造刻板或女性边缘化(如《三相奇谈》《蝴蝶收藏家》)。
● 独立与小众游戏探索者:积极尝试冷门或独立作品(如《Suzerain》《圣歌德嘉的晚钟》),包容实验性设计,但对商业化流水线作品(如《博德之门3》《FF14》后期版本)较为挑剔。
游戏偏好
● 类型:AVG(视觉小说)、VN(文字冒险)、PUZ(解谜)、剧情向RPG;对开放世界注水、重复战斗(如《龙腾世纪:审判》)或媚宅设计(如《神罪降临》)反感。
● 题材:偏好政治权谋、悬疑推理、黑色幽默、现实主义题材,对奇幻/武侠题材要求严格(如批评《古剑奇谭叁》“假大空”)。
● 风格:青睐意识流、meta元素、群像剧,反感工业糖精和扁平化角色(如《人偶工坊》被赞群像立体,《コース・オブ・テンプテーション》被批无聊)。
体验习惯
● 操作倾向:为节省时间常使用修改器(如《俠之道》)、依赖攻略,对繁琐机制(如《Pathfinder》的负重系统)零容忍。
● 体验方式:根据游戏质量选择“亲自玩”或“云录屏”,对优化差、UI反人类(如《蝴蝶收藏家》)直接扣分。
● 多周目与成就:选择性全收集,厌恶强制重复内容(如《Warhammer 40,000: Rogue Trader》后期堆怪)。
评分逻辑
● 核心标准:
○ 剧情:逻辑严谨、伏笔回收(如《十三机兵防卫圈》)、拒绝都合主义(如《芝加哥计划》)。
○ 人物:立体真实、拒绝工具化(如《竹本无心》角色被批脸谱化)。
○ 社会价值:关注女性塑造(如《Red Spider》赞大女主)、反压迫叙事(如《公正世界》影射现实事件)。
● 扣分项:
○ 技术缺陷:优化差、BUG多(如《太吾绘卷》正式版)。
○ 商业化妥协:为迎合市场牺牲深度(如《Dragon Age: The Veilguard》被批“迪士尼化”)。
个性标签
● 批判性玩家:长评犀利,擅长从女权、政治、文学角度解构游戏,拒绝无脑吹捧(如锐评《山河旅探》“缝合怪”)。
● 细节控:对UI设计、文本考据(如《开元遗事》历史细节)、BGM与演出(如《ファタモルガーナの館》美术)极度敏感。
● 反流量心态:警惕跟风热作(如《博德之门3》被指“妖魔鬼怪涌入”),更信任小众社群(如CRPG群友)的深度讨论。
潜在兴趣延伸
● 推荐方向:
○ 硬核叙事:《Disco Elysium》《Pentiment》(已玩)续作、悬疑群像《Baldur's Gate II》深度Mod。
○ 社会实验:《This War of Mine》《Beholder》等反乌托邦题材。
○ 独立佳作:《Citizen Sleeper》《Norco》等结合文学与赛博朋克的作品。
总结:该用户是典型的“挑剔文青型玩家”,追求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表达深度,兼具社科学者般的批判视角与独立审美,对商业化妥协和浅薄设计嗤之以鼻,适合推荐小而精、敢于挑战议题的叙事佳作。
(二)我对AI解读的评价
大量张冠李戴,还有不少细节错误,看得直翻白眼,没兴趣再追问。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