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简评:

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没看电影的我还是贴上海报)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春确实好看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这两部作品也许毫无关系:前者是讨论记忆的不可靠,它的叙述特质而非事实特质;后者是关于创伤与疗愈的美好理念,前提是不关注“背后的故事”。

但是它们都关乎记忆、它们的叙述话语都值得寻味,而且——它们的故事都很“老套”。所以放在一起讲。(没活硬整怎么着吧)

1.悬置于故事之上的不可靠

这点巴恩斯做的比hako生活更狡诈,因此我们先聊《非现实生活》(以下使用UL代替)。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UL是侦探故事,不可靠来源于主角春——以失忆的状态——突然出现在了超现实世界,游戏在一开始就向我们抛出了大量谜团,需要我们破除。PUZ的玩法同时伴随逐步挖掘真相的剧情,即双重解谜。记忆也是从不可靠过渡到可靠的。(反转什么的,玩玩罢了)

这对应的正是春的成长。(所以才说老套啊,不如说为了符合叙事伦理,这种故事就只能这么写吧。把UL放在前面,纯粹是为了讲讲《终结的感觉》的技法)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终结的感觉》(以下简称SE)是不可靠叙述的最佳典范之一,可能没有之一——考虑到它主题和手法水乳交融。如果我单论此书,放在题首的肯定会是福克纳的这句话了:

过去永远不会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

SE没有直接抛出谜团,而是让它悬置,它采取对抗的方式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谜团并非谜团,它已经化为迷雾笼罩在冲突里。而巴恩斯令主角内省去把迷雾具象化,但随着不可靠叙述的步步紧逼,谜团反倒变得更加扑朔迷离。(wc,这段话说得好谜语,但是我没有剧透!而且我说的是对的)

这就是为什么SE必须分成两个部分:前者让我们相信,后者让我们困惑,如书中的原话“时间先安顿我们,继而又迷惑我们”。整本书的走调与UL相反,它从可靠跳向了不可靠。

2.来玩味叙述姿态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UL的叙述非常简单:探险,见人——见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低情商:脸谱化)。游戏重在打造氛围,从一开始把玩家丢进超现实,游戏就极力打造一个深邃静谧的世界。就结果来说——成功了。(美术和音乐立大功)如果你沉溺到了世界之中,故事即使不够动听,也能动人。

SE就更复杂——不是说它好。

我已经忘了很久,但我的确记得。我批评过一位轻小说家控制不住笔下的角色。我也批评过《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对角色的控制太强。巴恩斯显然是后者。相比于令人不安的自主性,他更偏爱角色的温顺。

SE的叙述姿态是戏谑的,主角很会说俏皮话,书中一些场景感觉像即兴吐槽或者脱口秀表演。我当然不是说严肃文学必须像福楼拜那样优雅。事实上,巴恩斯成功了,“故作”优雅至少不会被打0分;但纯靠幽默与聪慧,是会被某些读者讨厌的。(这算不算对电波啊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要我总结,虽然不像上两位那么犀利,但也大差不差:巴恩斯有几分沉着,但还是聪明过了头。主角年少轻狂时骚话还挺多,但年老了也经不住开始“说教”了。第二部伴随主角的自省,里面包含大量感言思考,甚至不乏堪称暴论的人生总结。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实我们只是安然无恙而已。

(之类的,不举例了)

照另一评论的说法——这就像老白男经典的侃侃而谈。虽然俏皮依旧,但,如果你到了最后还在扯什么手工薯片不是真手工,的确容易惹人反感。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这种总结语句如果你不把它看成说教,倒也有第二种解法:《百年孤独》里事实上也大量出现过这种“模糊哲理句”,在它里面这些句子震慑了读者,加深了故事的魔幻色彩。SE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也是不可靠叙述的一环,主角好像在总结自己的人生,又好像是在说服读者——但迷雾未散,冲突未解。

这么说的确是有说法的。因为故事不是在说教中结束,而是在谜团解开的时候戛然而止。前述的总结语句看上去就像主角的自我安慰。(这点我们后面聊)

不过这还是称不上高明,远远称不上,甚至比不上UL这种让氛围说话的叙述姿态。拿近的说,最近我看完了帕特森的《外出偷马》——巴恩斯真该学学,人家的主角虽不多言,也不过分内省,却能不露声色地展现出自己的本质。即便巴恩斯的本意可能是我刚刚说的后者——尽管很难确定他的本意——他还是拿这些反思来强调自己的主题。那么,第二部大篇幅的感慨、总结、内省,不管怎么样都会有更好的方式替代它们。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所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有人就喜欢这个。

这种思索太小,太私人化——让我想起先前看过的《遗忘爱达荷》(但这本至少氛围好,细腻)。SE回想起来,好像太“小市民”了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不过主角也反复提及自己只是普通人就是了。(巴恩斯,你整的跟在叠甲一样)

3.那么,真相呢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最后值得说的就是UL被诟病故事老套,SE被诟病故事狗血。

UL在春获悉真相之后还需要最后的对抗以及和解,真相只是过程,故事的收束还是回归到了情绪。重点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如何走来,现在又该去往何方。(都说啦,氛围呀)

SE在真相揭晓后立马煞尾,唯余冲击(唯余狗血)。这倒印证了某位批评家对这本书的批评:“结尾使前面发生的一切具有意义”。

4.总结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读 & 玩:The Sense of an Ending & アンリアルライフ
还是感谢《非现实生活》配合我走了个过场。毕竟主角还是《终结的感觉》。

最后在提几嘴就是:SE的思想其实算是温和一点的后现代史观;这本书的技法属于一招鲜,技法扎实,而且话语和故事配合得好——叙事浑然天成;感觉多少带点自反性。

(不聊UL的隐藏剧情,因为纯纯画蛇添足)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