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となりのトトロ》简评:
宫崎骏没有代表性作品,因为每一部都可以这么说。
他的创作世界没有边界,尽管有着相同的元素,构成观念却不会闭环。
而要硬挑出一部,我会选《龙猫》。
因为宫崎骏是代表性导演,所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日本动画。
不再燥热的雨夜,少女在伞下看到一只非人的利爪,扎在圆乎乎的大手上。
Totoro接过人类递过来的黑伞,把它举到自己头顶,大家都没有说话。
雨点落在伞布上劈里啪啦,你不看我,我不看你,声音就是你在的证明。
如果带入这个画面去感受的话,你会发现站牌上的灯光跟鲜艳的红伞让观众的注意力自然地流动到了正冲着屏幕眼睛发直的少女身上。那个毛茸茸的大家伙好像真的在你身边,这是视角差带来的奇妙共感设计。
在公交站牌这个小小的固定场景中,通过伞的颜色跟打光的色彩运用、人物的神态限定观众的带入点、通过“落在伞上的雨”给出听觉感知信息,又用观众跟小女孩视角的不同完成了对“龙猫的观测”。
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场景中只有一个怪异“龙猫”,在这种前提下灯光给到姐姐五月,观众的注意力还是在龙猫的身上,所以会自然地被引导从姐姐的角度去观察它的存在。这是宫崎骏电影在中后期开始大量使用的一种小技巧,同类型是红猪跟吉娜的吃饭戏码,同样是以“观众尚未知晓的异形生物”这一核心展开侧写。
这片子好看就好看在这个地方,“隔壁的”是精髓,总是面带微笑悄悄潜行到你身边的暗黑混沌,奈亚……。
这个是吉卜力本身描述对象以及创作理念的设定化,“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非人之物”,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和外来文化的俯瞰视角,不过中译名本身也很有趣,所以这次没说的。
影片结尾,终于出院的母亲为两位女孩读着故事。
三只叫做GaraGaraDon的山羊要去桥那一边的山上吃草。
可是,桥的下面住着一只好大好大的怪物“Totoru”(Troll/巨魔)。
怎么办呢?
小山羊走到桥上,对怪物说:“下一只比我更肥,你吃他吧!”。
中间大小的山羊走到桥上,对怪物说:“下一只比我更肥,你吃他吧!”。
大山羊走上了桥,一角就把巨魔从桥上顶下去了。
三只山羊就这样走到了桥对面的草场。
这个故事《三只山羊旮旯旮旯》是挪威童话,除开龙猫之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新演绎,史蒂芬金于1986年9月出版的《它》(宫崎骏给出本作正式企划案也是1986),改编名是《小丑回魂》。
《龙猫》后来被人说是改编自狭山诱拐事件,而《它》则被认为以连环杀手John Wayne Gacy为原型,这两部作品的共同影响产物就是以怀旧幽默跟青少年时期的探奇恐怖回忆为看点的《怪奇物语》。且不论到底原型是不是这样,《怪奇物语》跟《龙猫》的感受是真的很像,都是以成片年代倒回去三十五年左右为舞台。
姐姐皓月(五月),妹妹梅,还有当着考古学者的父亲。
三个人为了在隔壁县的医院住院的母亲回到了乡下的旧屋。
房子的隔壁有一颗好高好高的树,像是绿色的云彩。
在雨天的夜晚,借给大龙猫一把伞的两姐妹跟大龙猫交上了朋友,收到了一包橡果作为答谢。
在妈妈病情突然恶化,小梅跑丢的那天,龙猫巴士载了少女一程。
爱丽丝说过,小兔子会带着客人到通往仙境的洞那边。
代入原型
这里的小梅是巨魔,而龙猫们则是山羊
从已经到达的草场被赶出来的它们,要带着小梅到大龙猫那里去
1、2、3、妹妹、姐姐、妈妈。
1、2、3、三只龙猫。
隔壁的树下住着龙猫,隔壁的学校有着姐姐,隔壁的医院住着妈妈,隔壁的老屋有城里的姑娘来。
超出我们平常生活认知的邻居就在脚踩的地板下面,从小只开始,带你到大只那边去。
谁是巨魔,谁是山羊?山羊的邻居是巨魔,巨魔的邻居是山羊。
小龙猫知道小梅不知道的秘密通道,姐姐知道大龙猫不知道的伞,大龙猫知道姐妹不知道的死亡。
连结着两方的东西就是闪闪发光的橡果。
这里的“缠向遗迹”跟“飞鸟”都是在说宫泽贤治的绳文时代幻想
作者:金田伊功
橡子们为谁更伟大吵个不停,有的说高的好,有的说大的,有的说亮的。
被法官山猫找来的一郎少年给它出了个主意:
“你们中头号愚蠢、可笑的家伙才会是顶好的那个!”这样橡果们就没东西可吵了。
高兴的大山猫送给少年一枡发光的橡子作为奖励,让只露着一只眼的车夫送他回山下去。
在马车上俯视田野的时候,他感觉下面的人们就像橡子一样。
《橡子与山猫》宫泽贤治
身处在橡子之中的时候,自然没法看清回归质朴的意义。
MADHOUSE版对《龙猫》的致敬
这部OVA中山猫给一郎的蓝石头后来成了《红线》中的白金硝基加速,后者是《红猪》的致敬作
从送出雨伞开始的后半段,《龙猫》演绎的则是这部童话的故事。
小梅拿着玉米,想要送给住院的妈妈。
姐姐从电报中知道了妈妈因为病情加重延迟出院的消息,连忙打电话找爸爸。
妈妈就呆在医院里,孩子们在好远的地方,死亡的声音却先一步到达了孩子们的心里。
这个剧情设计是公交站牌场景的故事化,也是其诞生的源头,改编自宫崎骏自己的少年经历。
这是要给我妈妈的,不给你!
这个羊长得有些吓人,而顺着研究这个场景就能发现《龙猫》所描述的是个怎样的世界。
首先,这张图里出现的三个东西到达日本的时间加起来可能都不到800年。
至于为什么青草变成了玉米,这个场景是《玉米人》的复现,也是整部电影的驱动核心。
玉米是跟着传教士来的、山羊是明治时代,而小梅还是个孩子,虽然说要献给妈妈,可是妈妈待着的医院又何尝不是这片土地新来的客人呢?
种地吃饭是人类的天职,人本来就是玉米做的。可是种地做买卖,只能让玉米做成的人遭受饥荒。
——《玉米人》 阿斯图里亚斯
这本书反而是国内更有名,所以一眼能看出来,宫泽贤治描绘的童话世界跟拉美文学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正如作为商品的玉米对印第安人来说完全是不可理解的概念,文化交融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在现代日本剥离着他们传统。
虽然出现了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但小梅跟妈妈是绝对不能放手的,所以玉米也决不能给山羊,而这就是让他们察觉到龙猫存在的“伞”,在剧烈的观念震撼面前,以再度回归大树怀抱的方式维持自我。
小梅去哪儿了?是上山了吗?还是去了医院?是不是被坏人诱拐了?
一旦超出认知的边界,恐慌就随之而来,正如幼小的孩子初次知道“回不来”这个词。
帮帮我!龙猫!帮帮我!
现在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怎么能让我再失去小梅!
原型童话中这只巴士猫代表的独眼马车车夫就是宫泽贤治自己青年时代的画像。
一郎少年本来就知道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答案,只是作为橡子中的一员没法看清楚自己到底在面对什么问题,所以大山猫带他跳出来看这个世界,马车夫带他飞翔,这篇文章是他生前文集的开篇,代表着后来被概括为“不畏风雨”的创作观念。
吉卜力的宫崎骏就是这种想法,Cosplay宫泽贤治讲他自己对世界看法的童话。
没有了围墙的阻碍,自然就能找到小梅在哪儿,那并不是大山猫的功劳,而是少女心中原本就有的东西。
不同的是宫泽贤治认为答案在少年心里,而宫崎骏是不是这么觉得要另外讨论。
由此推开来讲,由龙猫给予的种子长出的这棵像蘑菇的树的真身又是什么呢?
公式化蘑菇云
《龙猫》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过去与未来这两位好邻居敲响完全不认识他俩的小朋友家的门铃,连带着生活中潜伏着的恐怖一起,见到了面可不就不算潜伏的恐怖了嘛。
去找一直在那里的Totoro要答案吧,他会带你俯瞰这个世界。
在创作出发点上姑且算个完整的展示,但吉卜力的道路可是很长很长。
---
今年的话,拥有这个风格的作品就是“挽歌燃烧殆尽”。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