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鋼の錬金術師鋼の錬金術師 シャンバラを征く者【场刊采访翻译】《香巴拉的征服者》导演水岛精二 × 编剧会川升 × 角色设定伊藤嘉之 × 影评人氷川竜介

《鋼の錬金術師》简评:

鋼の錬金術師鋼の錬金術師 シャンバラを征く者【场刊采访翻译】《香巴拉的征服者》导演水岛精二 × 编剧会川升 × 角色设定伊藤嘉之 × 影评人氷川竜介

《鋼の錬金術師 シャンバラを征く者》简评:

15年前看的这部剧场版之后一直念念不忘,长大后终于有时间有精力收来电影场刊。这部动画电影所阐述的「人与世界的联结」的主题,以及其中难民、歧视、仇外和纳粹等元素,在2025的今天回顾更是迸发出全新的内涵。用GPT整理了场刊中的部分翻译,供各位参考。

翻译:GPT

整理:我

鋼の錬金術師鋼の錬金術師 シャンバラを征く者【场刊采访翻译】《香巴拉的征服者》导演水岛精二 × 编剧会川升 × 角色设定伊藤嘉之 × 影评人氷川竜介

也许是那漫长空虚的日子,让他的心悄悄疲惫了吧。曾经在无数试炼中成长、怀抱坚定信念的少年,如今在现实与梦想的夹缝间迷失了方向,步履无力地游走着——

爱德华·艾尔利克,曾是被称为“钢之炼金术师”的天才少年。他为了复活亡母,和弟弟阿尔冯斯一起触碰了炼金术最大的禁忌——人体炼成。那场代价惨烈的炼成中,他失去了左腿;为了救回失去肉体、只剩灵魂的弟弟,又献出了自己的右臂,将阿尔的灵魂固定在一副盔甲之中。

为了找回那些失去的一切,兄弟俩踏上了寻找“贤者之石”的旅程。在那条充满牺牲与残酷的路途中,他们经历了数不清的悲剧,也一次次被命运打击。但正是在这些痛苦与矛盾中,爱德逐渐学会了直面自己的罪与这个世界的真相。

旅途的终点,爱德用自己作为代价换回了阿尔的身体。他穿越了炼金术力量的源泉——“门”,到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没有炼金术,只有以科学和机械技术发展为主的现实世界——20世纪初的德国慕尼黑。在这个无法使用炼金术的世界里,他必须继续活下去,只因内心深处依然燃烧着那个愿望:总有一天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和弟弟再度相见。

然而……两年的光阴过去,这份热情却渐渐变得苍白无力。他开始相信也许飞向宇宙,就能靠近那个世界,于是投身于最前沿的科学——火箭工程研究。但无论多么努力,回归原世界的方法始终毫无头绪,只剩下与日俱增的焦躁与无力。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阿尔冯斯·海德里希——一个与弟弟惊人相似的青年,同是火箭研究的伙伴。这份相遇,对他来说,是幸福的吗?也许他会想:“如果无法回去,至少能留在他身边……或者,光是他在这里,我就该满足了。”焦虑、疲惫、无力,还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平静。可这一切都不是属于他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梦。而他,也许必须永远活在这个梦里。渐渐地,爱德失去了最初的热情,也在不知不觉间,与现实拉开了距离。

但是……无论是美梦还是噩梦,终究会有醒来的那一刻。新的相遇,突如其来的事件,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细节,开始编织成一张大网,把爱德从“梦的世界”中唤醒,推向了新的波澜。

也许他会重新想起自己曾经燃烧的激情。也许,他会结束这段微妙安逸的日子,再次面对命运的挑战。为了回到那个世界,重新走到阿尔身边。那份被封存在心底的希望再次燃起,力量重新回到双手。永远活在梦中是无法面对现实的。与世界隔绝更是不可能的。爱德还能像从前一样,勇敢地站在这个世界的正面吗?

导演 水岛精二

Q:这次的剧场版是什么时候决定开始制作的呢?

A:其实动画企划刚启动的时候,不管是哪部作品,大家的干劲都会特别高,常常会说“电视播完之后就上剧场版吧!”(笑)。《钢炼》也不例外,从一开始就有类似的讨论——当然,最初也只是“有这个可能性”的程度。

但就我个人而言,比起以前参与过的其他作品,我对《钢炼》有一种更强烈的预感:“这部片可能真的会有剧场版”。我真正开始觉得“或许真的能成”的,是在第一话、还有第七话播出之后,看到了观众的反应和DVD的销量。从那时起,我心里就隐隐约约觉得“说不定真的要做了……”。真正得到正式批准,大概是在TV版制作进行到一半左右的时候。

Q:对您来说,这次是第一次担任剧场版导演。在情感或抱负上,有特别的投入吗?

A:一开始可以说是非常有的(笑)。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做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这次终于有了机会。其实我本身喜欢的电影风格是偏简单明快的,所以当时也希望《钢炼》剧场版可以往那个方向走。不过……《钢炼》这部作品,说它简单也太难了(笑),所以也经历了一些挣扎。

在画分镜时,我一开始非常在意“这是一部电影”这一点。想着“难得是大银幕,那就多用一些远景构图,用角色的动作来展现戏感”之类的设想。但很快我发现,其实我们这边不用太去强调“这是剧场版”,动画师们自己就会下意识地把画面做得很有电影感。

记得刚开始制作时,资深动画师达坂浩司(作画监督)就给过我一个建议:“你别太刻意了。放手让大家做,结果自然会有剧场版的味道。”后来我发现他说得完全正确。为了让动画师们发挥最佳表现,我们反而不应该管太多。

而且到了中途我也开始思考,《钢炼》这部作品,真的需要用“电影感的画面”来定义吗?其实它最重要的是表现角色内心的情感与挣扎。如果为了画面效果去拉远镜头、加大动作,反而会冲淡角色的情绪。所以我转而认为,还是应该认真去描绘角色的表情,把他们的感情清楚传达出来。

我还特地重看了几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发现很多其实都用了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表现角色情绪。而且我自己好像也更喜欢那种动作不多、表情细腻的镜头(笑)。所以说,也许这种演出风格本来就更符合我。我也和其他分镜团队成员说过,“与其追求‘电影感’,更重要的是‘像钢炼’。”所以到中途,我们就逐渐回到了更接近TV系列的节奏和表现方式。不过,就算如此,当最终影像出来的时候,它依然具备非常浓厚的剧场电影质感……说实话,可能我自己是最开心的那个(笑)。

Q:您说的“剧场感”,主要体现在哪些视觉层面呢?

A:首先,我希望大家能特别留意片中的3DCG效果。比如开场那座哈斯金森的城堡,里面的齿轮全都是精心制作、完全转动的,千万别错过。这些细节做得很讲究(笑)。

动作场面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后段的机械战斗场景,虽然因为时长限制被剪得比较短,但反过来说,也因此呈现出一连串快速切换的场景,整体感觉反而更紧凑、更有冲击力。

还有一个亮点是拉斯和格拉托尼的战斗,那段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结果比想象中还要激烈(笑)。

Q:那从剧情方面来说,您觉得剧场版的亮点在哪里?

A:我认为最动人的部分,是各个角色之间微妙的情感错位。在一个故事篇章里,角色们的想法不断交错、碰撞,这种复杂的情感冲突,是TV版的篇幅里很难细腻表达的。而剧场版就有了空间去呈现这些细节,这也是它独有的魅力所在。

像爱德、阿尔、诺亚,还有海德里希,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主动追求悲剧的。他们只是各自感受到“自己缺了什么”,于是渴望去获得、去填补内心的空缺。正是这种“想要被满足”的愿望,最终却触发了一连串影响整个世界的事件,酿成悲剧。

这也是剧场版延续TV系列所探讨的主题:“个体与世界的关联”。这个结构,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Q:您曾将TV版的结局形容为“带苦味的甜”,那这次剧场版的结局,您会怎么定义呢?

A:我觉得这次……可能也是“苦中带甜”吧(笑)。也许跟编剧会川先生当初所设想的“Happy Ending”不太一样(笑)。可能是我比他更乐观一点吧——我心中“幸福的结局”得更圆满一些才行(笑)。

不过,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样的故事。而且这次的结尾和L'Arc〜en〜Ciel的主题曲搭配得很好,整个最后的氛围我非常满意。

Q:最后,您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观看剧场版的粉丝说的?

A:我觉得这部作品,算是对TV动画版《钢之炼金术师》一个非常合适的收尾。希望大家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再看一遍、两遍,反复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我就非常高兴了。

编剧 会川升

Q:电影的标题《香巴拉的征服者》,好像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决定下来了?

A: 是的,标题在我写剧本大纲时就已经定了。虽然我们也提过其他的方案,但我自己从一开始就觉得“非这个不可”。

Q:这个“香巴拉”是传说中的理想乡,您是想把它和炼金术的世界重叠在一起吗?

A: 对现在的爱德来说,炼金术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梦境;但反过来,从炼金术世界的视角看,现实世界也可能只是个幻想。爱德和阿尔所憧憬的彼此所在的那个“世界”,其实某种意义上都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乡。所以这次的故事,其实就是讲他们要去追寻那个梦中世界的旅程。

Q:为什么把故事舞台设定在1923年的慕尼黑?

A: 因为那一年,火箭之父奥伯特的著作在德国出版了。选择火箭工程作为故事关键,一方面是因为“用火箭贯穿两个世界”这个想法很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火箭技术本身的历史很具象征意义。它既通向了阿波罗计划那样光辉的一页,也最终成为了纳粹V2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等武器的基础。这种“双重性”其实和炼金术在TV版中造成伊修瓦尔悲剧、催生贤者之石的命运很相似。两种完全不同的“科学”,却都可能导致同样的悲剧和沉重的后果,这是我们想表达的。

Q:听起来这不仅是剧情上的安排,也有更深的象征意义?

A: 是的。虽然一开始我自己并没有特别强调这层含义,但后来我意识到,这个设定其实也很贴合《钢之炼金术师》这部作品的主题。当时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正处于一战战败后的混乱期,经济崩溃,政界也被迫接受列强的苛刻条件。在这种状况下,反而是普通民众开始渴望通过战争来重新找回国家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并没有去描绘那种“上层的军政集团欺骗百姓”的老套结构,而是想探讨:战争的起因,也许正是源于每个人内心的执念与欲望。

Q:电影中有一幕——昨天还在啤酒馆一起喝酒的朋友,转眼就都成了纳粹党员,这一幕令人震惊。

A: 但在当时的慕尼黑,这样的事其实是完全可能的。纳粹党在当地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并不像现在我们所说的“纳粹协力者”那样带有特殊的负面印象,而是被很多人当作理所当然的选择。

Q:阿尔冯斯·海德里希这个角色,是基于什么样的设定呢?

A: 他代表的是当时德国的普通青年。虽然国家战败了,但他内心仍然有一种“不愿承认民族不如人”的骄傲,这种情感让他把全部热情投入到火箭工程中。像他这样受到奥伯特著作鼓舞,沉迷于火箭科学的年轻人在当时其实很多。不过,正是这种对自我实现的热情,有时候也可能无意间走向战争的道路。

Q:这其实也涉及到“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吧。

A: 是的。很多人觉得所谓的“世界”或“政治”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但其实并不是那样。所有事情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我们既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这是TV动画里也反复探讨过的主题。用1920年代的德国作为背景,正好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个主题。

Q:电影开头的爱德,好像就活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游离不定的状态中。

A: 这两年间,他应该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想回到原来的世界,但始终找不到出路,心里也充满了无力感。再加上“这不是我的世界”这种意识,让他刻意不去深度参与身边的人事。后来遇到了长得和阿尔一模一样的阿尔冯斯·海德里希,他内心也产生了一种“或许这就是极限了,在这以上不能要求太多了”的感觉,有点幸福,又有点痛苦——整个人变得像是失去了对现实的实感。

但其实,“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无关”的那种活法,才是真正的“罪”。在他被卷入事件,和艾克哈特正面对抗,以及亲眼看到阿尔冯斯的生活态度之后,他重新想起了从前学到的一课——必须接受现实,直面现实。

无论你多么觉得这个世界一无是处,或者多想逃避现实、沉溺于幻想,最终我们还是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观众能一边看着这个故事,一边联想到当下的日本社会氛围,从中有所体会。

Q:电影高潮部分,爱德说的“我们不可能和这个世界毫无关系”那句台词,其实也是在对观众说的,对吧?

A: 哈(笑),如果说得太直白,可能会让人觉得在说教。但我觉得,所谓“看电影”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也许有人觉得电影只是拿来消遣的,但我觉得,通过看一个你不熟悉的世界、进入一个你不是主角的人物内心,当你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时,能多出一点点不同的视角,那就是看电影的意义。

对我个人来说,看电影的时间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作为创作者,我希望观众花时间、花钱来看这部电影,能觉得这是一次值得的、有意义的体验。只要大家愿意来看,我就已经很感激了(笑)。如果还能从中得到什么感受,那就更好了。我在写剧本时,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创作的。

角色设定 伊藤嘉之

Q:请谈谈您参与《钢之炼金术师》剧场版的感受吧。

A:其实不只是《钢之炼金术师》,我一直觉得动画这门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我们这些动画师画下的图像被一个个拼接起来、动起来,最终变成影像;而这些影像又通过无数人的努力、创意和技术,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制作动画,其实就像创作漫画一样,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正因为有配音演员、制作团队,所有人的力量共同支撑,作品才能真正诞生。我一直是这么相信的。

在这部剧场版中,我延续了从TV系列开始负责的角色设计工作——也就是为每个角色打造他们的外形与风格。同时,我还担任了整部电影的总作画监督,负责整个画面的把控与整合。

这次终于迎来了《钢》的剧场版,从TV系列就已经有意识去思考的一些东西,也终于可以更深入地表达了。特别是在角色的表情、情感细节这些方面,我尽可能地去挖掘和表现,希望能把这些“看不见的情绪”融入到每一张画面中。我并不只是想传达视觉上的冲击,更想通过画面传递角色内心的复杂情绪,甚至是他们微妙的心理状态。

如果大家在观影的时候,能够从角色的一个眼神、一抹表情中感受到那层深意,那我会真的非常开心。

Q: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吗?

A:说实话,每一个环节都不轻松(笑)。不过我觉得正因为大家都倾尽全力,这部作品才变得格外“丰盛”。它是我们所有人全情投入的成果,所以我真的很希望观众能从头到尾,细细品味,慢慢感受。

当初在书店偶然看到原作漫画,读了之后非常喜欢。没想到后来真的能以TV系列、再到剧场版的形式参与其中。作为一个原作粉丝来说,能亲手参与到这个作品里,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也衷心希望来到影院的观众们,无论你们是不是从头追到尾,都能尽情享受这次的《钢之炼金术师》,从第一幕直到最后一刻。

动画影评人 氷川竜介

这是一部令人心痛、令人哀伤,却也因此格外美丽、值得反复观赏的作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

《香巴拉的征服者》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现实世界与炼金术世界并置,通过这两个平行世界的映照,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毫不相关”的存在。片中处处都埋藏着看似对立的元素: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幸福与不幸,乃至生与死。而这些对立,既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也是人物内心深处不断发酵的痛苦之源,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前进。

现实中我们常以为,冲突的终结就是一方压倒另一方,或干脆将其消灭,以此换取某种“统一”。但在炼金术的世界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成立。人体炼成的禁忌、等价交换的规则,本身就是对这种“非黑即白”思维的深刻反思。对立不是撕裂,而是镜像——它们或许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在这部影片紧凑的时间结构下,这种理念被描绘得更加鲜明。

居住在慕尼黑的爱德,因为渴望回到原来的世界,才感受到绝望;而也正是因为他未曾彻底绝望,才得以找回通往归途的钥匙。可即便是与心爱之人重逢,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幸福——这份重逢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在幸福与不幸之间的那份摇摆与动摇,正是整部作品最“钢之炼金术师”的地方。

日本有句古话叫“祸福相依,如同绳索交织”(「禍福はあざなえる縄のごとし」),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本片的情感结构。剧中不断出现的“绳”或“锁链”般的象征,把所有的缘起与后果紧紧连接在一起。追寻理想乡香巴拉的人们,本意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渴望建立一个更幸福的世界——只是这种情感在与恐惧和仇恨交织之后,科学的成果便转化为毁灭性的武器,建设理想国的梦想也引发了新的战火,使世界再次陷入混乱。

正是在这种连贯的因果链条中,从个体的情感到历史的洪流,电影最终传达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认知:人无法脱离关系而存在,我们总是属于某段历史、某个世界、某些他人。也正因如此,人在面对世界时,不能选择旁观——影片清晰地指出,只有主动地参与和承担,才有可能改变世界。

这种思想看似与“世界系”作品相似——即将个人的情感与世界的命运绑定在一起——但本作却展现出更加成熟和清醒的视角:它并不逃避“历史”这个沉重的话题,也不美化“选择”的代价。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个体”,而是这世界因果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涌动的复杂情绪将会逐渐沉淀,仿佛被内心深处慢慢吸收。我希望你能在这段沉淀的时间里,认真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你感动?请不要急于得出答案,而是去细细挖掘那些让你感到刺痛或困惑的地方,甚至如果可能,查找一些相关的史实资料。而如果可以的话,我也希望你能一次又一次地重温这部电影。

这部作品的核心关键词是:“人”、“世界”、“历史”。

“人”是一个点,一维的存在;“世界”是由无数个点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二维平面;而“历史”,则是在时间之上堆叠而成的三维立体。人无法孤立地生存,必须与他人产生联系,这样世界才会形成。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承载着上一代生命与记忆出生的存在,自然也无法与“历史”这个时间的长河相割裂。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因此渺小、无力。在世界与历史这两个看似庞然大物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组成它们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少了任何一人,这个世界,这段历史,就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电影会选择纳粹德国兴起前夕的现实世界,作为与炼金术世界相呼应的舞台。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隐含着对日本自身历史与现实的隐喻与照见。

正如我们今日所享受的科学文明,其根源可追溯至千百年来现实世界中的“炼金术”传统。这一切——过去、现在、科学、魔法、真实与幻想——都深深镶嵌在一条巨大的链条之中,彼此相连、环环相扣。

在故事中,屡次出现了吉普赛人的形象,伴随着他们的哀伤旋律。这个民族没有固定的国家,却流浪于世间,代代传承着独特的文化。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杂乱却真实生动的“人”的存在,把庞大的历史与渺小的个体连接了起来。正因如此,他们的歌声才能如此深刻地打动人心——那是一种将逻辑升华为情感的方式。

所以,请你珍惜这份心灵的触动,再一次去思考。

人、世界、历史——这三者被电影熔炼成一场壮阔的“炼成”。而这部名为《钢之炼金术师:香巴拉的征服者》的作品,也正是通过这场炼成,把思想化为情感,把感受转化为感动。而对于你而言,正是从与它的相遇开始,展开了“人之联系”的旅程。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