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と殺し屋のふたりぐらし》简评:
(注:修改了标题,重新投稿)
少女、刀枪与杀戮并不是一个少见的主题,展现其残酷的也并不是少数。这种作品通常都会合理化这种行为,或者在作品中显性地进行自我批判。而《忍杀》在作品中的表现上对此采取了缄口不语的态度。一切的杀戮都是戏谑的,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呈现。对于主角而言,这是一份工作,单是手机app上接的,第二天还要上学。
令人惊讶的是,作品对这种杀戮的后果不乏叙述。不论是“女子会”,还是同班同学打零工“转换心情”。这些细节旁敲无时无刻不在侧击地提醒观众这一切并非正常,杀戮伴随着他人的灾难。这些后果都被主角,即加害者们通通无视了——生活继续,饭菜依旧美味,可以躺在床上刷手机,不存在愧疚感。如果说杀手主题的作品愿意表达“黑色幽默”,这部作品表达的黑色有余而幽默匮乏——因为道德受到谴责的是观众而不是作品里的加害者们,仿佛是在嘲笑观众的良心一般。
作品里的世界观暗示杀与被杀是稀疏平常的一部分。譬如咖啡店的名字,便捷的杀手接单方式,以及“你与杀手小姐住在一起呀”这种波澜不惊的寒暄;多少渲染了一个“哥谭”。然而大家早上买咖啡,晚上走夜路,无法嗅到一丝危机感。作品对这种社会的结构选择了不做合理化或者评论。可矛盾的是,杀与被杀永远不可能是一种“稀疏平常”——“人被杀,就会死”;每个人只能死一次。死亡是一个无法回滚的结果。
同时被按下不表的还有杀戮的理由:为什么要杀死同班同学的父亲和青梅竹马?这只是接到的单子罢了,因为排名不高,没办法选择工作。死亡的对象多少有一种作者随心所欲之感。荒诞的笔触和阳光多彩的“树叶”之下是压抑的地狱图景。这种矛盾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作品风格,在剧情走向中没有解决之可能。
未泯的良心作蛊的后果是:我每周夜里观看之时,都在质问自己“老三问”: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我是谁,我在看什么,我为什么看这个)。但是我认为它是成功的,因为它起码引起了话题性,带我走向了自我精神探索之旅。然而,其结果是,用最温和的表述:有些难以承受。
“Where one can no longer love, there one should pass by.”
同时,想问作者有没有考虑过心理咨询?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