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 石井二郎 除了宣布新企划即将众筹外,还有一段他给玩家们的寄语。其中提到了关于为何要启动这个企划,以及不与大型游戏公司合作,而选择以个人身份进行的原因,简单翻译了一下:
为什么我决定现在启动“涩谷实景ADV企划”?
为什么不与大型游戏公司合作而选择以个人身份进行?
其中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我在制作完《428~被封锁的涩谷~》后,又参与了使用3DCG技术的群像剧式ADV《时间旅行者》。承蒙大家厚爱反响不错,我自己也觉得“群像剧式ADV算是告一段落了吧”。
当年制作《428》时,已经有了《街 ~命运的交叉点~》这部伟大的先驱作品。对当时的我和制作团队而言,能受托制作一部“续作般的作品”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莫大的荣幸。
怎样才能超越《街》——
这种想法毫无疑问地成就了《428》的品质。
通过多个角色视角切换,实现的拼图般叙事体验。群像剧式ADV正是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的创新型叙事手法。就像我从《街》继承许多东西并创作自己的作品那样,相信必定会有人继承《428》的精髓,去创作出新的作品。
正因如此,我深信如果会有超过《428》的作品诞生,那不该由我来做,而应期待“后继者”的出现。
然而——
自那以后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还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出现。
甚至没有相关传闻。
反而,我一直听到的是
"我们一直在等待《街》《428》那样的作品"
“能不能再做一次《428》那样的作品?”
像这样的玩家们的声音。
实际上,我曾与多家游戏公司认真探讨过类似企划,但每当深入讨论时,总会听到
“要做更畅销的、更‘新’的东西”
“希望某某知名演员能出现”
从商业角度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但你们所谓的更畅销、更‘新’的东西,真的是“好的作品”吗?
是大家真正期待的东西吗?
真正的本质——“作品为何被喜爱、为何能留在人们心中?”是不是完全没有理解到?如果舍弃游戏本质只做表面功夫,真的能做出好作品吗?
这样的烦恼不止一次两次地出现。
无论如何都无法消除心中的疑问。
每当看到要邀请那种皱着眉头问“是游戏吗?”的演员,我总是感到难以认同。
最终,这些企划全都中途夭折了。
细想来,几乎没有单纯依靠“演员人气”就能成功的真人游戏,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不想再参与这样的企划了,甚至有段时间因此远离了ADV制作。
“如果有人能做出来,我们就能卸下重担……”抱着这种想法一直等待着。
但始终没有人去做。
既然如此......
就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吧。
不再逃避,不再自欺欺人。
这就是本企划的出发点。
而且既然要做,就想打造我们可以发自内心说“这就是我想看到的东西”这样的作品。
因此我首先联络了あらい正和先生与北上史欧先生。
他们正是《街》与《428》的代表人物。
我希望看到二人并肩而立的身姿。
以他们为主角的作品,只有我们想得到,也只有我们能实现。
想与玩家们再次体验当年的热情与氛围。
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由他们领军前行,我是这样想的。
另外,选用这二位也象征着
"用游戏性与剧本本身的魅力正面决胜!"
这样的自我觉悟。
所以剧本方面邀请了北岛行德先生。
游戏形式特意采用经典音响小说风格,在实景画面上叠加文字的表现方式。期待玩家在享受小说级文本量的同时,通过群像剧式多线结构品味“拼图般故事”的乐趣。
北岛先生曾与我共同制作《428》《时间旅行者》,是我最信赖的编剧。如果是他的剧本,我就可以完全相信,并作为监督全力将其呈现出来。
企划就是承载着这种想法开始的。
最近有人对我说:
“石井先生这次是以‘玩家’而非‘创作者’的身份在制作吧?”
或许确实如此。
作为《街》《428》的忠实玩家之一,
我想再次体验那份兴奋与震撼。
可能正是这份心情促使我发起了这个企划。
最后。
我认为群像剧ADV的本质在于“利他”属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认为一般游戏本质上应是追求“利己”——追求胜利、赚取积分,多数游戏规则都是“为自己行动”。
但《街》《428》的系统不同:
为了推进剧情,需要为其他角色排除障碍、牵线搭桥甚至自我牺牲,采取种种“利他行动”。
因为帮助他人而开拓前路。
在游戏这种“利己”的系统中,感受“利他”的乐趣。
这或许正是我痴迷于这种群像剧游戏的原因。
但是。
我坚信这种道理在现实世界也是如此。
所以,认同此理念的玩家朋友们。
请务必助我们一臂之力。
然后,请大家和我一起成为“共犯者”。
#428被封锁的涩谷总监督新作#
来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