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BanG Dream! Ave MujicaMujica總評:為何Ave Mujica劇情會失敗

《BanG Dream! Ave Mujica》简评:

Ep.13 的 Live 猶如夜空中的流星,璀璨耀眼卻轉瞬即逝,消失後僅留下一片漆黑的深夜–一片由前十二集的失望所堆砌而成的巨大空洞。很難想像一個在開播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作品,最後卻落得評價兩極、甚至成為部分觀眾笑柄的下場。

就人物塑造而言,本作陷入了一個相當詭異的悖論–投入越多時間「塑造」的角色,反而越容易陷入無意義的無限迴圈。以最受爭議的若葉睦人格之爭為例,整個劇情花費超過六集,累計時長接近全劇的四分之一,卻始終未能得出任何具體且有意義的結論。無論是作為解離性人格障礙者的心理剖析,還是兩種人格在對立立場上的張力,皆未能有效展現。「生存之戰」的描寫最終流於蒼白無力,淪為填補爆點與爆點之間的垃圾時間。

這類問題在所有角色身上皆可見一斑,而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角色缺乏一個恆定的基本形象。人物塑造不僅與前作存在嚴重割裂,甚至在單季內部也頻繁被推翻、重塑。而試圖改變角色形象之餘,卻未能提供足夠的鋪陳,尤其是角色內心矛盾未能充分展現,使得觀眾難以感同身受。許多時候,本劇試圖以草率的轉場來掩蓋角色重大轉變時應有的掙扎與覺悟,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 Ep.10 的「三分鐘重組」。即便技術上而言,祥子的決定是在經過一夜的思考後做出的(姑且認定勉強合理),但當劇本設計及演出呈現無法讓觀眾理解角色當下的內心矛盾時,無論將時間軸延長至一週、一個月、甚至一年都無濟於事,依舊無法賦予這場轉變所需要的說服力。

而本作最常出現的「迴力鏢」,也正是角色弧線難以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當角色的行動與抉擇受到劇本既定的「對偶結構」所限制,角色便不再能夠自然發展,而僅僅是過往劇情的映照,淪為編劇操控的傀儡–某種意義上,這樣的角色塑造已經形同死亡。

除此之外,本作在情節推動上存在多次前後矛盾與不符合劇理的現象。觀眾不難發現,前季和本劇前期劇情中許多原本可能(或理應)成為伏筆的設定與台詞,最終卻淪為煙霧彈,未能在後續劇情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C團和豐川家大手)。此外劇中頻繁出現既無助於推進主線、又無法像一般動畫的日常情節那樣豐富角色形象的片段,導致劇情節奏進一步失衡。這類問題與前述的「角色塑造迴圈」相互影響,使得本作的大量內容實際上是無意義的–未能有效支撐角色塑造或劇情推進,反而壓縮了真正有價值劇情的呈現空間。

本作的編導在創作時似乎深受當前短影劇「炒短線」劇情模式的影響,選擇以「爆點」作為劇本編排的核心,試圖透過一連串「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情節交疊,來營造戲劇張力。然而,這種手法忽略了爆點之間的劇情連貫性,使得許多關鍵情節在下一集便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導致「重提輕放」的問題。真正有意義的劇情轉折應對故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非僅僅作為短暫的噱頭;過度追求瞬間衝擊力,不僅削弱了故事的整體結構,也使觀眾逐漸失去對劇情發展的信任。這不禁令人懷疑,系列構成是否真正發揮了統籌劇本的作用?或只是任由各編劇在彼此缺乏協調的狀態下進行「劇本接龍」,最終導致劇情散亂而缺乏整體性?抑或是如同坊間消息,是在後期的開發過程中出現多次的路線變更?

在討論本作劇情時,常常聽到一句形容:「Mujica劇情像八點檔。」如同前述,本作的劇情為了追求爆點,加入了大量聳動、獵奇的元素(如精神疾病、病態人格、倫理問題等)。事實上,這些情節並非新鮮事物,許多經典影視作品中也有類似的呈現。例如,《畢業生》探討主角與女友及女友母親之間的複雜情感關係、《羅莉塔》揭示主角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亂倫關係,近年的《烈火焚身》則出現「一加一是否有可能等於一?」的情節。然而,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八點檔與這些藝術電影之間的差異?關鍵在於這些誇張情節的運用目的。它們並非單純為了吸引觀眾眼球,而是能引出、諷刺、或反襯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層訊息–也就是所謂的「劇情內核」。以上述幾部作品為例,《畢業生》試圖諷刺不合時宜的社會規範與人際交往的過程;《羅莉塔》深入探討人性的慾望與道德界限;而《烈火焚身》透過一場宗教戰爭下的家庭悲劇,突顯戰爭的殘酷與去人性化。

然而,本作的劇情呢?平心而論,本作的確有意(或無心插柳地)試圖展現現實樂隊的運作、商業與藝術的衝突、財團內幕、精神疾病議題、家庭倫理等「現實」議題。然而這些議題多僅流於表面,未能深入探討,最終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而非真正應深入討論的「劇情內核」。例如,在劇中能見商業樂團能隨意解散又重組,角色的心理問題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即退場等明顯不符合正常邏輯的劇情設計。這些設計看似觸及深刻議題,實則只是為了服務劇情發展,使架構顯得零散而不具說服力。在主題完全失焦、類型融合失敗的情況下,這些扭曲情節只能引發觀眾的困惑、不適、甚至是嘲笑,而非更進一步的思考。這使得本作最終就只能是八點檔,且是無可避免地帶上了負面評價的標籤。另外為配合最終的「好」結局而被迫要將所有負面情節強制塵埃落定的設計,也讓人不禁質疑本作是否有引入這類要素的必要?

在過去的數週中,我們見證了無數「勇敢」的觀眾試圖拼湊四散的劇情碎片,為其賦予繁瑣、複雜、甚至反直覺的細節解讀與分析,彷彿這是一道有著最終解答的「永恆謎題」。然而,作為觀眾,或許我們更應該將這部作品視為一個巨大的「戈耳狄俄斯之結」,最直接的解法便是果斷將其斬斷–接受並正視編劇無法駕馭、也不可能想到這些「人造深層設定」的事實。過度解讀,充其量只是試圖掩飾自身對作品的失望;而過度追求劇情內核的詮釋,卻忽略顯而易見的敘事缺陷,則更是本末倒置,先射箭再畫靶的做法。

正如影評人保利娜·凱爾所言:「有些人將電影變成墨跡測驗,總要聯想作品中是否存在最複雜隱晦的涵義(糟糕的演技被說成夢遊,刻板的情節變成了神話,如此等等)。這種作法的缺陷在於作者沒表達電影是怎麼回事,卻抒發了半天他們自己。」這種現象在動畫討論中亦屢見不鮮,值得我們深思。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