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縄で好きになった子が方言すぎてツラすぎる》简评:
BGM:弥勒世果報 - undercooled (好像氛围不太对)
冲绳语是日语方言还是语言?这是一个和「粤语是汉语方言还是语言」同样经典的问题,也同样没有固定答案。虽然这部《沖ツラ》标题里带了「方言」两个字,但是在开头还是描述得比较稳妥:
うちなーぐちとは、琉球時代から話される沖縄の言葉・言語である。
先不吐槽「琉球时代」实际上也是有「自古以来」意味的大一统的表述,这里用了「言葉・言語」两个非常索绪尔式的词并列,莫名地严谨。换算成中文大约是「言语・语言」,对应索绪尔的「parole・langue」。
但归根结底,冲绳语究竟算语言还是方言,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只取决于立场。对于我这个和冲绳基本上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来说,是一个无足轻重(どうでもいい)的问题。
但既然八杆子打不着,为何要去了解冲绳语呢?不是因为本作,很早之前我就去看过相关资料,也因此在看本作之前有了一些背景知识,甚至听懂一点。
我最早注意到冲绳语,果然还是绕不开爱马仕本家的我那霸响,我最早知道的冲绳人设的角色。即便归属日本已久,冲绳对于日本本岛的人来说仍然是最近距离的「异国」,提供着异国风情的各种想象。我那霸响和现在的冲绳系角色一样,热情奔放,皮肤黝黑,偶尔冒出来两句冲绳话,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冲绳浓度没有后来的角色,比如小鸟居夕花在《Princess Connect ReDIve》里配音的Kaori(本名喜屋武香织,也是个喜屋武)浓度高。但总的来说,包括到这部作品,冲绳妹的人设基本都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只是终于在语言上越来越「硬核」,从初期的只偶尔冒几个冲绳词,到后来开始用冲绳口音说话,到现在直接上冲绳语了。
话说回来,我当时想去了解冲绳语,并不是因为上述几位角色,而是因为本文开头那首歌。
冲绳文化在从废藩置县开始(或许从岛津氏的入侵就开始)遭受日本本土的打压而衰落之后,近几十年正在努力试图复兴。虽然语言的推广似乎到目前仍然收效甚微(所以2025年还有这种动画),但其实在音乐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尽管这突破并不为一般人所关注——那就是流行音乐对冲绳传统音乐的吸收和学习。其代表是细野晴臣等一众为今日日本流行音乐界打下基础的老音乐人。具体过程,那就要单独去探讨了,所以本文不赘述。总之,坂本龙一作为比较先锋的作曲家,不知他和细野谁先关注到冲绳音乐(毕竟一起组过乐队),他们都在各自的solo专辑中汲取了冲绳音乐的元素。坂本教授的其中一位朋友兼合作者、现代冲绳音乐的代表人物古谢美佐子,某日跟教授说希望给他2003年因伊拉克战争爆发而谱写的《undercooled》填词,于是就有了这首《弥勒世果報》——这个词在冲绳语中是「丰年」的意思,寓意世界和平。
这首歌的歌词是用冲绳语写的,一眼看去除了汉字之外不知道写的什么,但仔细再看,感觉能看懂一些。虽然歌词是附有标准日语翻译的,但我的语言爱好者之魂已被激起,开始去查文献。
话说回来,前文一直在说「冲绳语」,还是需要消除一些歧义。首先,冲绳县并不是全部讲冲绳语,而是还有奄美语、与那国语、八重山语、宫古语等好几种不能互通的语言,统称「琉球语族」。甚至冲绳本岛上南北部都有较大差异,有的地方会把北部方言单独拿出来称作「国头语」。这些就太细了,不再讨论。
而从古至今,冲绳的文化(还有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冲绳本岛南部的首里,首里方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冲绳语的标准形式。然而后来冲绳县的县治设在了那霸,那霸开始快速发展,而首里又遭受了战火的破坏,王朝也已覆灭,那霸成为了现在的实际中心,终于把首里也吞并了。所以,可以认为今日的「冲绳语」,如果不加限定条件,就是指那霸方言。
那霸方言和首里方言,因为地理上非常近,所以也非常相近。但是冲绳语在历史上有着比日语还要严格的敬语系统和等级制度,而首里方言主要是士族的语言,并且也是文学语言,那霸方言就偏庶民一点。士族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当年森严的区分也就没那么严格了。
比如最广为人知的冲绳问候语「はいさい(haisai,首里方言为heisai)」,原本是男人专用的,女人用的是「はいたい(haitai)」。今天的动画角色基本都不再保留这个区别,而都用「haisai」了。而从过去的角度,这个问候语是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用的,现在也没有这种等级含义了。
冲绳语和日语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因此让日本本岛的人产生了冲绳语是日语方言的错觉。学术上也将两者一并归为「日琉语系」,但究竟是不能日常互通的。好在日语和冲绳语在音韵上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在语法上,如果了解文语(古典日语)那套语法系统,也能很快对冲绳语的语法知道个大概。
日语和冲绳语语音系统最标志性的对应关系,就是标准日语的「o」在冲绳语中和「u」合并;标准日语「e」在冲绳语中和「i」合并。而标准日语「ki」在冲绳语中颚化为「chi」,但标准日语中的「chi、tsu、ji(ぢ)、zu(づ)」在冲绳语中仍然是「ti、tu、di、du」。
所以,「うちなーぐち(uchinaaguchi)」就对应「okinawaguchi」,即「沖縄口(おきなわぐち)」。
这也引出一个问题:假名所记录的实际读音,其实可以说是奈良时代的日语,那时「し」仍然读「si」而不是「shi」,「ち」仍然读「ti」……而现代日语的读音早就发生了演变,现在反过来去用假名来表记语音特征更多的冲绳语,就很尴尬。比如「kutuba」,标准日语是「ことば」,但写冲绳语时为了表示出不擦音化的「tu」,就得写成「くとぅば」,看着费劲,还多占一个字符位。要命的是,民间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记法(所以「方言感」才更强了),上文提到的《弥勒世果報》的歌词就是这么写的。更要命的是,冲绳县官方建议的是用片假名,而且是带了一堆附加符号的片假名,因为要体现标准日语没有的语音特性……我宁愿用罗马字。
我本文中用的也不是学术界所使用的表记法,而是把日语罗马字改了下就拿来用了。学术上使用的表记法,为了体现音位和音拍,会把促音都写成大写「Q」、拨音都写成大写「N」,看着同样很怪。不过,我这个表记法也不严谨,因为冲绳语有个区分词义的声门塞音/ʔ/,通常是要用「’」标出来的(如「utu」丈夫,「'utu」声音),我为了省事就略去了。
本片《沖ツラ》中,坚持使用平假名,究其原因,我估计是为了体现「方言感」。众所周知,片假名的特性是「纯表音」,所以经常用来表现各种无机质的声音,比如机器人说话。而外国人不成调的日语,也往往用片假名表示,来体现这种「异质感」。于是,为了强调冲绳语的「方言性质」,拉近和标准日语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平假名了。民间主张冲绳语独立地位的人,就会去用片假名。——即便那个都不如罗马字方便。这恐怕背后都有文化上的考量在其中。
困了,明天继续写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