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ニセコイ》简评:
《ニセコイ》简评:
《ニセコイ OAD》简评:
《ニセコイ:》简评:
*事先声明:本人不站任何人物党,也没买任何股(里面的几个主要角色我都很喜欢,但本文不会倾向于其中一个)。同时,对于人物和剧情的理解都是从发我个人出发的,我也没有以注疏/考据的态度来阅读《伪恋》,如果不同意我对他/她的理解或者发现了我的错误,还请诸位轻喷。
本文主要以《伪恋》漫画版为基础(第1-227话,后日谈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内)。至于《伪恋》动画版,由于其剧情较漫画版更短,也尚未表达出这个系列的核心命题,所以不纳入考察范围。
本文将完全以我个人的理解为线索,对《伪恋》这部作品的核心命题与人物和剧情做一个解释。我将先直接甩出我对《伪恋》核心命题的理解,然后再以这个理解对整部作品进行解释,按照这个视角来审查剧情和人物。由于对人物感情理解的方式非常多元,我将尽量少地用非理性方式来论述。
不过,我所表达的也仅仅是我的理解(包括我所说的“在作者看来”,也是指在我这个视角之下,作者可能会那么认为),我并没有看过作者古味的访谈(以下本文作者均自称“我”,《伪恋》漫画作者称为“作者”或“作者古味”)等含有站在创作者角度的解释,因此我的理解也并不能被认为是该作品的解,所作仅仅是为读者/观众提供一种不同于目前bangumi论坛上已有的视角。
在我看来,《伪恋》事实上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爱情”类型漫画,其对于“爱情”这一核心命题的理解和探讨,是我所看过的几部同类型ACGN作品中相对深入的。虽然形式相当粗糙、简陋,还充满了商业和工业的标准化气息,但作者尝试对“爱情”这一非常私人化的感情做一个半开放的、下限式定义的努力,我个人非常欣赏。这在我所看过的ACGN作品中比较少见。
就剧情来说,由于《伪恋》在创作背景上是商业化的“校园恋爱”模式,同时,也因为漫画作者实力有限,无力刻画一种群像式的多线爱情叙事剧情,导致了《伪恋》只能通过“后宫”这一形式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理解。而在这一模式下,如果想要超越一般的娱乐性“后宫”作品,就必然要求主角做出一个决断,拒绝Ta的“后宫”们。这种方式也必然导致很多人的不满。在我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叙事能力不够,以至于该作主题的呈现较为生硬,只能通过在后期以“一个一个退场”的方式来表达。至少在我看来,这种结构其实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然而,《伪恋》绝对不止是一部搞笑漫画,其备受诟病的一些剧情也并非是作者在“喂屎”。
这部漫画,事实上是一部完全为作者的理性观念服务的作品,所有角色的设置,追根究底,都可以说是作者为了表达核心命题——“恋爱的基础真伪性”①(所有的注释都附在文末)所服务的。同时,在展开对中国命题的讨论过程中,作者通过其他人物的剧情进行了一系列关键命题的讨论。
作者古味实际上是在尝试表达一个他所认可的“恋爱观”,并通过《伪恋》的剧情来表现这个观念。以我的总结来说,作者对于“真实的恋爱”②的定义可以化约为:适合双方而坦率真诚的相处模式+真实而深入的相互了解+强烈的相互吸引和依赖性+为对方带来的互动性成长(这与我自己的定义有所区别,这里仅仅是我总结的作者古味的定义)。达不到这个定义的所有爱情,在作者古味的想象中,都不可能成为恋爱。但是,作者也同时抱持开放的态度,认为并非只有一种恋爱模式,只要在这个标准之上,恋爱模式就可以是多元的。也就是说,作者尝试去定义的并非是一个公式,而是一个下限。
《伪恋》这个标题(ニセ+コイ),其实是一个双关语,直接表明了理解该作品之核心命题的两条线索:其一当然是明面上的,一条与桐崎两人伪装成情侣的“虚假的恋爱”;另一则是暗地里的,一条与小野寺两人相互之间对对方的“爱情”的虚伪性。而当一条和桐崎在第227话终于突破了“伪恋”这一关系,“伪”就成了真,《伪恋》也在事实上完结了(之所以不考察后日谈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从侧面看,全作品中所有人物线当中,也唯有这两条线索是自始至终存在的(第1-227话)。另外,为不少读者所强调的“十年之约”事实上在第221话就已经通过小野寺的回忆揭示了。也只有在这一条件下,一直以来的“恋爱的真伪性”(也就是一条与小野寺和桐崎二人的羁绊)要想得到突破,那不成熟的、虚假的恋爱要想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就必须由一条通过最后的决断来超越“伪”而达到真③。也就是说,“十年之约”的存在是为了强化从“伪”到真这一最关键的步骤而存在的,其本身独立具备的意义并不如“恋爱的真伪性”这一主题更重要。虽然“十年之约”这个设定也带来了“爱情的命运性”和“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非常重要的主题,但其对剧情的主导作用远弱于“恋爱的真伪性”这一最为核心的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角色都是工具人,所有角色都是提线木偶。虽然作者早就决定了一个符合他定义的恋爱的对象,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作者所谓“亲女儿”的角色。
因此,这部作品的主角只有三个:一条、小野寺和桐崎。在作者古味看来,《伪恋》中,除了一条与桐崎的恋爱是“真正的恋爱”之外,其余所有女性对一条的爱情都是虚假的④,都是“伪恋”(都是“偽物”,但请不要关联到《春物》或《物语系列》的主题,三者的落脚点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小野寺的爱情就注定是会失败的,其他诸如橘和小野寺春(以下均简称小野寺家的姐姐为“小野寺”,小野寺妹妹为“春”)的爱情都是达不到作者所作的基础性定义的,因此在作者的想象中,从来就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党争”这一事实,尽管如橘般猛烈而坚强的爱情,也根本不可能获得一条的爱情。
从现实创作的角度来说,《伪恋》作为一部商业化的、在周刊上连载的漫画,必定会依据读者反馈来调整后续的剧情。新角色的引入和新主题的拓展,应该是基于漫画的受欢迎程度、编辑部的指导,以及市场需求来进行的⑤。从角色设定来看,第1话里就已经出现了小野寺,一条也明确在“想和小野寺谈恋爱”,同时,一条也是在这一话里被要求与桐崎假扮情侣。这证明这三个核心主角是在作品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的,那么显然,与这三个核心主角关联的作品的主导性主题,也应当是有一个大致的规划的,同时,大致的剧情框架也是在此时就已经确定好了的。至于其他角色,则并不一定是原本就规划好的,比如宫本琉璃,在漫画里就明确表明了是作者古味在第10话左右突然从路人角色转正成为主角团的一员的。随着橘、春和奏仓的加入,《伪恋》的主题也逐渐丰富,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人物线的方式来表现的,这也反面证明了前文所说的理解方式的可能性。
必须注意的是,前文所说的核心命题视角是一个静态的、总体性的概括性观点,而只有深入到每个具体人物的内核,即由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爱情的可能性所展开的剧情中,从具体的人物线推进,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古味在定义了真性恋爱的下限之后,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恋爱和爱情。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是在一个商业产品的框架下创作的,无法将其视为艺术性的表达,也无法认同其具有现实性的高度(不过,作者事实上提供了一个更具现实性的恋爱,即舞子和宫本的恋爱,只是没有展开讨论而已),因此这样的表现结果实际上是在迎合大众喜好的情况下,得出的一个戏剧性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理解了那一点之后,也不应把一条和桐崎的恋爱对照进现实世界。
现在我将详细展开在这个视角之下的,对每个人物及其相关剧情的理解。这里我不会试图重现作者古味推动剧情的思路,而是对每一个人物做一个独立的分析,也不试图分析每一个人物对于整体剧情方向或进展的作用(但必然会涉及到各个人物之间的影响)。
首先是第一主角,一条。之所以说一条是第一主角,将其从三巨头(以下在同时提到一条、小野寺和桐崎三人时,均简称“三巨头”)中分离出来,原因在于整个故事的动态发展的核心线索都是从一条的角度来展开的,也就是说,观众所带入的角色必须是一条,通过理解一条所做出的最后决断,才能理解整部作品的最终落脚点。
一条是一个典型的残念系钝感后宫男主,他是一个极端被动的人物,并且对于内心的感情没有清醒的认知。虽然在前期,一条由于自己记忆中的“十年之约”,一直在主动寻找“记忆中的那个与自己立下约定的女孩”,在这个阶段,可以视一条为“坚持过去的约定”,他并不是在面对现实,而是在通过“寻找承诺”来替代面对现在的感情,这本身具有强烈的逃避色彩。但在橘出场,并使“约定的女孩”线索暂时中断之后,一条便开始了真正的逃避现实,他完全沉浸在对小野寺的憧憬中,而逃避对自己真正感情的追寻。在漫画中,多次出现作者对一条真正心意的暗示(例如第40话,测谎仪的结果应该比较容易被接受吧),并且在第199话,一条也发现了自己原先多次意识到的,对于桐崎的那种特殊的、不同于对小野寺的感情其实一直被自己忽略了,被当作了理所当然的假扮情侣中产生的副产品。
在这过程中,一条并非是完全的迟钝,而是有意识地和无意识混杂的忽略“爱情”的可能性。前者以第14话为例,一条在明确意识到他与小野寺之间的气氛非常像表白的同时,不断自我安慰说那是不可能的,他不愿意破环自己与小野寺之间已经存在的距离感和平衡。这事实上根本不能用一条的“钝感”来解释,其实源于一条本身对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渴望,在第6话当中,由于与桐崎相似的家庭背景(这个背景的合理性暂且不论),一条从小到大都很少有朋友,愿意与他深交的只有发小舞子一人(忘记在哪一话了,是宫本问一条为什么他要与舞子这样的人交往至今时一条说的)。另外,在第68话中,一条也说鸫的巧克力是他人生当中收到的第一块由女生在情人节赠送的巧克力。也就是说,尽管一条非常温柔善良,尽管他能够吸引多达7个后宫,但他在前面15年的人生中,其实是相对寂寞的(这个设定的合理性同样暂且不论)。因此,一条为了能够维持已经获得的良好、舒适的人际关系,他不愿意通过做出选择来破坏这个平衡。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奏仓的表白,以及隐隐地意识到橘的热烈追求背后存在着某种原因之后,一条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应当”做出选择。
当然,一条必须是一个被动的人,否则《伪恋》的故事就无法展开到如此丰富的程度,其中人物的情感张力也不可能被拉长。也就是说,一条是不得不是个被动的人,而这种被动在前期和中期是作为展开剧情和丰富主题的功能而存在的,到了后期,这则作为必须被克服的对象,也就是主动做出选择来作为成长的临界点而存在的。同时,这一最终决断,也代表了《伪恋》中最大程度的成长,引导了作为核心命题的“恋爱的真伪性”的落点,即在明确地辨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之后,必须为自己的感情做出一个决断,不论是放弃还是告白,总之是不能停留在那种暧昧的、不成熟的状态之中,否则,无论是怎么做都只是在逃避而已。而《伪恋》这部作品所要否定的,就是那种停滞的、沉浸于过去或是幻想中的状态。
其次是小野寺,这个人物在我看来,就服务主题的作用而言,是仅次于一条的,因为由她而展开的爱情是支撑着一条的决断而推进的。
小野寺的错过是《伪恋》中最戏剧性的部分,在我看来,也是最为巧妙的设计。小野寺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自我牺牲型”角色,她的情感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回避冲突和自己主动退出竞争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是因为小野寺不够勇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野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值得争取”。虽然宫本多次向小野寺表示一条其实喜欢她,但是她从来都没有认同过这个观点。同时,她的被动中还有过度考虑他人感受的因素,害怕自己的行动会破坏他人的幸福,尤其以第36话和第126话为例。
我在这里不想对“小野寺的错过”的具体情节进行过多的分析,因为非常显然的,小野寺的一次次错过含有作者强制性叙事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第98话第一次尝试表白被母亲的电话打断、第14话表白被棒球打断、第28话与一条讨论“十年之约”被电话打断、第45话想与一条接吻而一条居然睡着了(真是离谱,作者的能力实在是有够差劲,确实值得给他寄刀片)等等可以说是不可理喻的错过。但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这样反常识的打断,一方面是作者叙事水平不行,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描写一条与小野寺错过的命运性,另一方面则就是强迫读者适应或者意识到小野寺必然被错过这个事实。
如果拆解一条对小野寺的感情,可以发现,一条在5岁和14-16岁期间,都对小野寺抱持一直特殊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最终没有被一条选择的原因,并非是一条“有了个新想法”之类的,事实上,一条的选择可以理解为,他发现了自己从来就没有对小野寺抱持爱情。从一条的成长环境来看,他从小受到相对传统的教育,小野寺对于一条来说:她温柔、害羞、富有女性气质,符合某种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这一点恰恰是他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审美倾向——他“喜欢”小野寺,并不完全是因为小野寺这个具体的人,而是因为她契合了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中“理想恋人”的模板。但这种喜欢并不具备上升到爱情的必然性,因为它的核心是“理想化”而非“具体的互动”。
同时,一条和小野寺两人对于对方,都始终抱持着“暗恋”的态度,并且不认为对方已经喜欢上了自己。在这种态度下,很容易带着恋爱滤镜去看待对方,这实际上让他们的感情停滞在一种理想化阶段,而没有真正进入现实的互动。在整个故事中,一条和小野寺虽然有一些愉快的交流和互动,但始终没有真正地摊牌、正视自己对对方的情感。他们在对方面前是小心翼翼的,不敢让自己的真实情绪完全暴露,两人一直维持着暧昧但停滞的状态。但恋爱本质上是需要交流、磨合、甚至是冲突的,而他们之间的关系缺乏这些关键性的互动。这使得小野寺在一条的心目中始终停留在“理想型”而非“真实的个体”。
由于他们的关系一直停留在理想化阶段,一条对小野寺的认知实际上是片面的、标签化的,他看到的是“小野寺很温柔”“小野寺很可爱”“小野寺是我憧憬的类型”,而不是“小野寺是一个有喜怒哀乐、会犯错、会有缺点的真实人类”。这一点也可以从第6话看出,此时的一条与小野寺已经相识并且同班了两年,但他却从没看到过小野寺慌张的模样。
从小野寺这个人物本身来说,代表了一种“再喜欢也无法在一起”的遗憾。也就是说,小野寺的失败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条和桐崎的恋爱,而是为了服务于一条的成长。如果作者让两人的感情发展得更顺畅,那么一条可能永远不会面对自己的真正感情,而只是停留在一个误以为喜欢、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成长的状态。
事实上,小野寺的爱情在我看来,是最接近作者所定义的“真”恋爱的存在,她的感情应当是真实的,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种爱情缺乏突破发展的基础。如若假以时日,并且桐崎完全退出,那么一条和小野寺也的确有可能突破那种相互理想化的状态,进入一种真实的互动模式。事实上,一条和小野寺都已经在最后决断阶段做好了表明心意的准备,但作者仍然不可能让他们在一起,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服务主题,因为主题在这时候早已固定。如果说之前小野寺还有机会,那么在最后决断阶段,小野寺的失败已经是100%了。这种状况的原因,也与小野寺的性格直接相关,因为小野寺与一条的相处模式,虽然有可能,但事实上没有让一条获得成长到为她做出决断的程度。
这当然是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决定好的,这部作品的成长性因素体现在克服自我逃避,并且为自己的心意付出行动。小野寺和一条的相处模式是稳定且不变的,没有能力推动两人不断调整自身,也无法带来真实的理解。虽然小野寺本人在环境的推动下,确实产生了成长,但这不是互动式的成长,相比于桐崎与一条的相处,她和一条之间没有互动式的成长,即通过与一条的互动关系不断塑造彼此,小野寺的成长主要是由宫本、奏仓和橘所推动的。小野寺的成长方向是从害羞到敢于表达自己,她没有让一条产生那种“从封闭在过去和幻想之中走出来,成为能够面对现实和心意,接受新状况”的成长,也就是说,小野寺没有给一条带来外在的挑战,让他能够突破自我。
从这个角度反观桐崎,她从一开始就与一条产生了激烈的互动。桐崎于一条的互动是从对立到相互接受,再到为了对方而改变自己,最终到正视自己的心意的。这些经历使他们彼此真正融入了对方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憧憬或崇拜。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互动,一条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桐崎面前可以展现真正的自我(事实上,在第88话,失忆了的一条就认为自己在桐崎面前能够非常放松),而不是像面对小野寺时那样,始终在一个单方面追逐的角色里。也就是说,桐崎让一条获得了真正的成长,而成长带来的感情变化,最终战胜了理想化的、存在于憧憬之中的的初恋性质的幻想。
再次就是桐崎。经过上面的论述,桐崎最终与一条在一起的结论可以说是顺时顺势。桐崎在性格上存在一个表面强势和内在脆弱的二元性倾向,这种俗称傲娇的性格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实际上作为《伪恋》的女主而设定的。
桐崎与小野寺那样富有女性气质的人在性格上相去甚远,其表面上的强势和暴力倾向,同时不会轻易和真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她与一条从一开始就是需要相互磨合的。桐崎与一条的戏剧性相遇场景,更是加强了这种关系的磨合需要。至于假扮情侣等一系列设定,都是作者为了强化一条和桐崎之间的冲突,夸张化桐崎表面上的性格与一条的不合,这一方面是为了带来喜剧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引入一条和桐崎的互动性成长。同时,这种成长所需要的相互磨合,也必然使得一条与桐崎相互了解,并必然形成一种非常放松的相处模式。而他们之间两年以上的同班+校外定期约会,也使得二人都在潜意识里认为对方的存在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情况(动画和漫画中都有非常多的表现,不多举例),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心理。再加上由奏仓和橘等人引发的冲击,桐崎的成长就越发迅速,最终同样达到了与一条和小野寺同样的决断阶段。
但是,作者没有让桐崎和一条产生同步的成长,虽然在前期,作者让桐崎的成长明显早于一条,从而维持故事的情感张力。但这种方式看似非常突兀,其原因同样是作者能力的不足。不过,从核心命题和最后决断的角度来看,桐崎在最终决断阶段中的退缩又是合理的,通过桐崎的消失让一条陷入“失去”的状态,进而真正思考自己的感情,以此倒逼一条和小野寺做出决断,并将这种成长聚焦于一条。
说到这里,《伪恋》这部作品的核心命题和最终落脚点都已经明了,贯穿始终的线索也已经完成。但从这个视角出发,同样会发现,除一条外的每一个“后宫”人物都代表了一种爱情的可能性。而作者之所以要设置非常多的角色作为一条的“后宫”(有3话以上出场的大概是7个),虽然不能排除是商业作品为了满足死宅男的意淫需求而作,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服务于核心命题的表达——“恋爱的基础真伪性”,即通过设置作者所定义的爱情的对照组,从而凸显他所认可的爱情,同时丰富作品的感情和剧情层次。
剩余的其他角色,虽然不如一条、小野寺和桐崎三巨头那么重要,但如我前文所述,都并非是闲笔,而都代表了一种可能的爱情。事实上,如奏仓和橘,就分别在三巨头之间的关系进展中作为重要的推力而发挥作用。
橘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除了三巨头之外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事实上,无论从相关剧情的烈度还是退场后的影响来说,橘这一人物退场也是最为隆重的。在海岛度假那3话的铺垫之后,紧接着的就是第180话-195话长达16话的退场,而三巨头之间的最后决断也就只有第210话-227话共计18话而已。作者如此安排显然不是为了橘的相对高人气,而是因为橘这个人物本身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指我第③个注释中所说的原因)。
与小野寺和桐崎相比,橘的爱情在情感强度和主动性方面都远强于她们两人,加上作者为橘所设定的特殊家庭背景,这就使得橘的爱情更激烈、更悲剧化,从而有一种“决绝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通过橘那隆重而壮烈的退出,让整个故事都充满了张力。只不过,虽然橘是这样积极的人,但她的失败也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
橘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橘不是命运中与一条约定好的人。橘的这种“掌控性”努力,在她的家庭背景中被衬托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橘在漫画中也表示自己早就了解一条对小野寺和桐崎的感情,但还是一如既往地追求一条,同时为了得到一条的正式答复,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从橘的这些行为里,我们可以拆解出橘的感情实际上是包含了三个维度的、非常深刻的爱情,但也正是这种深刻,而非桐崎的那种纯粹的爱情,使得橘在作者的笔下必然失败。
橘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命运,与一条的相遇带给了她无限大的成长,但这种成长和成长过程中的心意,实际上由5岁时纯粹的爱情(如果5岁小孩真的有的话),转变成了一种对生命的追求,这种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一条,同时,十年从未相见却从未减低的强烈爱情,也证明了她的爱情中不再包含对一条这个人的了解的必要性。
橘的这份爱情自然始于对一条的喜欢,这自然无话可说。但是,十年间不曾相见却从未相见却仍然强烈的爱情,必然不包含对一条这十年来的变化的了解,也就是说,橘实际上并没有与一条产生真实而深入的相互了解,同时,她的猛烈追求虽然让一条感到热闹,但却也让一条感到困扰。这是橘的失败的必然原因。
在这之外,由于橘的特殊家庭背景,橘从一开始就必然会产生“挣脱”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必然会与她对一条的爱情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混合型的感情,这使得这种感情不再纯粹。也许橘真的会“用一生去珍惜”一条,但她的感情里,包含了大量的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自我掌握命运的渴求,以及对家庭和传统的反叛。也就是说,橘对一条的爱情,从完整意义上来说,是在爱“作为自由的象征的一条”,而不仅仅只是一条这个人本身。
另外,橘这个人物的退场对三巨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橘的追求来看,她是一条被动性的试金石,作为唯一一个全力进攻的人,一条在这种情况下的被动就被凸显得更为充分。同时,当橘这一人物退场时,一条必然会开始思考自己的被动性,从而真正开启最后决断的阶段的前奏。在此之外,橘的退场的悲剧性也为最后决断提供了更丰富的层次,即橘在177话对奏仓说的话以及她对奏仓的评价,都表明了:在作者古味看来,做出最后决断的意志,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意,同时还要接受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可能性,甚至是重新陷入寂寞以及和喜欢自己的人的诀别。那么如果由那份感情所带来的决断的意念,能够强大到让那个回避型的人接受这些风险,这份感情就是一份合格的爱情,也有资格成为合格的恋爱。
然后就是奏仓(动画里未在正传出现,仅仅在OAD的《魔法甜点师小咲》里客串)。奏仓这个人物在我看来,是最具工具性的,她的出场最晚,退场最早,相关的剧情也在一条“后宫”团中最少。奏仓作为一条的青梅竹马,虽然知道一条等人“十年之约”的具体内容,她在剧情中却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刺激桐崎和小野寺的成长。作为单个人物来说,虽然奏仓并不具备除了小野寺、桐崎、鸫、橘之外的完全独立的定位 ,但是她还是有一些分析的价值的。
由于奏仓的家庭背景(相当地不合理,且包含明显的功能性,有可能是作者为了弥补剧情的缺陷而设定的),她从小就寄住在一条家,并且还在重逢之前失去了所有亲人,因此必然对一条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也就是说,她对一条的爱情同样不是纯粹的,而是包含了对于家人、归属的渴求的,她强烈希望能够回到过去的某种安全状态,并且把一条视为那一状态的关键因素。但是,这同样不是奏仓失败的最关键原因,她的失败在于她的精神成熟,因此她在与一条的相处过程中,是以一个年长者的状况来对待一条的,例如第122话,奏仓说如果一条考不上公务员,她可以“养他”而非与他一同奋斗或开创他们的事业。也就是说,奏仓比一条成熟很多,在她与一条的相处中,一条更多地会依赖奏仓,而非与奏仓产生互动性成长。奏仓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扶持者、给予者的角色而存在,而且其在学校的教师身份,更让她与一条难以产生平等的、双向的互动。
另外,奏仓这一人物侧映了《伪恋》中“过去的承诺与当下的成长”的主题。一条、桐崎、小野寺等角色,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过去的约定”束缚着,并十分在意过去的感情,强烈希望过去与现在能够衔接。而奏仓则是一个沉浸于过去感情的人物,然而,通过于桐崎的磨合以及与其他人的相处,一条已经不再沉浸于寻找“约定的女孩”,而奏仓的爱则是建立在复刻过去的姐弟关系之上。因此,奏仓作为一个无法摆脱过去、只能提供单向扶持的姐姐,是无法胜出的。
以上是明确向一条表达自己爱情的角色,接下来继续分析一下两个隐藏了自己爱情的角色:
先分析一下鸫。鸫最初是作为桐崎的保镖而出现的,鸫作为一个极易害羞、纯情的人,很少在一条面前表现自己,也几乎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同时,鸫虽然在周围人的言论中接受了她“喜欢一条”这件事,但从第206话来看,鸫从来都没有正视她的这份感情,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一种异常状态,也就是说,鸫与小野寺、桐崎和橘三人相比,是逃避自我最深的人。由于鸫在感情中缺乏自我认同,她的这份爱情最终只能是以无疾而终的暗恋而收尾。
同时,鸫对于一条的感情被她与桐崎之间的羁绊所阻碍,鸫为了保护桐崎,必须一直压抑自己的爱情。因为鸫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桐崎的附属者而加入圈子的。这种在最初极具目的性的想法,使得鸫没办法跨越自己与一条之间的桐崎。因此,不同于春,鸫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向一条表明自己心意的人,而她的害羞属性,也从来都没有让一条意识到鸫作为一个可能的恋人的存在,也就是说,她的恋爱根本无从开始。
鸫由于明确的目的和害羞的性格,她从来没有通过与一条的相处改变自己,虽然她在两年间逐渐变得放松,有了一些女性气质,但这更多的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她对于自己的定位从原来的“杀手”变成了“保镖”+“朋友”,以此身份融入了圈子。这种复杂的心态和身份,使得鸫不可能与一条做出真正的情感互动,虽然她一直存在于一条的圈子内,但却是一个不可能让一条有依赖感的人。
再来是春。她在最初是作为小野寺的妹妹出场的,同样是一个附属性的角色,但不知作者是否对春有特别的偏爱,不仅给了春大量的戏份,还赋予了她一个特别的定位(也有可能是为了补全小野寺和桐崎之间的中间部分)。与小野寺不同,春表现出了较强的积极性,但同时又有小野寺身上的那种被动性和妥协性,最终还是选择回避自己的爱情,虽然多次试图放弃,但最终还是未能成功放弃。
也可以认为,春是一条“后宫”团中最具现实性的角色。春与一条的正式相遇是一条救春的行为,然而他们两人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遇见过了。一方面有命运性,但另一方面,最初的多次相遇都未带来两人之间真正有效的互动,这一点又极具现实性。从命运与现实的视角来看,春的存在虽然有戏剧性,但更多的是现实性,她的回避其实是源于现实层面的选择。而春本人与一条之间的互动,也更接近现实中的人,即虽然春由于现实原因选择不向一条表明自己的心意,但她仍然试图把握住让一条注意自己的机会,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春作为后辈的那种,无法进入最终决断的不成熟性,也在另一方面可以解释为她更具现实性的纠结和期待交织的对于恋爱的可能性。如果把春作为一个“未完成的成长”和“遗憾的现实”来深入,同样能够导向“回避”这一作品中最后决断之反面的理解,她的爱情其实从没有真正失败,但也一直停留在一个“残留着某种情感”的状态。春的回避的对象,不只是自己对一条的感情,也同样是对自己成长的回避。也就是说,春一直没有做出决断,而是选择在现实面前让感情渐渐淡去。这种选择,更像是大多数人的初恋,因而比小野寺和桐崎更贴近现实。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的失败,在小野寺和桐崎之间形成了第三个维度,使得小野寺的失败更具必然性,也降低了其冲击性。
同时,在分析春与一条的相遇时,也可以发现几个决定春对一条感情的关键场景,都是一条作为援助者帮助了春,从而可以认为,春对一条的感情中有很强的依赖,并且她把一条视为“王子殿下”的心理可以理解为,春的这种依赖可能存在习惯性。这就与奏仓形成了对比,但本质上,这种同样是单方面的依赖和受给予、受扶持的关系同样是不可能发展为恋爱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可以发现,春从未真正“理解”一条,而是将一条与自己心中那种理想的恋人——“王子殿下”的形象对应,并对这个形象产生依恋。这种恋爱并不是基于真实的双向交流,而是基于自身心理的需求。这又与橘产生了对照,而春的失败,也就大大丰富了《伪恋》这部作品对应爱情之复杂性的层次。毕竟她爱上的是理想中的人,一条也不可能永远是她的“王子殿下”,这也注定了她的感情无法有真正的结局。
最后是玛夏(就是那个长得和桐崎一模一样的外国公主,名字很长,漫画中在第136话-139话出场,动画里未出现),她虽然不属于主角团之一,但仍然有象征性和对照性的价值。玛夏的爱情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命运性,同时又带有对于某种人生追求的投射。玛夏的这种爱情像是一见钟情,并且是那种短暂的、命运性的但却又是明确的不可追求的爱情。这种爱情可以说是最不现实、但也是最纯粹的。她喜欢一条,并非出于长期相处后的依赖、也不是因为青梅竹马的情感积累,而是因为“一瞬间的悸动”和“某一时刻的快乐”。这种爱情是极其理想化的,它不需要现实的考验,也不会经历感情的沉淀,它只存在于那个短暂的一天里。
玛夏的这一人物的设定,可以作为与其他所有角色的对照来看待。她不仅是为了补足那种一见钟情的命运式悲剧爱情而存在。虽然,她与一条的相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离,但玛夏还是喜欢上了一条。由于不可能有结果,玛夏的这种爱情也注定了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就只能剩下梦中的愉快场景和情绪,而根本不具有任何现实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爱情当中,不存在任何的纠结,这种设定的爱情,使玛夏的爱情更接近童话中的“美丽的遗憾”——它不会腐朽,因为它从未真正进入现实。
在“一条”和他的“后宫”团之外,主角团中还有舞子和宫本两个人物。舞子集是我在《伪恋》中最喜欢的角色(当然也非常喜欢宫本),这两个人物同样具有相当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但在这里不展开论述,仅仅讨论一下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恋爱在《伪恋》中的定位和意义。不过希望看到这篇评论的人能更多地关注这两个角色。
舞子和宫本的恋爱代表了与一条和桐崎那种“激情式爱情”之外的另一种“伙伴式爱情”的可能性,同时,这种恋爱也更不具备戏剧性,更接近现实,更具有日常性色彩。但是,舞子和宫本之间关系的进展并不比一条和桐崎之间缺少多少成分,他们两个同样是在最初相知时存在对立性的因素(虽然在这一对中仅仅是宫本讨厌舞子),然后慢慢形成了一种稳定而默契的相处模式(舞子总是通过忽略宫本来调侃她,宫本总是因为舞子的这种行为和其他变态行为而揍他),并且在两人的相处中逐渐熟悉对方,宫本也慢慢意识到了舞子的优点,开始慢慢喜欢上舞子。在他们的共同经历中,舞子从对恭子老师的爱情中毕业,结束了一段理想化的爱情;宫本则改变了她原来观察他人的视角,并且能够切身体会小野寺面对一条时的心情,还能像三巨头那样做出决断。最终,宫本最后在天驹高原,也和三巨头一起,向舞子表白(虽然没有收获回应)。在后日谈中,舞子和宫本在一起了,他们两人的这种恋爱,更多的是基于共同经历和共同成长而渐变而来的。这种恋爱模式也许比一条和桐崎的那种模式更为稳固,因为两人在性格上更为接近,因此更能敏锐地察觉对方的心理,更不容易产生矛盾。因此,舞子和宫本的感情代表的是一种更接近现实的恋爱,也代表了作者古味对于“恋爱的基础真伪性”这一核心命题的开放性理解。
最后再做一个总结。概括性地来看,可以把《伪恋》中真正的恋爱分成两种:理想型和现实型,同时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但都包含了我最初化约出的,作者古味的定义中的全部要素:适合双方而坦率真诚的相处模式+真实而深入的相互了解+强烈的相互吸引和依赖性+为对方带来的互动性成长。具体来看,如果说一条和桐崎的恋爱是理想的、命运性的“命中注定”,那么舞子和宫本的恋爱则是现实的、稳固的“相识相知”。再看未能成为恋爱的爱情,则都缺少了定义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要素:小野寺的爱情是缺乏互动性成长的,一种守望着的、被动的等待型爱情;鸫的爱情是缺乏吸引和依赖的,一种压抑着的、无法面对的回避型爱情;橘的爱情是缺乏真实而深入的了解的,一种猛烈的、混杂着其他感情的追求型爱情,而前期的桐崎与一条之间则是一种缺乏适合且坦率的相处模式的互动(在这个意义上,这四个人分别代表了爱情光谱的四端),但桐崎突破了这个问题,并逐渐获得了其他三个要素,最终收获了双方的恋爱。在这个光谱的四个落脚点之间,还有奏仓的那种停留于过去的回忆型爱情、春的那种未能成长的憧憬型爱情,以及玛夏的命运性的短暂梦境。至少按照我对《伪恋》的理解,这些爱情在这部作品中最终都是无法开花结果的。
注释:
①我在表达这个命题时会分别使用“恋爱的基础真伪性”和“恋爱的真伪性”两个表述,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强调作者古味对这个命题作为恋爱的基础条件的下限意义上的设定。
②在这里澄清一下我对“恋爱”和“爱情”的概念定义:“恋爱”指的是两个人相互爱慕,并能终成眷属的双方性、互动性关系;“爱情”指的是某人单方面对另一人的爱慕,但不排除对方爱慕自己的可能性的单方面关系。
③该作中最大程度的成长、最高的思想性因素就在于这个决断,即主角能够察觉并分辨自己的感情,同时依照自己的感情做出决断,将人际关系推向新的阶段和高度/深度。这里也涉及到之前橘对于奏仓的批评(第178话),两者其是一体两面的同位要素,因此,除了三巨头之外的所有角色,都必须在这一最终决断之前全部退场,而这同时也是橘这一人物的退场之如此剧烈的重要原因(橘本人的清醒态度和强大意志力必须得到表现和回应,由此才能丰富最终决断的层次并衬托出其深度)。
④至于最后在一起的舞子和宫本这一对,则不在我这一段所说的范围内,我将另行讨论。但是显然,作者将他们两个配对,而非像小野寺、奏仓等人一样与路人配对,也表明作者是承认他们两个人的恋爱之真实性的。
⑤我对商业漫画产业链的运行模式并不十分清楚,这个说法是含有一定的猜测成分的。虽然如此,这也只是一个辅助性论证材料,深入到核心命题的关键仍然在于漫画本身。知晓具体细节的大佬还请轻喷。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