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ネガポジアングラー悲喜渔生——现代年轻人的空心病治疗方法

《ネガポジアングラー》简评:

霓虹作为测试服,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阶层固化的问题。信奉优绩主义的年轻人在毕业时毫不意外地迎来了信仰和价值观的崩塌,正如男主常宏所想:“本以为努力就能上好大学成为社会精英,但一次失败就如高山滚石,只能一路向下到谷底。”实际上会比这更残酷:即使你上了好大学,也未必能够找得到理想的工作,过上向往的生活,到时候依然会崩塌。没有人能永远赢,那么输的时候如何自处,就成为了很重要的问题。

在看了12集男主的自述之后,我才后知后觉,主角的这种虚无感无意义感,其实就是典型的空心病:指因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本作没有显式地为男主设定一个具体的疾病,他真正的症结就在于人生目标的虚无,得了绝症还要两年才似,心理有问题他今晚就要跳河似掉了。整个剧集就是他治疗的过程,是用具体的生活对抗无意义感的过程。

那么用钓鱼这一活动来阐释这个主题可以说再合适不过。非竞技性,不计较得失,重视过程大于结果,对卷生卷死的人来说可太舒服了。片中也很少去正面描绘主角钓鱼的结果,每次正面描写都要与主角的成长挂钩。最后的大海鲈也不意味着一个“结果”,所以放生了,钓到大鱼很开心,但钓到满意的大鱼以后就不钓了吗?不会,因为学钓鱼技术很开心,挑渔具很开心,跟大家一起出门找钓点也很开心。最后主角也没有因为离开了便利店而放弃钓鱼,钓鱼成为了他生活的“锚点”,让他的生活有了“意义”,以这个锚点开始与人建立联系,找到越来越多的锚点,最后将自己留在了这个世界。
说到底,该怎么在失败的时候自处,原片给出的答案就是,不要囿于别人的评价体系。主角就是太把上大学当回事了,跳河一次才发现,在便利店打工也不是不能活。小花说了:“小鱼有小鱼的标准,大鱼有大鱼的标准。”嘛。

本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克制。
剧情的叙述点到为止是克制,人际关系的边界感刻画是克制,主题的含而不发也是克制。
在追求“劲!爆!癫!”的以噱头主导故事的当下,仍然坚持以这种方式讲故事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

人际关系是本作一个重要的议题。男主最开始的自闭实际上就有一部分是同学边界感不足的原因,突然插足男主的世界,然后知晓了主角炒外汇失败的丑事,虽然大部分是主角自作自受就是了,但对于主角这样敏感脆弱的人,这确实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相比于同学,便利店的各位那种“我们只是因为钓鱼暂时聚在一起,其他事情就不过问了”的氛围,也许让男主更加舒适,跟随主角视角我们也没法知道小花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店长跟妻子又有什么矛盾,一切都限制在便利店和钓鱼上。本片最大的戏剧冲突也发生在率先打破男主边界的贵明身上,男主的爆发也是由于贵明想要控制他的行为,果然大家都是刺猬啊,抱太紧就会受伤www。最后便利店来了新店员,但跟贵明和常宏一起钓鱼的关系也没褪色,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也挺不错的。

剧情实际上形成了小回环和大回环,并且一直紧扣“nega(tive) posi(tive)”这一标题。小花家里人只剩她和奶奶→依然独自乐观地过着日常,店长家庭破裂→努力修补跟孩子的关系,贵明为弟弟似去内疚→跟男主交流解开心结。每个人表面的没心没肺下,走过了由负到正的路程。所以男主的剧情遵循这个稍稍积极向上的基调,也是由负到正的成长,最后没似也合情合理。男主这个形象好就好在烂但是烂得不彻底,讨厌中又有一丝喜欢,虽然自暴自弃,但是有了便利店工作后又能很快上手各种琐碎的活,最开始说钓鱼没劲,后来也逐渐主动开始了解各种相关知识。最开始的烂样更多的应该是失去生活意义的摆烂吧。

我在中段的时候也无数次设想过男主似掉的结局,想象男主在钓到大鱼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去,后来大家每次去钓鱼都告别他的遗像然后开开心心出门来着…看完结局确实觉得这样做反而太刻意了,不符合整体基调。
诚然,如果去展开小花的身世,店长的家庭,移民姐弟的背井离乡,再为男主的病设计一个刻骨铭心的结局,或许也别有一番风味。
但是,这么做也太浪费这悠扬的吉他声了吧。

最后复制一下自己的短评:“本季度给我的惊喜。紧扣“悲喜渔生”这个题目,演绎轻松愉快中藏着些许暗流的治愈故事。虽有常宏这一主角,但实际有点偏群像,一集一个配角,塑造没有拉下,而且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尝试使用不同的编排,小花的一天日常、大叔的纪录片、店长的父子心结。。给每个人都有妥当的安排。与此同时分镜构图和音监一直在c,音画结合极其优秀,情绪流控制恰到好处。最后自钓鱼始,由钓鱼终,没有脱离整体的氛围,结构完满。在分一半篇幅科普钓鱼知识的同时,能有这样的完成度,真是难能可贵。”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