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LMAN crybaby》简评:
台:这片怎么说呢。
你可以说像四叠半,可以说像血界战线,可以说像EVA,唯独不像恶魔人
单论制作水平肯定+2级别的,故事被大河内踩了n脚刹车也足以暴打现在几乎所有动画
问题是这不是恶魔人啊
老版恶魔人就像一盆重庆老火锅,咕噜咕噜冒热气,看着像地狱,吃着超爽,最后捏鼻子把汤灌下去,整个人都升华了
新版端上来,一整块抹茶千层Lady M,为了彰显邪恶在蛋糕上面用巧克力浇了俩鱼头作仰望星空状
你:老板菜上错了我要的是恶魔人不是邪性青春物语
老板:吃吧,放心,里面是辣的
然后你一层一层吃,在酸甜苦咸之后终于吃到里面的辣味了,惊呼:哇塞,汤浅真牛逼,千层蛋糕还能做出来辣味,还这么有层次感,紧跟时代潮流,不忘经典内涵,赞赞赞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对劲,但是也苦于无处找喷点,于是要么把锅扔给大河内,要么表示其实拍得还不错,「其实」两个字意味颇深
要是没原作的话,这片怎么吹都不过分
但是既然原作在前,没比较就没伤害
这玩意儿已经不能叫原作粉碎了,完全就是分子料理级别的
是不是恶魔人另说,吃着像不像也另说,但是反正我觉得这片看着不像恶魔人
古:个人感觉这个片子既然是改编原著,
就不要有这么重的大佬私货味。
单看来说,
很好。
虽然没看过原作,
但是有些地方的处理明显能感觉到汤浅的味道,
第十话交接棒那里我还以为在看《乒乓》最后话。
之前阿了的一些表现给我一种《四叠半》的感觉。
是否是制作方有意提出要汤浅做出这种感觉呢= =。
有些台词的细节一抠就是大河内没跑了。。
“我不是人类,也不是卡巴内,我是卡巴内瑞”
台:并不是私货,汤浅拍成这样我觉得是一开始公布staff表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的
恶魔人原作的魅力有三点,
一,感官刺激爆表
二,桥段领先时代
三,内核一黑到底
这三点在70年代如同石破天惊,在老版OVA的年代也算是顶级,所以传世。
而汤浅版恶魔人的问题在哪里:
第一,汤浅的视觉语言和永井豪是互斥的,两个人风格都太浪,无法互相兼容,于是汤浅直接吞掉原作吐出来个新的出来;
第二,桥段在当年领先时代,在现在看已经没那么刺激了,大河内不但不推波助澜更上层楼,反而束手束脚生怕翻车;
第三,青春味做得非常到位,代价就是大大冲淡原作内核。
原作的核心是无怜悯的恶与刺激,而汤浅+大河内的个性操作之后,这片成了邪性荒诞的青春迷走
可以说这片散发着自身的魅力,但是原作本身传世的魅力基本上被改没了,这应该是魔改的终极境界。
山:我觉得,无论是设定、人物、主旨、故事都不是恶魔人原作厉害的地方,恶魔人真正厉害的一点是作者把自身投影了太多。
有句话形容恶魔人特别的贴切,那就是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恶魔人就是永井豪内心的那个深渊。
而后来者,包括仙水篇、EVA、寄生兽等等等受到恶魔人影响的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角色跟作者自身混淆了,这些角色在作品中,不仅仅是个角色,他更是作者替身,作者会毫不留情的赋予他苦难,然后用角色去寻找自己内心深渊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深渊都不同,所以答案也不尽相同。寄生兽的答案是,我是人类,幽白的答案是,你们继续战斗下去吧,不要再管我(们)了,EVA是即便如此还是希望能够有他人存在。
回到恶魔人,我觉得永井豪在深渊发现的东西,是纯粹。
恶魔人漫画剧情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有很多粗糙跟思考不足的地方,但它太纯粹了,纯粹的暴力、纯粹的疯狂、纯粹的性还有纯粹的爱。如果改遍恶魔人,当然无法再现这种纯粹,因为这只是属于永井豪的深渊。
所以汤浅版恶魔人改编思路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这版恶魔人没有谁在凝视自己的深渊啊。
对我来说,是否有人在凝视自身的深渊,才是属于恶魔人的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哪怕是仙水篇、EVA也比汤浅版恶魔人更像是“恶魔人”。
对于汤浅版恶魔人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只能说,作为动画,这部片子不差,但是我觉得这部动画,并不是“恶魔人”。
台:这个解释对头
尼采凝视深渊的原话:
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原作之所以传世,不是因为其能弘扬爱,而是因为能揭露恶。这世界上弘扬爱的作品千千万,但是能把恶写透的作品屈指可数。
如果说永井豪靠观察深渊里的自己来写出这个作品的话,那这个作品传达给读者观众的主旨就是尼采这话的前半段: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我觉得永井豪把这个故事洗练得如此纯粹,目的就是突出这一点,否则观众很难get到这个立意。
而汤浅版把「爱」当成了核心立意,自然也不用他们凝视什么深渊里的恶,只需要让观众看完觉得感动就可以了。
然而原作是一部看完觉得感动的作品吗?
所以说为什么这片改得掉价,从残酷冷峻的哲学思考变成了感动人心的爱与拥抱
d:所以说为什么这片改得掉价,从残酷冷峻的哲学思考变成了感动人心的爱与拥抱”
我的天啊,评论看的让人尴尬你能不能先考虑一下“残酷冷峻的哲学思考”是怎么来的?
哭泣之子把女主设定成一个天主教家庭的好孩子
一个道德完美的人一个始终相信爱与友情的人
用九集全力丰满了这个形象然后告诉我们她逃不过被残忍分尸的命运
这难道不是比原作更深邃、更绝望的深渊?
即使你是至善的象征,你也无法战胜人群内心的黑暗。
原作厨可以喷结局,可以喷飞鸟了的行动逻辑,可以喷大河内能力不足
但你们居然觉得汤浅夹带love&peace,觉得这不是你心中的“残酷冷峻的哲学思考”
【以下为自主规制音】
希望大家分清哪些是真心举出动画的不足,给动画提意见的
哪些是能力不行,还要打着原作的旗号出来招黑的
简直给原作党丢脸。。。
魂:说到我心里去了
我知道自己身为一个原作党为什么也还是很喜欢这版恶魔人了
原因可能是原作某些部分太硬核,我当然喜欢原作,但这些东西反而让我更加处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在看原作的时候,感受到的更多是类似暴雨般的侵袭,壮烈,残酷,激昂,你要说我喜欢暴雨吗?我不讨厌,但我更喜欢的是曝露在暴雨下的那些人和事,那些人挣扎和努力的摸样,原作这点着墨其实比较淡,更偏向讲大局上的一些事情
动画给人的感觉就是把那些人和事更加提上了前台,再赋予他们现代人才有的敏感和心态,更多的去讲这些人面对人性和灾难时的选择和应对,更多的去讲“我想要看到什么,我想要相信什么,哪怕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我真的想要去相信和珍惜,我真的想要挽回和保护”的感觉
是啊,善意在人性的恶面前是很脆弱,但是当真的大难来临的时候,真的所有人都是恶吗?那么哪怕99%的人都是恶,那么那1%的善就变得不值一提了吗?肯定不是的吧
美树的死在这个故事中更加赋予了无奈的感觉,你看啊,你想要相信和珍惜的东西,就是这么轻易被揉碎了
但是通过接棒这个行为,通过推特上很多原本不敢发声的恶魔人统统自报身份,通过那些原本疯狂呐喊魔女审判最后却道歉的人们,通过撒旦最后的哭喊,应该是有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那些“你想要相信和保护”的东西,没有被摧毁,真实的传递下去了
我觉得这个是这版动画很值得肯定的一个地方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根据这个结局得出和我不一样的结论,认为最后一切都追悔莫及,是啊的确是追悔莫及,但你如果不看重“它”,你又怎么会悔,怎么会想要去挽救呢?你如果当“它”是不存在的话,你根本连眼泪都不会流啊
所以说这版恶魔人内核其实是很温柔柔软的,和原作的硬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真觉得这样编撰,自然有他感人和值得同理称赞的地方
台:把一个十全十美「做」出来的仿女神角色像蛆一样一脚踩死这种网文都嫌low的冲突设定居然还能看出来深度
我大概是明白觉得动画比原作强的这帮人脑子里想的是啥了
我跟你讲,汤浅版的美树,是个很典型的「做」出来、「捏」出来的,像瓷娃娃一样的角色,只能供着
写小说做剧本,对于人物的塑造有两种方法:
一是塑造好设定、性格和背景之后扔故事里观察其发展,激发其发现自我、健全独立人格的过程,最终或成长或堕落,怎样都可以
二是作者把角色当提线木偶,让他干什么他干什么,在过程中角色本身是没什么变化的,自己不能动的木偶当然就是瓷娃娃
美树就是个木偶,瓷娃娃,完美,perfect,在剧本中充当汤浅「爱」和大河内私货(推特与拥抱)的传声筒,最后像摔储钱罐那样摔在地上
能把每个角色都塑造成有自我能动性的作家都是文豪,我们倒不强求大河内能做到这一点
然而,至少保证几个主要角色有发现自我的功能和过程,这是21世纪像样的作品的基本要求
汤浅版看完给我的感觉,这到底谁是女主?
小清水关键回比女主都多,也经历了发现自我的过程,反观美树赖沙发上跟个电视姬似的,最后靠发个推拥个抱就骑上来了?
你们看这个片子有个错觉,觉得美树比原作丰满了。你们印象里的「丰满」实质上是汤浅版的美树出镜更频,细节更多,就像个瓷娃娃画得惟妙惟肖一样,但是和她有没有能动性没关系。原作当然也可以让美树频繁出镜,但是有必要吗?没必要。因为原作没有赋予美树「审视自我深渊」的任务,她和她家人一样本质上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NPC而已,只能算个名义上的主角。
然而即使这样,原作也没有把美树做成一个高大全的模范角色,因为这么做特别假,和整个漫画氛围基调相左。
那你知道为什么大河内要增加美树出场频次把美术做「丰满」呢?
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做的话目睹一个完美的角色被撕碎会更有深度呢?
从你的发言看似乎是的。
错了。
我认为完全可以把美树塑造成:
完美——发现自我的恶——堕落——挣扎再起——重新升华——拥抱并逼近光明——突然被撕碎
这样的一个曲线,更「深度」,更刺激,动画剧本留给美树的戏份也足够完成这种曲线。
为什么不呢?
我前面说了,美树的本质是大河内的提线木偶。
原作立意不在「爱」上,所以美树只需要当好一个善良的女友,并且在最后被撕碎就可以了;
汤浅版改了立意,「爱」这个东西既不能让男主承受,也不能让撒旦承受,更不能找别人承受,那只能找女主美树来弘扬。
然而问题是:
原作的立意是作者审视自我深渊的产物,这种立意可以投射在男主上面;
而汤浅和大河内的「爱」的立意并不是他们审视自我深渊的产物,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什么东西,就像漫画轻小说甚至网文最后总要深化主题,要么落在环保,要么落在和平,要么落在相互理解云云,并不是作者真有了什么深刻的认识,纯是找个高大上的东西来凑数盖棺而已。
这东西,用多了,就俗,懂没。
如果汤浅大河内真的对「爱」有这么深刻的认识,那直接踹掉原作设定把「爱」投射到男主上面岂不是更好。反正立意都改了,何不一步到位,搞不好还能和思想内涵上和原作平起平坐。
然而汤浅大河内对「爱」没那认识,重复一遍:这不是他们审视自我深渊的产物。
男主本来是能动的,成长的,审视恶的。大河内踹掉原作设定往上套「爱」之后,那男主就成了木偶,连带一票人的行为举动受影响,这样这片子铁定改砸。
所以大河内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法:
既有能动的男主和撒旦维持原状不管,给美树增加戏份,成为事实女主,借这个躯壳来当「爱」的传声筒,从而踹掉原作立意。
你看到的美树,背后就是大河内在表演。
「美树背后的大河内」和「不动明投影背后的永井豪」并不是一码事。「作家的自我投影」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命题。
大河内亲自表演指挥美树,恰恰是因为他对爱这东西没感悟,这我能理解。他耍了20年笔杆子,对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早就麻木了,有感悟才怪。
那他吃饱了撑的写爱?
我现在跟你讲,写「爱」不一定是因为汤浅大河内想写。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假设,可能是网飞要他们这么改。
网飞买断这片全球独播,当然可以提意见;原作本身也属于相当出格的作品,有改动无可厚非。
不过从推特和拥抱来看,网飞这私货塞得非常直接。
虽然有些冷无缺看着比较尬,然而从近年欧美天天闹腾的情况看,这改法非常有市场,两个符号化的元素就可以瞬间引爆一群人的肾上腺。
所以我猜,很有可能是网飞,基于在欧美的运作策略,要求这片魔改成一个讲述「爱」的故事,来适应这一代青年观众的需要。
毕竟原作可是「渲染仇恨」,而加点圣女、推特和拥抱,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讲述「爱」的故事,赢得包括你在内一票观众的掌声,并觉得深刻。
最后来复盘一下这东西是怎么搞出来的:
原著充满了恶与恨;
网飞买断版权,基于现实情况,要增加「爱」的立意;
汤浅大河内一研究,「爱」不能加在男主上,那样整个作品结构散架,只能加在美树上;
大河内对「爱」一没投影二没感悟,没法让美树自己动起来,只好自己提线,于是美树成为木偶瓷娃娃;
汤浅刚做完春宵苦短,对青春感悟得倒是挺深,于是整个作品一股青春味;
为了讨好欧美年轻观众胃口,大河内硬加推特和拥抱戏,意图让年轻观众直接消费符号获得感动,结果大成功;
由于大河内和汤浅都没把创作重心放在男主上,动画里男主各种剧情跳跃主旨弱化,然而没几个人care;
最终靠着青春与爱,这片大成功,只剩下一群原作党在那里婆婆妈妈
我现在回想一下,能把片子看得如此没趣也的确是我的错
A:你觉得汤浅版美树特别好,好得令人生厌,那就对了,因为这种人还真的存在,汤浅版还特意加了rap小子和美子这些底层青年做对比,告诉你这种优秀完美的中产女孩是怎么养出来的。
牧村他们家就是标准的白左中产,跨国婚姻,开素食餐厅,明的父母作为他们朋友还是无国界医生,你觉得这些人是被捏出来的捧出来的,那是你见的少。这个阶层真的存在,而且确实也只有这样的中产能养出美树和明这种衣食无忧满脑子爱的孩子,你觉得他们虚伪的时候,你就和美子站在同一立场了。
汤浅版点明了孕育爱与善良的阶级基础,同时加进底层青年的视角,再删掉“只有心地善良的年轻人才能成为恶魔人”,是这版本最亮眼的改造,也是思考境界上比原作更辛辣的地方,你再好好想想。
台:我当然知道这种欧美中产阶级白甜什么想法什么德行
我不是说因为捏出来所以像白甜,而是说这种角色因为属性白甜所以只能捏出来,你也知道这种角色在现实中被保护得很好,正因为保护得很好所以自己没什么能动性,从思维到举动,因为没有要她自己动的必要。
所以我用瓷娃娃来比喻:她的确是很精致的,然而也是不会动的,也是一摔就碎的。
我觉得我们看这片子的着眼点并不太一样,你们着眼于爱,我着眼于改变。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瓷娃娃的定位,给我的感觉,她就像早期的娜拉。
七:所以对于阁下来说这片子已经砸锅了呗
台:不,我觉得只要把结尾三集大改,作为平行世界的演绎还是算OK的
我最大的不满是既然立意都改了为什么抱着为原作立意而设计的高潮和结局不放,造成的这种撕裂感
当然后面有看了三遍的观众回帖表示细节还是改不少的
A:所以问题在于,你是不是认为一个剧本里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必须有弧光,而且必须是教科书一样的自我发现与改变?
美树的人物弧光当然有,只不过最后这个从最高峰直接跌下摔碎不是由她自立完成的而已。
而且你们都黑发推,但发推对她来说明明是极大的冒险,底下评论都说她疯了,她这是在毁掉自己多年经营的社交账号和个人形象。这个最冒险最有自主意识的行为,是最接近娜拉出走的行为,然而却将她推上了圣母白莲花的顶点,直接导致她的悲剧
台:然理论上不强制女性角色带弧光
不过这年头女主没弧光的片算是比较少了吧,连饲料片女主都带弧光
当然弧光也不一定非要有自我发现和改变,但是这片场可是恶魔人耶,重压之下何不觉醒呢?
至于圣母的动机和想法,咱大家都没当过圣母,所以对圣母的想法有一些偏差。
你觉得美树发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是毁掉自己的固有形象,是挣脱枷锁的一步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对于圣母来讲,什么才是枷锁。
思考西方的东西,如果想不明白,可以从宗教入手。所谓圣母,套在宗教的概念下,就是修女,高洁、善良、风险、将身心贡献给神,向世间弘扬爱,代价是牺牲自我的什么东西。
美树在这片子里扮演的就是修女的形象,也是限定在修女的本分——弘扬爱这个角度。她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在弘扬爱,那都是属于她的本分。
你觉得发推这事情是有巨大的牺牲,这没错。然而这仍然属于她的本分。付出巨大牺牲和恪守本分之间没有冲突。她所追求的、所坚持的那个东西,所谓「爱」,一直以来是一而贯之的。你觉得她痛苦,没错,但是这种痛苦没让她动摇,反而让她更加坚定。
这个案例套在真正的修女案例上,大概就是修女面对世人不解和责骂的声音仍然我行我素弘扬爱,并且愈发坚定;
这个案例套在娜拉身上,就是娜拉面对世人不解和责骂的声音仍然坚持对丈夫的爱,并且愈发坚定。
美树发推,本质上是让自己安心,也让神安心,表明自己尽了弘扬爱的本分。
哪怕有天大的代价,哪怕这过程中有弧光,他们自身本质上也没有发生改变,所做的一切都是尊从神的意志,或者爱的意志,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意志。
我觉得你是没太读明白娜拉的象征意义,娜拉作为典型并不是因为她抗争过程何其艰辛,出走行为多么冒险,过程是否激烈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最终她挣脱枷锁,独立了,不再为任何人、任何强加给她的思想而活着。冒险和发推本身都算独立行为,但是独立行为背后不一定都有独立人格。
按照娜拉的标准,修女只有脱下道服往地上一摔,抗争教廷冲出修道院,这才算挣脱枷锁,从此活出自己。这个过程可能很平静很无趣,但是其人物内心的的变化历程之壮阔,绝非美树冒险发个推能与其相比。后者尽本分,前者行大逆。
那按照这个标准,美树怎么才算挣脱枷锁,或者说困住美树的枷锁到底是什么,这就很有趣了。
写到这我终于发现为什么我看这片后期这么恶心了,这片根本上就是打着爱的旗号反平权的,开历史倒车。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