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ルックバックルックバック《蓦然回首》:既知离别苦,相逢又何故

《ルックバック》简评:

ルックバックルックバック《蓦然回首》:既知离别苦,相逢又何故

《ルックバック》简评:

备受期待的电影《蓦然回首》在国内上映,总体来说我对电影的改编非常满意。藤野与京本在少年时因画画相识,共同经历了友情中的相互激励与告别。藤野逐步成长为知名漫画家,而京本却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陨落。这部电影从成长和友情的角度展开,却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揭示了离别与相遇间那种无法言喻的遗憾与温度。本文尝试从“离别”这一主题出发,探究导演在情节安排和角色刻画中所蕴含的意图,并通过分析指出全片在这种离别意识贯穿下所表现出的叙事张力与情感。
日常关系的离别——与曾经的朋友渐渐疏远
电影从藤野与曾经的伙伴们渐行渐远开始,描绘了成长中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疏离感。小学四年级时,藤野因出色的画技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关注。然而,随着她在绘画上倾注的时间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却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沙漏中的细沙,一点一点滑落,终归寂静。
这些日常关系的疏远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却带来一种淡淡的孤独。我们往往认为,友情应该是坚固不移的,然而时间、选择、成长会无声地侵蚀这些联系。藤野的孤独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的,疏远让她走上了独自一人的创作之路。然而,正是这种不再亲密的疏远,让藤野对京本的出现倍加珍惜——在她独自一人走在画画的道路上时,京本成了她生命中的一抹温暖色彩。
选择的分歧导致的离别
京本的出现深深地触动了藤野,她的细腻画技与专业水平给藤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动摇了她的自信心。藤野因为京本的画技而不再满足于自身的水平,她在嫉妒与失落的夹杂情绪中,开始不断练习,试图追赶京本。
藤野初次遇见技艺高超的京本时,意外得知自己竟然是对方的偶像。这份鼓舞让藤野重新燃起对画画的热情,并在京本的真诚邀请下,重新投身于创作之中,迈出了久违的一步。两人因共同的兴趣迅速建立起默契的友谊,彼此激发灵感,共同创作了一段时间。京本的画风细腻入微,擅长表现背景与细节,而藤野则在人物塑造和活力表现上有着独到的能力。于是,她们的合作作品既有精致的氛围,又充满生动的生命力。
从此,两人分工明确:藤野负责故事创作,京本专注背景绘制。她们一起学习,一同进步,最终在努力下收获了属于她们的奖项。
然而,这段关系也逐渐逼近一个微妙的分岔口,彼此的共同追求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埋下了分歧的种子。京本在背景美术的提升上付出了极大努力,然而她自觉画得太慢,不如藤野流畅。藤野曾鼓励她说,随着画技的提升,速度自然会加快;在这样的激励下,京本不断追求更高的技艺水平。这种对艺术的执着推动着她们前行,却也最终导致了选择的分歧。京本决心进入美术大学,以期在艺术上走得更远,而藤野则选择继续以连载漫画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梦想。
离别因而变得不可避免。在这种慢慢分离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何时该挽留,或许也不确定该不该去挽留。影片在这里呈现了一个现实又令人心酸的选择——我们无法总是携手同行,成长本身就带有一种疏离的力量,将我们推向各自的远方。人与人的疏离更具一种无形的、渐渐发生的力量。这样的离别往往让人难以察觉,等到真正意识到时,那份曾经的亲密联系已经慢慢消失在时间里。
京本的死亡,永恒的离别
如果说成长的分歧是自然的离别,那么京本的死亡则是一种极致而痛苦的离别。它像一条无法回头的界限,把生者和死者永久地隔在了不同的世界。美术大学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如同一把利刃,带走了京本的生命,将这段友谊永远地截断。藤野听闻噩耗后,深陷自责和痛苦,反复回想自己与京本之间的点滴过往。
死亡带来的离别是不可逆的,这是让人痛苦的根源之一。对于很多离别,我们仍有重逢的机会,仍可以通过努力弥补,但死亡的离别让所有的可能性瞬间变成了不可能,所有的期待和未来都定格在离别的那一刻。生者再也无法找到死者,即便内心满是悔恨与留恋,现实却不再给予任何改变的机会。这种不可逆性让离别显得格外沉重。
影片中,京本的死亡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终结,而是彻底封锁了两人曾经的联结。藤野望着京本房间中那些贴满墙壁的画作,思绪却飘回了那些共同创作的日子。她想起京本在创作时轻轻皱眉的神情,想起两人对同一幅画的不同见解,想起对方偶尔露出满足的微笑。她们曾有的所有回忆都成了禁锢她的牢笼,每一幅画都仿佛在提醒她,那些温暖的瞬间再也不会重现。死亡带来的离别让她迷失在痛苦中,曾经的激情也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她在这种永恒的离别中,失去了继续创作的信念,因为京本曾是她坚持画画的源动力之一。
死亡带来的离别是绝对的,没有重来的机会,没有和解的余地。她们的关系定格在那个瞬间,留下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一刻,藤野甚至不敢再拿起画笔,因为曾经的那一切都似乎成了无谓的执念。她既痛恨这段友情,也无比怀念那段温暖的时光。
既然会离别,为什么还要相遇?
藤野和京本曾一起绘制漫画,彼此的合作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支撑藤野坚持画画的动力,始终源自对京本的眷恋。然而如今京本已不在,藤野望着手中的画,怅然若失:她为何还要继续画下去?这些作品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带着无处排遣的痛苦,她撕毁了那张最初引领她和京本相遇的四格漫画,仿佛试图连同记忆一并抹去。
随之而来的是一组心理蒙太奇,藤野的内心陷入深深的追忆与幻想。她不禁设想,如果当年她未曾画下那篇四格,是否一切都会不同?在这样的假想中,藤野一遍遍构思那个“如果”的时间线,思索两人会如何再次相遇,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宛如一场无声的独角戏,将她带入虚幻与现实交织的迷离境地。
然而,藤野心里深知并不存在平行世界的时间线,这些设想都只是她心底的一种自我对话。她回到现实,发现自己手中的画早已完成,却署上了京本的名字,仿佛在用这样的方式让京本的“回应”与自己对话,替对方给予自己一个未曾得到的回答。
藤野的挣扎最终汇聚成一个深刻的问题:既然离别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去经历相遇?为什么要走进别人的生命中,明知最后终会分离,甚至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她带着这种疑问,回顾了与京本的相识、合作、分歧与分离,终于在回忆的尽头找到答案——因为相遇本身即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也许正是因为离别的存在,相遇才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京本的出现曾让藤野的生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她们共同创作的作品、共同度过的时光,每一份真挚的关系都带来了改变,陪伴她走过了那些孤独无助的日子,赋予了勇敢向前的力量。相遇让彼此的生命有了色彩,即便分离的痛苦是必然,但这种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提醒她曾真正拥有过一段难忘的情感。
藤野终于明白,相遇的意义并不因离别而消失。她与京本共同的记忆早已深深植入她的生命之中,成为她存在的一部分。而这些记忆也将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力量。藤野拿起画笔时,心中既有对京本的怀念,也有对自己热爱的释然。相遇的短暂也许注定离别的苦痛,但正是这些短暂而炽热的瞬间,为人生增添了无法磨灭的温度与色彩。
影片最终呈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画面:藤野在一天中继续她的漫画连载,她的作品已不仅仅是为自己而画,更是为京本,为曾经的那段时光,为身后牵着的手心传来的温度,为那一份永远存留在她心中的温暖。尽管京本的离去在藤野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但她们的相遇仍然是藤野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珍贵馈赠。这段记忆赋予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让她意识到相遇的美好早已超越了离别的伤痛。
结语
离别固然令人痛苦,那种割舍与失去的感觉似乎将人内心的某一部分撕裂开来。然而,正是这些离别,才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相遇的珍贵。每一段相遇,虽然短暂,却早已在我们生命中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离别的痛苦虽难以避免,但相遇带来的美好却成为我们存在的证据,见证了生命中彼此赋予的温暖与色彩。
或许,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尽头,无法阻止那些不可抗力的别离,但我们能够在相遇时,赋予每一刻以真实的情感,让每一段关系都浸满温度。相遇让孤独的生命不再沉寂,赋予了我们彼此的陪伴和依托;而离别则让这份温暖成为永恒的记忆,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铭刻心底。
离别并非真正的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契机。正因离别会来,相遇才更显得无比珍贵。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