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简评:
过了这么久再回想,我依然不会认为《GIRLS BAND CRY》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本文虽然从我的主观体验出发,但是旨在寻求一些脱离了情绪化的结论,所以不论您的体验和我是否相同,还请先看完再说。
作为一部原创动画,我认为GBC应该得到适度的宽容。在它充分利用有限的篇幅把主要情节叙述清楚的情况下,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live效果不好、配角交代不清,都是可以原谅的。而我们的主要情节,是“有刺无刺”乐队的组建。更具体地说,是nina推进乐队组建的过程。
显然,nina是本作最大的卖点。她是剧情的主要推动者和中心,也是观众情感投射的主要目的地。如果批评本作而不批评nina,那我认为你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点,很可能冷静下来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你对本作的评价是正向的。
nina的人物形象,或者说理想情况下的人物形象有两个重要特点:叛逆和魅力,首先通过叛逆的形象激活剧情吸引观众,然后通过魅力将观众转化成粉丝。我将从这里出发,以点带面剖析本作。
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现在所说的的“叛逆”是什么。它是一种随着青春期而来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脱离他人的附庸地位而作为一个正式的人类个体而存在的激烈斗争。它的核心是承认自己,即“我没有错”;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过度否认他人,因为我们都知道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发生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几乎一定会有一个过度激进的阶段。这就是“叛逆”。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学抽烟、酗酒,可能会沉迷色情、滥用暴力,比较现代的表现比如玩抽象、键政,或者在我的评论区发一句“没看懂就瞎说”然后拉黑我。
“叛逆”在nina身上具象化的体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否认社会中大家视而不见、无能为力的不公,比如和校园霸凌作斗争,比如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二是否认成年人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悲观主义,比如劝mmk继续追求梦想。这种设置其实是替观众说了不敢说的话,替观众做了不敢做的事,让人感觉很爽、很憧憬,有一种解脱感。
这就是nina的魅力所在。往小里说,这是一种一针见血的童言无忌,有一种可爱的锋利。往大里说,她反对社会对人的异化,代表自由;她反对功利的人生态度,代表道义;同时她又勇敢,敢于表达自己带着几分幼稚的理想,是一位具备种种优秀品质的斗士。高大上以外,她也有邻家小妹一样的亲切感,她也会耍小孩子脾气,也会孤独,也会犯傻,通过后面的剧情我们也能了解到她对于家人的珍视。这是很有平衡感的人物设计。
但是这种平衡在后期就没有那么完美了。
首先,叛逆永远只是暂时的,我们最终需要通过扬弃来进步。一味地否定,破而后不立,只是幼稚的愤世嫉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作一方面以“独立乐队”作为nina的目标来体现她的建设性,另一方面展示nina和父亲的和解来体现她对于周围世界的合理的妥协。但是我认为两方面的尝试都是失败的。
在乐队方面,我们虽然已经将“要组乐队”作为信息接收,但是nina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挑战、取得了多少进步,都是大量留白的。这种留白严重到,我们甚至缺乏一个决定性的证据来证明她将乐队作为了一门事业。提出了一个“我要当太空人”式的梦想的nina仍旧是个幼稚的小孩。
而nina回家的剧情与其说展示了nina的包容性不如说展示了她父亲的进步,将仁父的形象从控制狂变成了有点古板的小老头,而对nina的表现非常有限。好的父母总是能给子女留下精神上的遗产,而本作则反过来,仁父理解女儿支持女儿就好,反而是nina用正义的光辉照破了老登内心的虚伪。
这就引入了我要说的第二点,nina的攻击性已经定格,但本作又给了她绝对正派的定位。人总是要犯错的,而本作却从幕后借力为nina赋予了永远的“正论”,让她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这是当然是不合理的,但也是可以接受的。问题在于,nina因此从反叛者变成了权威,指挥其他角色、训导屏幕外的观众,她的“正论”由此变成了说教。最开始,她告诉我们“从来如此,便是对吗?”,现在事情却变成了“我这样说了,便是对的”。前期由她而抒发的束缚感到现在又淤积到她身上。而这一点本作始终没有解决。
导致这两点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要追溯到作品立项之前,也就是说:因为本作是多媒体偶像企划。为了方便角色在不同介质上活动,我们的人物形象必须是相对稳定且正面的。所以nina的叛逆就从对反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固化成了一种攻击性的角色特质;而同时标新立异的先驱者形象也只能转变成传统的团队领袖。这也可以解释一些其他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因为企划是这样的性质,所以剧情的第一任务不是完善逻辑而是塑造角色,比起展示乐队如何努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的打打闹闹展现角色形象。这里就回归了开头:nina这个角色是作品的中心,能不能喜欢上她决定了你能不能喜欢上本作。
这里顺带说一下,虽然理由相似,但我所说的和台长所说的戏里戏外的观念对立完全不同——他所讲的点对我来说不过是个可笑的小插曲。如果想要反驳我,不要去扯他;如果想要反驳他,也不要来打扰我。
同时我认为,创作者的局限也在限制作品的发挥。nina渴望获得理想与道德,但是创作者没办法想象这种激进的生活方式,所以只能强加因果设置一个组独立乐队的目标。而乐队组成之后,nina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她能否坚持下去,她是否获得了想要的东西,抱歉,别问了,完结了。
后记:
因为能力有限,我没有办法分析作品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本文能够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当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作品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正面的。即使是同一季度的《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似乎也能从网络世代的迷茫等等方面讲出不少门道,这和我们的观看体验是相悖的。因此我总是尝试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讲我看到了什么。可惜的是,这样得到的结论又经常过于私人。
写完还是有点不痛快,看一遍又感觉落了俗套。少了什么呢?等以后再完善吧。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