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GHOST IN THE SHELL / 攻殻機動隊二十年后再被搬上银幕,95版攻壳是否会在新观众眼中褪色

《GHOST IN THE SHELL / 攻殻機動隊》简评:

       总计看了一遍外加复盘时回放一些片段若干遍,辅以梳理视频、好友评论、相关文章等,终于在本人不太懂哲学的背景下和刚看完的几个小时内毫无灵感觉得无话可说的前提下艰难写成。

       注:本文原是字数超限的短评转移到此分区,为了稍微遵循格式姑且找出一个主题(即标题所指)。尽管此主题确实是我想指出的东西,但部分内容与此主题无关,它们是我一开始的观后思考与评价。本文的逻辑性或许也会因此而有所减弱,如果你有注意到,属正常现象。

       评分:9(本身8,其价值+1)

       除却对其惊人的制作精细程度和壮阔宏大的设定感到叹服之外,我并未能够在其进行探讨时进行充分思考与共振,也没有被其思想深度过大震撼到。

       一方面是因为作品对素子思考自我的过程与结果的展现有欠缺。尽管一个仿生人从有这个自省意识一直到阶段性地得出无法称之为结论的结论是作品同观众都心照不宣的漫长的进程,后续傀儡师的陈述也可说明其在素子进入九课前就已关注到她有自我质疑倾向并预测到她会实施探索行为,而客观上给自己提供与一个仿生人结合的机会。然而,在作品中仿佛素子目睹被篡改记忆的清洁工看清了照片上的人终是落回暗无天日现实之时,她才开始思考如何证明我是我(随即而来的潜水那一段是正式提出自我质疑的开端,再之后是为了求得答案而黑入傀儡师)。这样一来,作品整体上略给我这样一种感觉:行进到前中期后突然蹦出来一个旷世难题,接下去的全程都在以超高强度围绕这个命题进行讨论。是时我脑中就会顿生无力感;而最终素子与傀儡师的对谈中,她反而显得比开始思考自我那会儿还要茫然与矛盾:全程没有发表态度,对于傀儡师要和自己结合一事保持着平静却又问出了“如何保证我还是我”这样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在素子的思考呈此种阴翳笼罩闪烁其词之态的影响下,我的思考也顺带着不充分不能够贴近了。

       另一方面是我自身的固有局限了。这作品比我大不少。在我的人格尚允许被塑形的时候,人工智能的话题便已开始如缕不绝地争鸣,关于其伦理等方面的观点和讨论早就接触和甄别了太多。这个阶段来接触近二十年前的论述,潜意识里将其与原本积累的相关内容对标后,便也潜意识地忽视了其历史性。若是我的思维层面有效的生命周期中经历了人工智能概念还很遥远不被人们稔知的阶段,且在该阶段看了此作,那我若干年后岂能不将此作奉为超神作?而这无法成为我降低对其评分的动因。相反是认识到这点后,我给的它9分。

       我虽然在这两个方面试着评价了,但此时又想到本作在四月确认了4k修复引进,倘若之后我去电影院首次看了这部作品,或许会觉得它“是不错的作品,但有一点儿平平无奇”。看之前如果听闻它的高评价,自然会将其往复杂深刻那方面想。但“复杂”是真不“复杂”,本作故事是简明清晰的,然而如果观众过度恭敬将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当重点,反倒容易抓不住或错过重点(例如我在前十分钟时正如此);晦涩又是事实。这将导致在电影院不能随时暂停与倒放一遍下来远远不够,本身就是需要看多次的作品。如果缺乏反应与分析的时机,应是很容易产生第一点中我那样的感觉。同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本作的观众我想也不会多。由此我判断95版攻壳在新观众眼中不会有它实际上那么好。

       此外,我认为本作的不过时性不在于它对“如何定义人/生命”的探讨,而在于它对于高科技时代中“如何定义人/生命”这一问题与现实缠绕而呈现出无法不面对之态势的预言和试图展现。 毕竟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个人类的终极母题了。本作自然也是揭露问题,而并不解决问题。

       傀儡师为了逼近真正意义上的“生命”,选择通过结合补全原本缺失的流程,这并非是作品提出的什么解决方案。对百分百的纯“人类”来说没有参考价值且不论,首先作品就没有也看不出意愿来给出究竟如何才能说一个东西是“生命”。其次,傀儡师的目的达成后,那个不再是少佐的少佐只是消失在了网络之海,并无结合之后,也即傀儡师所认为的“真正成为生命体”之后的具体事例来做这到底对不对的价值判断。显然作品留白了,而且也只可留白。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