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のメルヘン》简评:
シナリオえーだば創作術——だれでもできる脚本家 ——首藤剛志 第21回
書くことが嫌いな男は、いかにして鉛筆を持つようになったか PART 5
Retrieved from:http://www.style.fm/as/05_column/shudo21.shtml
我不清楚剧本研究所让我们写30分钟的剧本(约60张200字的稿纸)是不是想要考核我们20张稿纸剧本的修行结果。当时点评这个作业的是现役的职业编剧。
通常来说,这会让人充满干劲,但稿纸从20张改成60张,并不会改变它就是个练习作品的本质。既不会拍成作品,也拿不到奖状或者奖品。这什么都算不上,但如果是30分钟的话,确实还是有资格叫做剧本了。既然我都对女朋友说了我要成为编剧,那可不能什么都不写就放弃了。
而且我也跟别人有一个想法——哪来的别人?——都已经付了学费了,至少得让人点评一下才能回本吧,明明我都没有交过钱的印象。
我对女朋友说了
“我要去写剧本,信件先暂停一下“
“行啊。反正我们三天左右就会碰一次面,收不到信件也没关系”,她点了点头轻声对我说。
我时隔好久再次拿起铅笔、橡皮和稿纸。
之前忘记说了,给她写信我用的是钢笔。就算是亲近的人也要讲礼貌…用铅笔来写信时很失礼的事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钢笔写的字是没法擦掉的…如果信件上还用到修正液一类的,那比用铅笔写还要失礼。至少在一封信件上不要出现错别字、漏字。一旦出错了,就只好扔掉重写一张。如果你习惯了写信,自然也就能不加涂改地写出文章。
这能让你在写作的时候更加慎重,同时也会对修改产生厌恶感。
人们都说剧本是改出来的。制作人、演出家还有其他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怎么做都是制作方来定,剧本只是一个草稿…这种想法竟然能被毫不介意地接受。还有很多编剧还毫不介意地听从了那帮人地意见,像是理所当然一样修改了自己原本写的剧本。似乎有些人认为编剧的工作就是去修改自己写的剧本。
我不想把这样的人叫做编剧或者作者。
这就只是打杂的,只能叫写手。
当然,有时候确实要修改。
那是因为自己写的剧本里边会有一些糟糕或者奇怪的部分。
但在这种时候,如果笑着接受了别人的意见,或者感谢他人给自己提了意见…我觉得这种性格的人从根本上就没法写出像样的剧本。
修改自己写的剧本的时候,首先会有一种厌恶感,但又不得不去修改。这种时候会对自己之前写下的剧本产生一种屈辱感,我觉得这样的性格是必须的。
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就算是自己写了剧本,之后的成品也会受到演出家、演员或者其他人的意见影响,这样真的能感受到自己写的东西吗?
这能叫做自己写的剧本吗…
最近,感觉有很多那种拿着听从别人的意见改出来的剧本,喊着“那是我写的剧本”的编剧,只有我这么觉得吗?
如果你觉得这没什么问题,那我也不说什么了。
但如果你想成为我理解中那种像样一点的编剧的话,信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就是那种一旦投入信箱就再也拿不回来的信件,换句话说就不会被一遍遍要求修改…尤其是写情书的话,如果被要求修改,那就代表着不会有答复,等于你的恋情已经结束了…总而言之写信比写几篇20张稿纸剧本要更有用。
像这样让人感觉自以为是的话,也只有到了现在才说得出口了。18岁时候的我还在写剧本,用钢笔写,说出这种强硬的话都是不可能的。首先60张稿纸的文字量是信件的几倍。
错别字、漏字或者语法错误,有一处就要把稿纸废弃,那房间里的纸屑估计都要堆成山了。这么一想还是铅笔和橡皮更好。
关于写了什么内容,女朋友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剧本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去问了问她的意见。
女朋友她读过我写的信件,但她并没有读过我写的20张稿纸剧本,我本身也没打算让她读。
“你准备写什么?是那个?”
“那个” 是指从梦之国菲娜丽纳沙来的男人的故事…也就是后来将主人公设计成女孩子,连载了一年以上的动画作品《眀琪桃子》的原型。
“30分钟的量,写不了那个”
如果是写其中某一个故事应该是够用的,但我并不打算写。
因为我觉得把梦之国来的男人里的一篇故事用在根本不可能影像化的剧本研究所作业上,实在是有点可惜。现在想想,我当时真是傲慢自大到了令人胆寒的地步。
那我应该写什么?…没什么可写的…但必须要写…于是无可奈何之下,我懒得去多想,想点子太麻烦了,于是我决定了。
“写你和我的故事”
那时我们正好是在新宿西口的中央公园。
我们总是在那边碰头。毕竟我们都住在小田急线沿线,也都没什么钱,要在外面见面也就这个地方了。
从新宿站西口到公园就一条直道。
现在这条路还在,从西口地下通路走出,再穿过一堆高楼大厦就能到达公园。
春天,一对18岁的男女在那条路上偶然相遇,没有去约会,也没有去散步。夏天、秋天,两个人聊着无关紧要的事情,走在那条新宿站到公园的路上。冬天,两个人突然分别了…春天,在偶然下又走到了一起。就在这一年内发生的故事。不过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上是故事,毕竟这段时间里也没发生什么事。写这种东西,好像有点太过了…
“姑且把你设定成不良少女吧”
“为什么我会是不良少女啊”女朋友理所当然地反驳了我
“虚构的啦,虚构”我开始打马虎眼
“那你就是个烦人又吊儿郎当的浪人”
“不良和吊儿郎当的组合太约定俗成了…我就是一个纯洁又老实的18岁青年,立志成为一个童话作家。”
纯洁又老实,想成为童话作家,这个形象是有原型的。
他叫山本浩,是我一个立志成为漫画家的同学,我和女朋友都认识他。
“首藤你和山本不是性格完全相反吗”女朋友她挺了很无奈。
“虚构的啦,虚构。而且我不准备写这两个人的过去和背景。只是借他的性格作为模型而已”
我最初就是那么打算的。其实两个人之间的台词基本就是直接照搬的现实里的对话。
舞台限定在新宿西口前的路和公园。
两个人总是在那里,所以不需要其他地方。
两个人之间不太可能有戏剧性的对话,所以想要成为童话作家的18岁青年会把新宿西口的路上随季节变化而感受到的童话般的想象告诉那位女性,而且是很唐突的。那位不良少女也会卷入到这个想象里,开始聊起她自己对新宿西口有怎么样的想象。而且两人聊的话题只是想象,并没有实际发生什么事情,只要看到想象的影像就可以了,所以两人之间的台词是不需要的。
这两个人是主人公,所以在想象场景之外的台词,也只有他们之间的对话。
路上行人的对话只是噪音或者杂音。
那天晚上,我和女朋友分开之后就在通宵写剧本。
登场人物是我和女朋友,舞台也是我熟悉的道路和公园。
我写完剧本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准备好的橡皮并没有用上,也没有废弃的原稿纸,一口气完成了剧本。
但是我写了接近100张稿纸,换算下来将近是50分钟的剧本。
虽然远超了规定的60张,但我并不像删减。反正这剧本又不会拍成影像作品,超过规定不代表不能读,我觉得保持原样挺好的,就原封不动交上去了。
话说我在这要提一句,也算是再提醒一下各位,现在很多地方都会办小说或者剧本大赛,最好别超过张数限制,评委不会去读你的作品,如果是我,我也应该不会去读。
我在接近完成那部100张稿纸的剧本前都没有给它起标题。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于是就取标题为《十八岁的童话》,一个没有花样的直白标题。
几周后原稿退回到了我的手里。上面有点评,给的评价并不算差。
不如说是得到了好评。没有提到任何负面评价,“台词写的很好”,“构成很好“,”人物活灵活现“,都是夸奖的评价。”うまい“这个词会写成” 上手い“,这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感觉有点丢人现眼了。
被人夸总是高兴的,但我也确实是摸不清头脑。
台词部分是从我跟女朋友聊天的对话中选取了那些印象深刻的,并用这些对话碎片拼凑出来的,构成并没有刻意去设计。一男一女相遇、交往、分手、再次相遇,就这么简单,新宿西口道路旁的风景,不过是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又回到春天,很自然地完成了起承转合。关于人物,毕竟是拿两个真人为模型写出来的,那当然会觉得活灵活现。
我想知道女朋友会怎么想,不过她说“我不想读自己变成不良少女的剧本,再说首先我一个外行,也读不懂剧本的好坏。“,于是她就没有读过。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剧本这个文体很特殊,就我自己来说,无论是那篇被称为名作的剧本,我读过之后都不觉得很有趣。这个想法迄今都没有变过。我现在已经是个职业编剧了,如果客观地去读剧本,多多少少会分个优劣,但作为读物来说,我会把剧本统统归入最差的一类。
现在《Scenario》和《Drama》这两本杂志上依旧会连载剧本,我很佩服那些剧本初学者能把那些剧本从头读到尾。
我这样的人写出来的剧本,竟然能得到至少一名专业人士的好评。
感觉赚了。那之后别人找我写剧本,我都给了那部《十八岁的童话》。我不想发生写了新剧本然后被人指摘的情况,反正看我剧本的读者都是不同的人。
而且我也很在意其他的职业写手对《十八岁的童话》有什么样的评价。应该有好几位职业人士读过,不可思议的是,从来没有谁提出过负面意见,也没被人指摘过。
只是,那个推荐所有人都去练习20张稿纸剧本的老师对我说过“这剧本在日本是不会去拍的“,这句话我还记得。也有人告诉我”这个剧本早出生了10年“。
身为作者本人的我,在创作的时候就没觉得会拍成影像作品,所以我也只能说“您说的对,感谢您的夸奖“,就算有个怪人说想要拍这个剧本,我估计都不太可能拍得出来,我认为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拍那个剧本。
现在的我去读一下《十八岁的童话》会有什么评价呢。多半是不会说它写得不好,但估计会摇摇头吧,是一个很难去评价得剧本。所以只能说“写得不差,但很难拍出来“
至于为什么拍起来很难,我会在下回里提到。总之剧本研究所时期,我就靠那一部剧本用到底。
在这期间我写的东西只有给女朋友的信件。
尽管如此,首藤这个名字好像是在一部分职业写手之间传开了。编剧里很多人都喜欢喝酒,一边喝着廉价的酒一边聊天,话题无非是抱怨近期的电视节目或者电影的制作体制,或者指摘彼此的作品,还有对导演的坏话和下流的八卦…虽然酒不是什么好酒,偶尔会提到近期有没有比较优秀的培训生。明明很多人并没有读过我的作品,但却冒出了一个传言,“有一个姓名很稀奇,叫首藤的,他好像写了很特别的剧本“。
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传言的源头是《十八岁的童话》那仅有的一部剧本。那些读过我剧本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其实读的是同一部剧本。如果暴露了那可不得了。
当时剧本研究所里还有一个更深入的“研修科“,要去参加得通过剧本考试。
这个考试我也是厚颜无耻地把《十八岁的童话》交了上去,结果成功混进去了。我这个不认为20张稿纸剧本算剧本的人,第一次写出来的剧本,在完成后派上了很多用场。结果最后还有附赠。
在上一回最后我也提到了,在问世16年之后,这部我认为谁都没法拍的剧本以《街角的童话》为题,制作成了动画。关于这件事我准备统一在下一回里讲给大家听。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