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3》简评:
今天终于一口气看完了第三季,前些时候就看到有些不好的评价,尽量避免去关注,看完后也没有去关注,避免自己的感受受到干扰。首先我没看过原著,也不会去看原著,原著怎么样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对整个系列的作品(这应该就是最后一部了,不会再有新作品了)的评价就是前后一致,主题贯彻始终。
核心矛盾
整部作品的核心矛盾就是开篇的对话“虽然是废金,但毕竟是金奖,也很开心了”,“不甘心,为什么拿了个废金大家还这么开心,想拿全国赛金奖”。这其实直接反映了两类人,两种价值观。第一类人是把吹奏乐作为初高中生活的“社团爱好”,用于陶冶情操,文艺修养和同学间社交;第二类人是从小就确立了把音乐作为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所以要去卷、去争夺荣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以后的职业发展铺路。高坂丽奈就是后者典型的代表,出身音乐世家,从小就被安排好了人生发展的方向,自己也以家族传承为己任;而黄前久美子在开篇和初始的几集中则是前者的代表,出身小市民家庭,又是典型的城市原子化的父权家长制家庭,于是自己就形成了随大流的性格。这时候的久美子虽然懒散,但至少还是对这个等级制的评价体系有一定程度的反思的,金奖重不重要?金奖对吹奏乐重不重要?吹奏乐社团重不重要?吹奏乐本身重不重要?这些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冰冷的、固定的、不容置疑的背景性预设,这些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为什么我们在看《爆裂鼓手》时会感到压抑,会说出“爵士乐就是被你们这种人搞废的”,而在这里就把它当作理所当然呢?把音乐竞技化本身合理吗?而久美子的这种反思能力,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黄前久美子和高坂丽奈二人关系的融洽,随着一句句“我想吹得更好”,几乎全部消失了。特别是在泷昇执教后,高坂丽奈就把职业规划和私人生活的规划统一了起来,成为了最死硬的第二类人。另外,真的会有高中女生死心塌地狂热地爱上自己的鳏夫老师,又把爱意埋在心里数年而不表露的吗?我看这只是可笑的、令人尴尬的幻想吧。
分析
上述的这两类人,两种价值观,也集中反映在久美子入学前的退社事件中,高三的学生不重视吹奏乐的练习就错吗?就是不求上进吗?为什么一定要把社团活动当作自己高中生活的重点呢?高三面对着职业发展和升学的压力,又有几个人能像田中明日香那样能做好学业和社团活动的平衡,况且明日香自己也没能完全做好平衡,以至于被家长找到学校发飙,而且明日香也是音乐世家,虽然她父母离婚了,虽然她没有把音乐作为职业,但她如果想的话,她的父亲依然可以为她提供很多资源。而更奇怪的地方在于,如果高一的学生是因为想努力练习,参赛拿奖而退部的话,那退部之后他们更是完全远离了吹奏乐,更没有机会参赛了呀。他们要做的难道不是另起炉灶,把社团一分为二,想要参赛竞技的学生成立一个社团,只是把音乐作为业余爱好的成立另一个社团,二者的人事安排可以互通,但组织上互相独立。只是集体退部,发泄一时的怨气,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过了一年,只要高三的学生一走,那形势部就直接扭转了吗?
而整部系列中最能体现反思的退化,体制的僵化,师生之间、高低年级之间的等级制的一点就在久美子入学、泷昇执教之后发起的举手投票。和这里第三季的第12集对比之下更显得离奇。在决定社团的目标这一核心事务时,居然采用实名举手表决,而对决定谁负责独奏这一实际上无关紧要,完全可以由指导老师独断的事务时,却采用匿名测试,虽然只是形式上匿名,因为实际上大家都能听出来是谁吹的,给久美子举手的也都是她的小团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学校的那个分管社团的副校长、指导老师泷昇和那个班主任,到社团干部,都是第二类人。久美子则长期挣扎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人之间,而就在她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加入第二类人的时候,高坂丽奈和泷昇用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醒了她,告诉她只要做好这个傀儡部长就好,“一切为了金奖”,在部长的个人利益和金奖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部长也必然会被抛弃。当然,傀儡部长也是部长,虽然进不了音乐界,但还是可以借一些东风,做个音乐老师的。而这个金奖对那些上专科做育儿等其他职业的同学有什么意义,恐怕最大的意义是在练习过程中规训自己的身体,提前社会化。
在已经全票通过“目标是拿到全国赛金奖”之后,再去谈那些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即能力强和会来事、会处关系之间的矛盾,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矛盾、本校生和转校生之间的矛盾等等,都已经是外围了。虽然我自己曾在初三转校,非常能理解转校生面对着已经相处了两年的同学的孤独和小心翼翼。
结论
基于以上讨论,这个第三季只有两种结局我会给满分。
第一种是高坂丽奈做出重大转变,认为拿不拿金奖并不重要,只要能和久美子一起演奏就很开心;久美子上不上音乐大学也不重要,无论她上什么大学,两人都依然是好朋友,就像中川夏纪和吉川优子在大学一样可以一起组乐队。即使丽奈个人伦理立场的转变无法击穿整个秩序网络,但至少把“实力至上主义”从音乐中暂时驱逐了出去。所谓的“实力至上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化身,前现代社会中不会有这种伦理立场,当然我批判它也不是为了返祖。不论任何竞技项目,只要遗忘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帮凶,更何况这还是在音乐中。不是说不能有竞技性,而是竞技是工具、是手段、是调剂,不是目的,而不是为了竞技而竞技,甚至把音乐当作竞技的工具。
第二种就是现在的结局,矛盾贯彻始终,直到最后都没有任何缓和,高坂丽奈直到完结都是死硬派,程度甚至是逐渐加深的。而久美子则成为这个体系的牺牲品,只能强颜欢笑,包括很有心机、实力也很强劲的久石奏,则连参赛的资格都被轻易剥夺。这一过程中的精华就是泷昇本来有绝对的权力去决定谁独奏,却依然安排了一场戏来安抚众人,使自己超然事外。既然当初举手表决时全票通过了,那就是一切为了金奖,把这一原则坚持到底,不向任何私情退让,使自己成为它的人格化身,这也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
编导等制作人员的本意怎么样我不得而知,也并不重要。当然你也可以说“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一个小小的高中社团就开始玩手段、耍心机,搞办公室政治。但是这些东西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后记
我在这里也大言不惭地奉劝各位还在上学的学弟学妹们,无论是参加什么团体什么活动,都要做好自己的规划,不要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的同时又荒芜了自己的人生。我上学时身边就有这种同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结果考研也没考上,工作也找不到,而跟他一起的家里早安排好了出路。我写这么一大段,也算是对这部追了很多年的作品的一个总结,看第一季的时候都好多年前了,那时候还是个学生,现在都工作好几年了,对这些作品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了。这么一大段,用大白话说就是,人家那么努力地搞社团、搞竞赛,是因为人家就是要干这个专业的,而且人家之前是领导的嫡系,现在是领导,人家为了拿成绩不仅自己努力,还要逼着你努力呢,你是干嘛的?也跟着努力?最后人家读音乐大学去了,靠自己家族的关系顺风顺水,再不济读个师范,回来还能继续当音乐老师,你呢?拿了金奖又怎么样?部还是去读个专科,做保育去了?不是说读专科做保育就低人一等,那你把劲头转到自己的学业上,去考个本科不是更好吗?你要是有田中明日香的能力,一边做副社长一边还能考京大法学院,那也成。否则还是学学斋藤葵吧,在投票社团目标时举手投了唯一的反对票,发现自己无法兼顾学业和社团时果断退出。
内容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