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院线看了一遍,还是那个观点,挺好的。虽然依旧是意识流,依旧是精神分析,而且莫名其妙变克了些,但总归是谜语少了,阳光多了。
有人看过后觉得这电影不好、毁了童年,这是主观感受,没什么可争辩的,但就我个人观感而言,倒大可不必。
许是EVA在神坛上呆得太久了,以至于大家似乎都忘了它当年的种种问题,忘了它从来就不是什么神作。关于EVA的很多事,创作者自己心里有个谱么?我十分怀疑。
文艺作品的确能表达创作者的情绪,但创作者在理性上并不一定十分清楚他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的作品能表达出他的情绪。EVA尤其如此。
作者都不懂的东西,居然有许多观众宣称自己看懂了。这也是动漫史上的奇迹了。然而,当时有多少是真的共鸣,又有多少是真的共鸣到了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讯息呢?鬼知道。
在我看来,在一部文艺作品上过度投射自我内心实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创作者还活着且随时可能修改的作品),毕竟是外物。庵野可以在EVA中投射自己的内心,那是因为EVA是他的作品。
当然,必须得承认,EVA一贯的那个玄之又玄的调性,曾经能让一群拧巴的人共鸣起来,这是很见功力的。但我们毕竟不是创作者本人,那份曾经的共鸣,有多少是真实,又有多少水分?20多年的时光已经模糊了记忆。
人到中年,看过EVA的人生长度已经超过了没看过EVA的人生长度,现在也该承认了,当年多少是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找一个大伙都说看不懂的东西,自我暗示理解了其中传递的某种情绪,然后大加赞扬,宣称自己体会到了它多么多么好。表面上是在说“作品牛B”,实则不过是在说“(能看懂牛B作品的)我牛B”而已。
抛却这份刻奇,就能发现,这东西变得更容易理解了、更多人说好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讲人话、搞和解、说再见不好吗?非得谜语人、倾倒负能量、挖大坑格调才高?无非是赖以装B的潮水退了,当年炫泳技秀身姿的自己不小心露出了没穿泳裤的下半身而已。
潮起潮落,都是这片海。好好欣赏才是正理,就当回忆青春了。
而庵野愿意做一个EVA终、和EVA说再见,是又高一层的境界。所谓“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新剧场版或许就是“天凉好个秋”,还在拧巴的人是不如他的。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