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日志为Z.A.T.O.世界观真相的解析,是我和朋友一起研究考察出来的,希望能给想要了解这个故事的朋友们提供一个方向。
注意:本日志涉及到些许关于Z.A.T.O.本篇故事和海猫鸣泣之时角色和小部分故事的剧透!
可以的话请至少通关Z.A.T.O.再来阅览。
保密行政区
保密行政区(Закрытое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简称ЗАТО,这就是本作标题的由来。
顾名思义,所谓的保密行政区就是对其地理位置、产业、人口等资料完全保密。以地理位置为例,这些城市都是没有自己名字的(也因此在普通行政区地图上找不到),称呼时用周边大城市+ 邮编号代指的,一般这些保密行政区都设置在很偏僻的地方,普通民众基本上都不会靠近这里。而想要进来保密行政区,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和签署保密协议。
那么沃尔库塔-5其实就是沃尔库塔境内的一处保密行政区。
女主也曾说过,离开了沃尔库塔-5,就不能告诉别人我来自这里,只能告诉别人我来自沃尔库塔。
行政区里的人们享受着全国最好的社会福利以及娱乐设施,苏联政府为保密行政区里的居民提供了高于平均工资20%的超额奖金。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小卖部的店员,人人有份。即使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候,保密行政区里的物资保障仍然是优先级的。(这里也被称为封闭的天堂)
游戏的背景设置在美苏冷战时期,那时苏联的保密行政区,主要研究的也是军工方面关于核武器的研究与制造。(主要原因是美国1945年在广岛长崎发射的两枚原子弹超出了斯大林的预期,所以在1947年后冷战开始,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大国,开始和代表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进行比试)
游戏结局(表)
关于ZATO游戏表面的剧情,我认为就是实验室出事故,导致人们被“代码”污染 被污染的人们会觉得一切都是虚无的,会看啥都是数学符号,失去了对生的渴望,然后世界有一个最终意志会修正这个错误,于是沃尔库塔-5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消失了。
我知道很多人应该都只是把整款游戏当成一个氛围和电波游戏来玩,不过我查看了作者的推特后,作者是将这部作品定义为悬疑视觉小说的,那既然是悬疑作品,为什么整款游戏都没有给人答案呢?很显然,作者Z.A.T.O.里藏了需要挖掘才能发现的东西。
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事故,能导致整个沃尔库塔-5的人类和动物全部蒸发了呢??”

为什么小镇燃烧了起来呢?(这里是游戏描述截图)


让我们把矛头指向核泄露。
克什特姆核事故
苏联史上最大的核事故是什么呢?大家可能会想到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7级核事故),比较有趣的是,Z.A.T.O.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点也正好是1986年。
当然,年份这点可能仅仅是一个巧合,但是接下来的极光事件,就很让人耐人寻味了。
苏联第一核灾难大家都知道了,那么第二呢?那就是1957年发生在克什特姆的核事故(6级核事故)。这个事故一直被苏联方掩盖了数十年。
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一个装满放射性硝酸盐的储罐冷却系统的失效,里面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引发了大爆炸。相当于70到100吨TNT,把储罐上160吨重的混凝土盖子直接掀飞了。一大团放射性尘埃和废料冲上天,污染立马扩散开。
这场事故总污染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27万人暴露于核尘埃中,直接导致东乌拉尔区域生态系统崩溃,植被死亡、野生动物消失,土地和水源长期不可用 。
事故发生后,苏联官方未发布任何声明,而是通过媒体将当地出现的异常辐射现象解释为“极光”等自然现象,试图淡化公众疑虑
同时,事故涉及的区域属于保密行政区,实际爆发地点在地图上被刻意隐藏,进一步阻断了信息传播。不过在之后许多知情的工人和科学家抖露出了此事件,在数十年后,事件也公之于众。(克利特姆地区其实也压根不会出现极光,极光事件概率非常小,媒体说这是极光只是烟雾弹。)
这就很有意思了!
因为在游戏的最后提到了沃尔库塔境内的极夜现象。

而极光恰好就是极夜才会出现的现象,(但是沃尔库塔确实处于北极圈内,也确实会出现极光现象)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现实里的克什特姆核事故,因为当地根本不会发生极光,所以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公之于众;而像沃尔库塔-5这样的偏僻小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发生的极夜现象,核事故因此被军方完美的掩盖了?
附:克利特姆事故中媒体用的是黄橙色的极光来掩盖核事故,核事故产生的核爆炸首先会是白色,最后才会逐渐变成黄色橙色与红色。
这里是游戏里结局女主眺望地平线时对光有趣的描述:

“光芒。刺眼的白光自绵延不绝的山脊线喷薄而出。”

“地平线的锯齿状边缘开始燃烧。火焰在高处与远方蔓延,燃烧出红、橙、粉交织的瑰丽色彩。”
这也正好对上了核爆炸后产生火球的颜色变化。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现场奥本海默也曾这样描述过“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火焰之中”

被指派测量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的化学家,这样描述:“突然之间,夜晚变成了白天,天气变得异常明亮,寒冷变成了温暖;火球随着体积的增长,逐渐从白色变成黄色变成红色,并爬上天空;大约五秒钟后,黑暗又回来了,但天空和空气中充满了紫色的光芒,就好像我们被北极光包围了一样……”
而这也恰好对上了结局的描述

好了,研究到这里,我和朋友已经百分之八十确信这是核泄漏事故了。(还有百分之20我后面说)
虽然有这些证据,我和朋友还不能敲定“这就是一个核事故。”于是我们还在不断挖掘这款游戏的秘密。
例如:游戏结局中tosya其实是女主脑内幻想的朋友,他或她其实是女主以前看的一本叫做《百年之后》中的一个角色。


所以在结尾处很多描述都指证tosya是女主创造出来的角色,例如tosya说女主其实有“心想事成”的能力,还有结尾处视角转换,明明是女主asya要往宇宙发送信号但玩家却在tosya视角中想到了一件被遗忘的,重要的事情:发送信息到宇宙。

《海猫鸣泣之时》与《Z.A.T.O.》
其实到了这里,我就已经联想到了《海猫鸣泣之时》这部作品。
什么幻想的朋友?樱太郎吗?tosya难不成是“没有爱就看不到”的角色吗?
在游戏中还有一些关于三年前修车厂的故事没法解析,因为作者给的信息实在太少。
目前我们只能猜测是女主曾经被人锁在修车厂过,加上没有朋友,常常被双亲忽视,于是通过妄想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伙伴,就是tosya,但是因为那场事故,tosya彻底的消失了。
《海猫鸣泣之时》中有一位角色非常符合asya的这段故事!
没错!就是右代宫真理亚啊啊啊啊!!!!!

女主asya有自己的一套无敌理论,那就是无论何时都能把好的偏向自己,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被80也能给自己找到借口去接受。(可能是三年前事故导致的)
而右代宫真理亚,我向各位没有玩过海猫鸣泣之时的朋友们解释一下!
她是一个因为缺乏母爱(单亲家庭),一直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的小女孩。她能把许多事物,给想象成美好的事物,比如兔子玩具和狮子玩偶。这个狮子玩偶,真理亚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樱太郎,并且确信它是活着的。因为个性怪异,成绩不好没有朋友,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和狮子玩偶对话,认为樱太郎就是她最好的朋友。
但在一次“冲突”中,送给真理亚玩偶的母亲,把玩偶当着真理亚的面给撕碎了,在真理亚的认知中,樱太郎就等同于死了。

在《海猫鸣泣之时》中樱太郎在后面还会复活,就跟在结尾处莫名其妙出现的tosya一样。
很巧的是,跟asya一样,真理亚这个小孩也有一套自己的无敌理论,一旦自己处于弱势,就会以自己的那套理论理解世界,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吃亏,永远不会失败。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一点点相似啊,怎么就扯到海猫了呢?
诶,别急!我来带部分没玩过海猫的人来了解一下海猫的表面故事。
海猫鸣泣之时的故事发生在一座来自日本名叫“六轩岛”的的岛屿上,这是一座右代宫家族的私人岛屿,每年十月四号家族的子嗣们就会来到这座岛屿并开展一次“家族会议”,但是在1986年的家族会议上,(哎呦我草居然跟Z.A.T.O.年份又对上了)岛上发生了大爆炸事故,右代宫家的所有人基本上无人生还,唯一活下来的右代宫绘羽,也对岛上发生的一切闭口不谈。
没到几个月,很多漂流瓶被许多渔民从六轩岛的周围捡到,里面描写了岛上发生的残忍的魔女杀人事件,详细的写了每一个右代宫家族成员是如何被魔女用魔法在密室中杀死的。
这一点让许多媒体和人们开始好奇,1986年10月4号那天,六轩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阿加莎的无人生还,没错海猫其实就是借鉴的阿加莎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写的作品。岛上的一切无人知晓,是真的如同漂流瓶中写的那样?是魔女密室杀人事件?
而海猫的整体框架其实就是在展示漂流瓶中的内容,玩家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一堆幻想密室杀人案中,察觉到六轩岛上真实的真相。

那么我要剧透了!
六轩岛上确实是有炸弹的,并且游戏中会用大量魔法描写来告诉你一切都结束了!
这种手法跟Z.A.T.O.的最后一幕非常相似,一切全是幻想,是一个梦。
但这样还不能完全证明,Z.A.T.O.模仿了海猫的框架。
Z.A.T.O.也是一个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剧本,这里是保密行政区,没有人进来,没有人出来。
人类会因为得代码病毒消失?那动物呢?人类动物根本不可能随便蒸发,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后来搜查的军方,这就是一场被用极光掩盖的核事故。
之后我去推特扒了作者的账号,并从她的另一个账号中发现,她也确实读过《海猫鸣泣之时》,这一点印证了我的想法,Z.A.T.O.跟海猫一样,结局都是一场爆炸事故。

关于Z.A.T.O.这个作品的创作,我想就是ferry为那些被苏联军方以各种缘由掩盖的保密行政区,因核事故而受灾的人们写的一个幻想推理剧。
这些人与外界完全没有联系,即使天灾降临也不会被报道出去,死了连名字也不会留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归于虚无...
至少作为和平年代的生者,我们还可以想象。那么就幻想,在世界一切终结之前,在保密行政区里生活着人们,他们会是幸福的。
个人解析,感谢阅读,希望能为各位提供一种思考方向。


来自:Bangu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