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还是更适合孩子去看,我尤爱这部片子里对水动画性的探索,但在故事层面上我实在很难喜欢起来。若是在后311时期让宫崎骏以金鱼少女在暴雨海啸中乘着巨浪邂逅少年为灵感,那么创作出来的故事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在这部片子里,孩童视角的切入也许是宫崎骏做的最正确但也是最错误的选择。因为是孩子,所以所有不安可以为了梦幻的冒险而延宕,所以所有爱可以成为一句谢谢,一段承诺,一个无足轻重的亲吻。波妞来之不易的“弑父”实则是进入了新一轮“海的女儿”传统王子公主的童话悲剧。其实我更好奇宗介父母的爱情,好奇互称姓名的微妙疏离感,好奇理莎在暴风雨的那天究竟有多绝望,观看的过程中,收束心脏的我是多么害怕她在下一秒崩溃,所以无比羡慕孩童们能遮住眼睛只是等待泡面的佐料完备...好奇理莎和人鱼女王到底谈论了什么,她们最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抱歉啦,成为肮脏的大人说这些煞风景的话真是令人厌恶呢hhh
       说起来最近因为在补或重看吉卜力的片,以及其它一些电影,我从未像现在这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儿时完整看过的东西,成年后再看、十年后再看,也许可以跟第一次观看的感受相当,甚至更甚。
       这部电影是小学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放的,那时候班上有一对男生女生,被大家开玩笑地叫成了宗介与波妞,男生被叫成宗介是因为长得矮和锅盖头,女生被叫成波妞是因为和男生是同桌,而且两人似乎都挺好欺负的。现在那名男生脑子笨(不是骂,确实有些问题)没继续上学,但继承了家里客车公司的产业,那名女生因为心理原因现在依然在读高三,除此以外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是他们的朋友,从未了解过他们的内心,只知道他们呈现给外人的现状。和宗介波妞完全不像呢。而这件事情,也是在看完这部片子后想起来了,我当时是嘲讽者的一员吗,也许是吧......虽然是没有营养的过往,但值得记录。
       这种感觉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延宕”。在暴风雨中,我面对画师们画出的惊涛骇浪感到一种天生的对自然的畏惧,这种恐惧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使我无法好好享受创作者们想表达给观众的东西。而到后期,宗介看到妈妈的车上空无一人,他哭了,我松了一口气,那种恐惧的情绪终于通过角色晕染开来了。情感的表达对于作为观众的我来说是迟到的,但幸好依然接收到了。我突然发觉这也许是宫崎骏在这部片里捕捉到的最真实的一点——人们在成长中,不知不觉,从前经历过但未看到的东西突然像透明的泡泡一般围绕着他们,然后把他们的面孔照得畸形失态。
      长大后的二刷,大概是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那似是而非的模糊与逐渐明朗的画面,告诉着你“忘记”的残酷事实。
     可也给你带来重新寻找和再次感受的希望,不是吗?
  (似乎很久没写长评了,之前看完很好的作品,也都非常精准地将字数克制在了短评字数限制上,不多不少。本以为自己已习得了这个短评写作模式,结果还是被不断膨胀的感受打败了......哈哈哈哈)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