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文献地址
院线改革发展史
1993年之前,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垄断发行,借助行政力量,由省级到市级再到县以下,层层下发,效率缓慢,收益。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开始市场化探索,95年北京、上海等地开始探索分账片模式。2001年印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2002年6月,首批30条院线成立,院线制正式开始实施。进口影片方面保留中影集团原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再组建一个进口影片股份制发行公司。新组建的进口影片股份制发行公司(后华夏电影),实行双寡头竞争,近年推行由民营企业代理进口片版权,负责发行协助、宣传等工作参与到进口影片的引进工作中。
中日院线差异(部分)
1、内容审核机制不同,国内由行政部门统一审核。日本依靠民间组织(映伦)与行业自律为主。
2、排片方式不同,日本电影上映初期多是在部分地区与院线上映,待口碑发酵后视情况逐步下放至各个小剧场。
3、日方存在制片方直接与个别影院签约进行小规模放映的机制,此机制极大拓展了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国内虽然也有类似定向放映机制,只是中国以院线为核心,日本更灵活”。
4、日本分账方式更加市场化、多元化。中方分账比例相对固定,影院方更加强势,分得比例更高。
现状
总结来说,国内院线比较大开大和,标准性更强,可以让影片在第一时间在全国各地各个层级的影院上映,而日本则更加多元化,可以为小成本电影取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有更多差异化的赛道,但是依托于其国土面积小,人口集中度高,国内是否适用这种模式仍待探索。
国内近两年来看,重映的比例明显增多,大规模点映增多,ODS(Override Demand Screening,按需点映,上映非电影内容)增多,类似过去漫威那样的超级头部影片变少,影片类型则相比过去更加多元化,艺联这样的特化赛道存在感增强。电影行业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精细化耕作时代。
个人观点
我个人作为观众来说其实不太喜欢日本这种部分地区先行放映的机制。尤其是国内超大城市-普通城市-县域-乡镇发展差异巨大,很容易导致大城市影片丰富,偏远地区则片源稀少的情况。如何兼顾商业大片与小成本电影,如何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我认为是接下来院线改革应当关注的问题。个人来看,或许应该加快分账比例、排片方式等环节的市场化探索,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电影专项资金效能等手段对偏远欠发达地区影院进行运营补助。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