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系列,或许是迄今为止将中国元素运用得最成功、传播最广的好莱坞动画。然而,如果我们拨开熊猫、包子、气功这些鲜明的东方符号,去审视其叙事内核,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错位:它借鉴了古中国文化,却并非一部我们熟悉的“武侠”作品。此处所言的“武侠”,特指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黄金年代所构建的那个恩怨情仇、门派林立的“江湖”。《功夫熊猫》在本质上,是一个披着东方外衣的好莱坞神话。当然,这并不是对于它的贬低,而是分析,作为一次成果的文化交流成果,其中有哪些东西是 Hollywood 式的。
传统武侠颇讲勤于练习对于武功增长——虽然在相当多场景勤于练习的并非武功(比如对于其它技艺的练习可以迁移到武术上面),而得到机缘从而实现武功的突飞猛进并非没有,但是基本都是因缘际会,不在传统的武学体系之内,比如令狐冲、虚竹。极少出现本片中这种显宗和密宗混为一谈的场景。第一部试图呈现的 “武功秘籍” 更多是因材施教(由 Po 对于包子的执着训练武学)和相信的力量(传说中专供神龙使者修炼的秘籍是空的)。到了第三部的结尾,主角训练熊猫村居民的方式彻底倒向了兴趣使然。这个叙事显然更加偏 Hollywood 式的叙事。
另外一个问题是文中没有结构化地描述天下武学的体系。剧情的主要发生地,Peace Valley 在设定上有点像少林(天下武功出少林,而电影中也点出了,Peace Valley 因为乌龟大师的存在,是武功的起源),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其它门派有着,哪怕浮光掠影的介绍。要知道,传统武侠的一大看点就是门派内武功的传承、门派间掌门子弟的恩恨情仇——倘若没有这一点,很多名著中刻画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不能成立,对招式的刻画也会因为背景故事的缺失少一大截,比较难让读者上瘾。
本篇对于侠义世界的诠释更加偏向于佛学。全片的点睛之笔在开头时就已借乌龟大师之口说出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命中注定,怎么避都避不开。而且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正是为了逃避预言才导致了预言发生,人的命运在此完成了一个诡异的回环。比如,在第一部中真是 Shifu 派 Crane 前往监狱检查监狱防备,防止 Oogway 关于越狱的预言实现,才导致 Crane 在参观的时候掉下羽毛,被 Tai Lung 找到机会完成越狱。在第二部中这一过程表现地更加直接 —— Soothsayer 关于 Kong 注定被黑白相间的人打败的语言直接导致了 Kong 对熊猫一族的屠杀,进而导致了 Po 的故事线,在这条故事线的末尾出现了 Po 对 Kong 的复仇。预言通过其自身达成了对于自身的实现,如同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神话中屡屡出现的衔尾蛇。传统武侠中这种因果关系的论述对于佛学的阐述较少(要么彻底滑向了虚无主义,比如白玉老虎),笔者能够想到的只有天龙八部。
大体来讲,第一部、第二部和第四部都服从了传统武侠的范式。第二部由甚,基本上是标准的 “复仇 + 找寻自我” 的主线。饱受争议的第四部笔者认为也是相当传统的,把重心落在了武侠世界中人物的关系。对第四部的一个解释就是,Po 在一开始就发现了小狐狸的潜力并且决定了她就是日后的神龙大侠,而后面剧情(包括战斗)都是对她的磨炼。相对来说,笔者对于第三部不是特别满意。第三部在开篇就引入了超自然力量以及被(Hollywood 式)扭曲后的 Chi ,导致了战力系统的崩坏;最后的结局,解决危机的方法,发动熊猫村居民也不能令人满意——向来武侠世界出现 “群众路线” 的剧情一般意味着整个世界观的崩坏,因为这让武功失去了意义,正如火绳枪将受过训练的骑士拉到了和市民一样的战斗力,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崩塌一样。当然一个显然的解决方案是血统论,熊猫非常特别,有着大量与生俱来的 Chi 。但是这种 workaround 的优劣我们就留待读者去判断吧。
说了这么多,笔者还是强烈推荐众多和笔者一样的(童心未泯的)武侠迷看看的(尤其是第一步)。原因很简单,动画作为一种虚拟的载体,天生擅长对现实中难以发生的事情做想象并把想象描绘出来。动画对于打斗场面的动作刻画是顶级的,比如第一部盖世五侠在孤桥上对战 Tai Lung 的画面,五种动物用自身的特点打出组合技;Shifu 和 Po 用包子作训练。都属于传统武侠难得一见的场景。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