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概所行展成文、技藝處善文、義理處尽文。
世中熟成、可有三式階梯、作方便法門:不視・不耳・不語。是作人物踏襲其一。實其不語、非語非不語、惟是默語。何其示:入得此地、得無所還。モ氏所駐、既作守門、亦作擺渡。謂人無想復至出神、時其流露、是者性也。立指以抵唇、所示不語 ーー 作默語、亦尽述其性:寧静。其為則悲 ーー 空無攥守、与捨 ーー 足於不足。モ氏所住、当如迷者、亦如渡者。如是。モ氏本性、緣是覺者。覚於本性所逐:自足、他足。
人之所識世間、有其廣大、有其更迭、有其灌頂、有其孤独。識於世間實際、始是識於幻化 ーー 如長途中、惟是失去時、方自領悟己所擁有;惟辨他者時、得始自明而有觀己身。他他復我、輾轉交錯。再是識於合一 ーー 如闇道中、時其失而復得、便漸憶世之渺漫無常;時自評断成就、是終解逐求畢竟而道途具足。我及廣闊、往來一如。得言:世間非一非異、似是而如。
夫此現世、確有彼者實能窺世間靈之縺絡、復言他人所不言。犹窺第二月、又終解其之不得。則言:世人之實、尽歎而歎不尽。「LA LUNA CHE NON C'E」
此作實生無数主題、藝法与象喩、恕不能尽叙。動畫釋譯的主力 ーー 亦復窺二月者金﨑氏所着手、音響・腳本・形而上演出、均現絶筆是所過人、個中以前序八話最甚。謂此人大器。
本作的書写,便是写 ーー 故事性,写好 ーー 文藝性,写透 ーー 道理性。
人在世上習得成熟,有三路捷徑:不看・不聽・不言。作中莫妮卡便步於其中一者 ーー 不言。所謂 “不言”,便不是去説什麽,亦不是不説什麽。只是以沉默道出本應言説的事物。莫妮卡所道出的,她欲所達示的事象又是什麽:由此若將復行,便当入無所還的境地。(無所還:又作無属、無去、無來、無歸、無所退轉,亦作奧義、勝義諦等。或即本性。莫氏所念入彼境地,是指世間縺絡將復接駁,事象生,且生而無返的徵兆,即 “真實生”。俗言:踏出一步,不復反顧。即 “真實地” 踏出一步。)
莫氏生於此作塑造的奇幻世界,她的位子既是守門人,亦是擺渡人 ーー 予人以鉗制,亦予以引導。一個人無意識間表現的行為,正是他的基底,他的性。莫氏自以手指軽覆口唇,便是教自以不言 ーー 沉默,沉默,以沉默言説。此也正完整呈述她的性:寧靜。(寧靜,即 “寧靜致遠” 之寧靜。) 而她所做,源於悲与捨 ーー 何所謂悲:無其自所守護、自所攥固,若有是者意欲作取,去取便是。何所謂捨:足於已有,不鋳他望,是而常精進。所以,莫氏行於此世,既可謂迷者,亦可謂渡者。
如此,言於莫氏本性,或当謂之 “覺者”。她所覺悟,且將覺悟的,是人己本性,無有間断、不得止息的二種追逐:我的圓滿,他人的圓滿。(消歧。亦作:己身的幸福,眷属的幸福)
人去認識世間,時有看到其廣大,時有見到其更迭,時有愕異若醍醐灌頂,時有落寞似一世孤独。然後,有的人便試圖觸及世間實際。去認識,便是首先去察覺物物所不同,去 “分別” (分別:分則以身施,別則從意作。也作分類、別業、取捨、選辨。亦有譬喩文言,作 “幻化”、“影” 等。)。例如,行走於人生長途,人便経歴失去。恰是由此落差,使人有所明瞭 “何謂擁有”、“何所擁有”。同樣,若是活着,人便評断他者。亦是源此 “識於彼”,助人觀察、感悟 “何所謂己”、“何己位處”。從世間物与物所異,了見事物本體;從 “這不是什麽”,認識 “這是什麽”。
随之,世間更迭,本所相異的事物竟復交錯,而自相轉換、坏変、新生。人便由此認識 “統合”,追求 “圓滿”。例如,摸索於塵世闇道,偶有際遇,人失而復得。失去時愈是痛惜,重逢時愈是無以思喩。正是由此惑怪,人始見識、容受事之 “不可推量”,復而覺察、憶念世之無常。又有時歲,人自評判己所成就。就是從不断的、対好壞、得失、成敗的評判,教人深切地追問 “何所是求”、“何所謂得”。復於此自行體悟,(無論求於何處) 己所逐求当是一種究竟。而實現這種 “究竟”、“純粹”,便是去尋找它們、得到它們,謂 “得”。將得到視為究竟,或是將尋找視為究竟,惟則找不見,亦得不到。所謂 “緣指求月” ーー 以指指月,叙者誦月,聞者誦指。此中,指非是月,若其惟見指,則難見月。復,若惟尋逐於究竟,則難見世間實際 ーー 亦:已有的、已便有,会有的、会將有,無有的、無所有。
如此,復念己身所尋覓、執求的各式究竟:“超脱一切的智慧”、“感化世間的尊嚴”、“屹立宙宇的成就”、“解釋萬物的真理”,等等。世中会否固有此盈餘?若是有,亦能得,人應得則得。若是無有,或不得,則何其有得。如此,不求道,亦是道。(另有文言:無得,以無所得故。即:因為沒有,所以得不到。)
一物之所以為一物,非是因其異於他物,緣是人所想象一物是為一物。而対幻化之物 (所謂 “物影”),自然不説物与物処処不同而独立,亦可謂物無其本而無有分別説。無論自我,亦或世間,實則不若那般隔閡,身心靈活自如,於是自在。故説世間萬物不尽是等同,亦不全是不同,興許能被確切思考、認識,或亦難被定限、捕捉。
在這個世界上,我確實看到有的人,能感受到物物之性,俗稱 “靈与靈” 之間的奇妙的縺絡。也就是 “第二月” (第二月,月指代 “實象”。附言 “第二”,即人所能實見的其他事象,而非思辨或其衍生。另有言 “月影”。實象之 “影”,意指人於世間所識,即思辨或思辨的衍生。) ーー 感知事物的接駁、交錯、幻化、回歸,人的因緣与業。現代式地,与其説此些人極度 “敏感”,用一種特殊的 “通感” 形容或許更加貼切。
然後,這樣的人不断地講述他人沒有見、也不曾説的事物,有時,便更加深刻地體会世間所常謂 “何者有” 与 “何者無” ーー 緣是世間實無所謂有・無、同・異、常・断、是・非。復則覺悟:不論識於彼月、二月,均其本相空中花而無度、無得。(空中花,亦作 “空華”。即事象紛繁華麗,令人着迷。使其有見,亦無有得。無度,此處為 “無度彼岸” 之略。即事物不有其之上,本相亦無此岸彼岸,何況度彼岸。) 故説:我自認尽識世中縺絡,實際世間無有是處。“有識” 恰与妄想同義,惟是無從言説。甚不可思議。「LA LUNA CHE NON C'E」(古典類曲目。曲自Andrea Bocelli。譯:“無有之月”)
本作中,真的涉及並演繹了無数理法与人文的主題、表現与構成的手法、以及形而上的譬喩。還請原諒我無法一一提及。
導演金﨑氏的編排与詮釋,誠實通透各自故事篇目至其根基。無論是較於其他作品中増添了重低音的音響效果,或是跌宕、完整、深邃且用詞恰適的脚本,抑或是与脚本相得益彰、相互交融、托舉、催化的極富造詣的鏡頭設計与演出,它們処処遍布新鮮的、過人的、甚至是完美的動畫呈現。其中,或許因八話以後日程匆忙,整體製作不甚咬合,動畫的前八話確已到達毋庸置疑的高峰。金﨑氏可称大器。
此篇以後,觀感日志或較往昔「观感(更新中)」欄目而異,内容、文體、書写頻度所受影響多寡。尤,書写頻度無有比擬。請見諒。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