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今天早上在整理机文件时发现了这个,原本以为没留什么备份的。那找到了就传上来吧,就当考古了。本文成稿于2023年3月,部分理解与思考仅代表当时的想法。这点在后文再说。
以下是当时写的正文:

边缘行者是一个与我们平时理解的赛博朋克有点不一样的作品。理由后面会说,先看表面内容。
其实你看,上世纪的高达攻壳eva,那些追求机械美学,未来美学与巨物美学的东西,他里面所描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有天壤之别的,在近未来我们的科技树是达不到或者说不必达到的。
但是你看那些新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甭管是启示病毒疫情还是团长横尸街头,都或快或慢的成为了若干年后的现实。
然后你再看边缘行者,你会发现它的科技树点的,甭管是脑机接口还是机械飞升,更不用说什么年代月球基地才那么大点,去月球还得坐火箭,它其实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不信你去看马X克搞出来的那些东西。
总结概括一下,我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科幻作品的现实主义化】。

其实当你去把边缘行者当做一个鞭尸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它与某位国内文坛巨匠(无其他含义)的一些作品有着类似的内核——不让普通人(注意这里是【普通人】而不是【好人】)有好报。今石洋之不愧是业界大佬,他对整个社会内在的腐化看得一清二楚。
说回到边缘行者本身,整部作品的节奏还是非常明快的,情节也绝不拖泥带。科技水平有代差就是有代差,今石洋之不是那种会在最终战让主角突然开挂的那种人,David最后得很利落,甚至缺乏了一些更为常见的悲壮感。整个故事就在告诉我们,在利益至上的,金钱关系构建起的社会,普通人做不到【逆袭】。你以为你逼了,翅膀硬了,实际上你斗得过掌握了社会动脉的人(公司/集团/国家)吗?不可能的。

ok回到主线,为什么边缘行者空有赛博朋克的世界观而本质上是赛博朋克风格的变异。
甭管是什么风格,科幻作品,一部要有深度,有内涵的科幻作品,它的主题一定是下列三项中的一个:
a 哲学与宗教    b 现实政治与发展      c 未来社会与人性
那些套着科幻故事的皮,讲古代故事或近现代史(尤其是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人在这一块还容易犯错误)的东西,无一例外全部翻车,比如AZ和全员恶玉。
哲学宗教主题的作品,比如赛博朋克的原教旨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或者银翼杀手(以及它的续作2049)普罗修斯EVA等。未来社会的比如三体基地流浪地球
在赛博朋克刚诞生的那个年代,想一下美日如日中天的经济地位和阿波罗旅行者的刺激,那一代的创作者没必要去对现实加以那么大的批判。所以那个时代的科幻作品,是真正的,纯粹的,未来的科幻。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庵野秀明,今石洋之那一代人,包括米泽老贼等等,他们见证的是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一个社会繁荣的表皮被撕下来之后所暴露出的各种血淋淋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的人在作品中展现的方式比较隐晦,比如冰菓,风人物语,flcl。边缘行者这个片子则要直白的多,第一集就死马,五集死老大,九集死黑客,要不是编剧手下留情估计Lucy第十集也得挂(当然有可能也挂了,月球那一段是梦)。你说他们背负了那么多人命该不该挂?但你说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道路?这是今石洋之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一种警醒,有没有用不清楚。他反映的是老一辈人把目光从宇宙星辰转移到脚下的土地,六便士上去,这是一个苦的过程,却又是一个不得不承受的过程。日本的GDP马上就要到退回30年前了,这个时候你指望他们写高达写EVA,他们写不出来的。
所以有人说现在日本人不配写宏大叙事。这话过了,应该说,现在日本人以及没能力,没心境写宏大叙事了。

我们一直说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但有的人踩过的坑我们还在往里钻,比如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不重合带来的问题,比如房地产泡沫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还在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心境去写本该在这个时代涌现出的宏大叙事呢?
文化上的缺失与不自信往往反应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今石洋之用一部边缘行者暗讽了大洋东边的那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在给西岸的国家敲警钟呢?

————————————————————————————————

写这玩意的时候是23年春,如果各位还对那个时期的互联网有所回忆的话,应该知道那个所谓"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不重合带来的问题"是在骂的什么。其实从那个特殊时期走过来以后,再回头看,包括我自己以前对某些人,某些事情的看法,都是很不够客观,不够理性的。现在还留着,多少也是当成是一种警醒吧。
有些东西,该关心的可以去关心,但没必要因此去生气动感情。过于频繁的去调度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

现在高考在搞什么新课标改革,高中历史课会加入很多"史料实证"的内容。我觉着史料实证的这个态度是很好的,而且完全可以把范围从"史料"扩大到一切接收到的观点或者信息。当代互联网和AI已经很发达了,但还没有发达到仅靠简单的搜索或者问答就可以严谨的完成"实证"这个事情的过程。所以理论上现在这个阶段,由发达的互联网带来的表达欲空前提高,带来的回旋镖也会越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少年的时候是喜欢宏大叙事的,会觉着以下克上以弱胜强好牛逼啊。等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开始面对一些比较麻烦的事情的时候,会觉着黑深残的东西好牛逼,觉着我就是成千上万个David中的一个,从"美学"也好"现实主义"也罢的角度去褒扬这样子的一个结局。再等到后面有了工作,上完班回到屋里想倒头就睡,连动画都懒得看的时候,会对那些所谓的"黑深残"慢慢的无感。你牛逼归你牛逼,你遗憾归你遗憾。如是。
两年半以前我写"日本人没心境写宏大叙事了",现在我说"我自己也没心境欣赏宏大叙事了"。
说了这么多,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
曾经我以为自己能够和David共情,但现在我发现我不配。

当然这话可能说的有点过,我也不会因为这个对"曾经的我"对边缘行者的评价发生动摇或者修正。就好比母鸡卡,闹了半天烂完了,那该不该回过头去把MYGo的评分给改了呢?我觉着没必要,因为至少Mygo的13集给了我一种,"去想象的可能性"。就凭这个"可能性",它就值这么多分。
有时候回过头来看,有些动画,你在某个时间段去看它的时候,是"刚刚好"的。就像我高考完那个暑假看的CLANNAD,23年看的边缘行者和speED grapher,在找工作找的晚上辗转反侧的时候看的白色相簿1,这些都已经回不去了。心境回不去了,这些动画的感受,也就回不去了。
所以现在,我大可以打开B站,点开某个I rEAlly want to stay at YOUr houSE的视频:
嗯,这歌其实还蛮好听的嘛。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