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和平保卫战所谓“不正义的和平”时,总会反思二战后、冷战后世界局势的不公平,从经济全球化、多边外交、后殖民主义,一直反思到贫富差距、身份政治。但了解了一些日本近代历史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好笑的想法,有没有可能日本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没有经历过“正义的战争”呢。
战争当然不可能用正义与否来简单二分,但也确实有一些暴力事件被认为是“必要之恶”而受到有限的尊崇和广泛的认可,比如法国的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还有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客观来讲它们也造成了混乱也造成了死亡,但大部分人评价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更多地会去突出它们的进步性,把它们当成立国之本。
而纵观立本近代,似乎还真找不到一场这样的战争。古代战争自不必说,明治维新被很多日本民众认为是统治阶级在较小范围内产生的权力交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被国际社会定性,战后的社会运动最后没有变成改革或革命而是变成了以全共斗为代表的暴力事件。
在这一系列事件所组成的现代日本的历史记忆中,战争就变得既复杂又单纯。
单纯的地方在于,日本民众往往对战争持有明确的消极态度。首先,很简单,经验告诉大家战争没有好结果,日本全国全力倒向战争,最后迎来了两颗原子弹和驻日美军。同时,由于战后美国需要将日本建设成冷战的远东前线,扼制共产主义的渗透,又不得不保留了很多支持旧日本军队的势力,甚至和他们联手反共。大家都认为刚刚结束的战争是不好的,但是又不能具体地反对这场战争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于是枪口开始指向空中,也就是广泛地批评一切形式的暴力。
战后日本也产生过要求彻底清算战争罪行的声音,不过随着美国支援下的战后重建顺利进行,这种对社会变革的呼吁渐渐失去了群众的支持,脱离了社会实际,越来越激进,从万众敬仰的进步人士变成了人嫌狗咬的傻逼“网左”。这一切的高潮就是全共斗。本来就“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人民群众一看,好家伙,你们虽然嘴上说的那么先进,但是沾上暴力一样是这个德行,这种机械的批评就更加大行其道。
复杂的地方则在于,一个现代国家不可能抛弃战争。国家是暴力机器,对内要维持秩序,对外要维护主权,这一切不能脱离武装力量。日本并没有多么特殊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条件,不管民间怎么批评战争,它就是需要一定的战争能力。正因为民众的观点如此单纯,这一组矛盾才如此复杂。
于是押井守借柘植之口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正义的战争”,以“正义”和“不正义”的对立来取代原本“战争”和“和平”的对立。就像前面说的,独立和解放的战争往往被认为是正义的。不过日本的历史已经缺失了这些环节,并且正是由于缺失了正义的战争,虽然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人享受了和平,但这种和平也是不正义的。一旦危机来临,政府的各个部门和美军等外界势力不会保护人民。于是我们需要一场新的、正义的战争来重塑这一切,也就是一场反恐战争。
1993年的日本不仅是泡沫经济的受害者,也是冷战的胜利者。押井守并没有着眼于这一胜一负,而是透过它们看到了更深刻的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必然会产生新的动荡,而泡沫经济则意味着日美同盟不能为日本带来永远的繁荣,如果日本不能重新审视当下的和平,不能居安思危,那就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到那时候需要谁来拯救大家呢?哈哈,大概要祈祷某些不正常的公务员能站出来吧。
中国人看《和平保卫战》,也会联想到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不过具体而言大概率会是中美关系、台海问题、颜色革命、周边地区形势、巴以冲突、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少数群体权益之类的议题;而去思考国家的军事政策的人估计是少数,毕竟新中国和战后的日本相比可谓是相当的武德充沛。而站在日本人的视角,顺着押井守的思路想下去,估计会想到自卫队正式化等等中国人很不喜欢的议题。这样的“同床异梦”也是挺好笑的了。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