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众评价相反,个人对于终章的评价很高。凯伊姆在终章不仅表现出了普通人被迫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真实反应,而且从个体的局限性超脱出来,成为了能为自己的意志负责的强者。
凯伊姆曾经有过幸福的生活,他从小与母亲和哥哥相依为命,被教导着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义,并为之奋斗。他的母亲是个乐观而虔诚的人,哥哥是个能干且坚强的人,儿时软弱的他始终活在哥哥的荫蔽之下,这是他儿时自卑的根源。然而一场灾难将他所有的生活全部摧毁,善良母亲和强大的哥哥都死在大崩落中,与之一同被摧毁的还有母亲长年以来对他的教诲——“人生必然有意义”这样脆弱的信条崩溃了。
牢狱里的凯伊姆抛弃了过去的“人生意义”的信条,转而拥抱为生存不惜一切代价的“生存之道”。但是他心理的转变并非一个自然的过度过程,笔者看来,他是强行斩断了现在与过去的联系,试图用否定过去来换取现在生存的动力。他的这种心态有多种成因,笔者猜想,第一,作为灾难的少数幸存者之一,大崩落显然给他留下了极其严重的心理创伤,譬如每次地震时,凯伊姆都会感到浑身无力,恐惧地几乎要颤抖,这是灾难给他留下的后遗症。而用粗暴的方式与过去拉开界限,能让他尽量不想起灾难发生的恐怖景象;其次,全家人中只有最弱小的他活了下来,而乐观的母亲与强大的哥哥都随意地死在了灾难中,然而弱小的他却活了下来,并构建出一套与母亲的教诲截然相反的向恶之道。出于一种近乎扭曲的代偿心理,他正是用否定过去弥补了儿时的自卑。
然而,讽刺的在于,无论凯伊姆试图用何种方式回避与过去的联系,他实际上始终都没有从过去的阴影中解脱。因为他越是要否认母亲“人生意义”的哲学,越是要强行让自己抛弃对人生意义的一切幻想,他越是在以一条与过去相反的方式践行自己人生的意义,即通过否认人生意义来确认自身的意义。二者区别仅仅在于,母亲教诲的是向善的、肯定的、充实的人生意义,而凯伊姆践行的则是负向的、否定的、空虚的人生意义。人无法真正生活在无意义之中,只能从一种意义跨越到另一种意义。
为了能在乱世中苟活,为了回避痛苦的记忆,为了治愈自己儿时的自卑,凯伊姆强行抛弃了自己所有善念、希望,拒绝所有可能导致自己软弱的因素,转而用行动替代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思考,全心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可以看到,即便凯伊姆在牢狱的杀手和侦察工作上近乎于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深谙乱世的生存之道——坚强、果断,也富有智谋,但这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生存问题,在实际工作之外他却停滞不前,逃避思考与改变,害怕被这些想法动摇了自己的坚定,这一心理缺陷在序章便初见端倪。譬如地震之时,他会和牢狱里其他所有苟活之辈一样暗骂圣女的不作为,此后便无后续。他的软弱、亦是心理创伤,使他不敢去面对灾难的真正原因,只是将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咎为命运,逼迫自己接受这一惨淡的事实,逃避思考那些真正能改变自己处境的问题。
笔者看来,凯伊姆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从始至终他的内心都是脆弱且空洞的,没有一个东西能高过他对生存的渴望。在前面章节中,因为大多数决策停留在他的舒适区之内,没有与他的人生信条发生冲突,因此他内心脆弱的一面不会轻易表现出来。比如执行侦察任务或是劝导沉溺于幻想中的各个女主角,这些都是“外在”的工作。但从第三章开始,他的内心稍稍出现了一些动摇,最经典的便是圣女的反问——过去饥寒交迫时,不奢求更好的人生尚能理解,但如今凯伊姆完全有过上更好生活的能力,为什么依旧停滞不前?他嘲笑圣女的愚直,而圣女告诉他,不是被拯救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被拯救。倘若一个人连想象美好的能力都丧失了,那么他的生活必然无法得到改变。
终章是整个游戏的最高潮,而凯伊姆内心中最深的裂缝也在此得到显露。在与尤斯蒂娅生活许久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与尤斯蒂娅建立了深刻的联系,而自己也不可抑制地爱上了她。爱情让他始终坚信的生存之道产生了动摇,他发现即使自己一直在回避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尤斯蒂娅的爱已经逐渐成为他人生的意义。然而,悲剧在于,为了保护城市里的所有人,也同样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得不将尤斯蒂娅送去实验。从这里开始,凯伊姆不得不直面人生中最痛苦的回忆,被否定的母亲的教诲与自己为了生存而坚守的信条在此刻血淋淋地相遇,二者必须在此时分出高下。凯伊姆的纠结极其生动地表现了他内心中两个对立信条的碰撞:一方面,看到尤斯蒂娅因实验受苦受难的惨状后,他几乎想要不顾一切代价立刻把尤斯蒂娅解救出,即使他知道这样做可能导致下一个崩落;另一方面,在生存之道与所谓“大局”的裹挟下,他又强迫自己接受尤斯蒂娅的惨状,强行扭过头不去看尤斯蒂娅的表情。他在这样的冲突下身心俱疲,于是他第一次从实验室中逃出,在自己的居室发了一整天的呆,既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内心,又因人生意义而备受煎熬。笔者看来,这个桥段并不是为了推进剧情需要而强行让凯伊姆突然降智,而是早有预料,并且必然会发生。正如前文所述,凯伊姆是一个一直在逃避自己内心的人,他不肯承认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即使在终章尤斯蒂娅实际上成为了他人生的意义,他也不愿意立刻去承认,也不愿意为这份意义去采取行而有效的行动。这份新生的人生意义既脆弱又不坚定,因此导致了他的痛苦与纠结。
英雄人物有很多种描写方法,传统小说喜欢把强大的人物神化,比如关公单刀赴会、赵云七进七出,英雄常常是无所不能的存在。然而笔者最喜欢的写法是展现英雄伟岸一面的同时,让他更多展现出寻常人都有的弱点,比如笔者很喜欢的武松打虎,武松醉酒打虎如降魔主太岁神,展现出凡人不可能有的力量与勇气,然而打死老虎酒醒后,他却又吓得浑身发抖,几乎不敢独自下山,害怕再遇到老虎。不回避英雄的弱点,让英雄更能被普通人共情理解,在笔者看来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进步。因为前者是命运所给予的天生才能,是一种神格;而后者是顺应内心做出的选择,要为之负责,为之承担后果,是一种决心,一种人性。正是美妙的人性让普通人也能共情,能从中感受到力量。对笔者而言,这也是非凡的审美体验。
而凯伊姆的蜕变正是贴合了这样的逻辑——他在暗杀工作上是一个大师,然而在面对自己内心上却又是个弱者。在反复纠结下,他最终克服弱者的一面,选择直面自己的内心,展现出比始终一往无前更加了不起的勇气与信念——这正是美妙人性的彰显。终章的最后,城市即将迎来崩落,各方势力都不再被约束,不顾一切代价也要了却自己的心愿。吉克联手圣女攻入上层,要拯救被羁押的圣子;艾莉丝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见凯伊姆最后一面,把自己赎身的钱交付凯伊姆,即使这个时候的钱已经一文不值;王女放弃抵抗,即便是丢失王位也不愿子民自相残杀。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都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在这个时刻人生的意义已经远高于生存本身。在这样的人群鼓舞下,凯伊姆终于下定决心,即使身死也要救下尤斯蒂娅,于是故事迎来最高潮,在人生的结尾,凯伊姆终于认可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且心甘情愿为之承担后果。这一幕让笔者感慨人性的魅力,亦从中得到相当的鼓舞。假如说过去的凯伊姆给笔者的感觉是老练而死气沉沉,那么终章的凯伊姆则笨拙却极富活力。正是终章的凯伊姆让笔者彻底喜欢上了这部作品,他从面对荒谬的无为与麻木,走向了堂吉诃德式的勇敢;从一种实用的沉沦的理性,跨越至随性的绽放式的纯粹激情。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