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的标题魔女审判,本让人有巨大期望,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压迫性结构下的女性创伤与集体反抗,再不济也是一个反封建的传统童话故事。然而,本作的剧本却呈现出一种将复杂概念工具化的倾向,最终削弱了其本应达到,甚至是至少应达到的主题深度,对于创伤的处理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滥用的魔女符号
历史上,成为魔女是一种社会性的指认,是权力对异己的放逐;在现代女性主义的重构下,它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自我力量的接纳。但本作中的魔女因子却将这一复杂的社会与心理过程,粗暴地以心理创伤的形式,指派给了少女们。
当这一标签被向下分配给少女们时,其内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变得不再是一种社会身份。家庭的失爱、个人才能的瓶颈、乃至被溺爱所导致的性格缺陷。这些无疑是深刻的个人困境,但它们本质上属于心理学和个人成长范畴的问题。剧本将这些高度个人化、内化的创伤,粗暴地等同于成为魔女的资格,这是对魔女符号的严重误读与削弱。“魔女因子”类似传染病的社会形态,更再次削弱了迫害魔女们的社会主体的错误性、复杂性。
如果魔女因子消散了,魔女们就可以回归社会、放任自由;如果能够用客观的、不带有社会集体意识偏见的指标评判魔女,那社会对待魔女和流行传染病又有何异?某种由集体“处刑”的不正当性被错误的消解了。过于草率的结局再次削弱了魔女符号的严肃性。
扳机式的创伤
如果说魔女因子是传染病的病原体,那么创伤在这里就沦为了激活病毒的开关。剧本将各类不同的创伤近乎等同地并置,并将它们统统归结为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揭露创伤 -> 冲动犯下暴行/魔女化。很难想象一个灭门惨案幸存者受到的根本性生存创伤,能够和一些成长性创伤并置。
除此之外,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创伤在故事中被用作一个外部可操控的方便的扳机。
甚至你能看到在第三周目对每个人的最终审判中,这些创伤竟然会被主角再次揭露,只是为了当作触发“魔女化”的跳板。整个故事里,创伤都不是角色日常行为与思维模式中无声的潜流,而是一个等待被按下就会爆炸的按钮。日常与创伤的割裂,这种根本的叙事结构问题,不是一些对希罗带着愧意的简单描写就能够解决的。
角色的痛苦失去了其复杂性,变成了可以被他人为了某个正义目的而公开引爆的工具。少女们的崩溃,与其说是长期压抑下的悲剧性爆发,不如说更像是服务于主线推进的创伤表演秀。工具属性实在太强,不要说代入感,共情心理都很难有。单纯展示过去,真的能够让角色更鲜活吗?我想,这是制作组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种设计,让故事对创伤的所谓直面、放下、治愈,显得既不真诚,也缺乏尊重。实在是让人有点犯恶心。
无力的百合
游戏的整个剧本,围绕四个矛盾展开:魔女与人类的种族矛盾、大魔女与人类的矛盾、岛上的少女们与大魔女的矛盾、少女们个人成长与伙伴间的矛盾。从宏大的种族矛盾,由同族憎恨传递给大魔女,再传递给具体的被诅咒的少女们,前三个矛盾由大魔女串联。它们的消解,也最终被具现化为大魔女的牺牲与救赎。这种仇恨链断裂、自我牺牲的矛盾简化法经典又好用,毕竟是个美少女游戏,也不作过多要求。但本作中最小的矛盾却也处理的十分粗糙。
所谓有“力量感”的百合故事,往精炼了说,就是将纯洁百合爱关系,塑造为一种足以对抗、解决故事核心矛盾的力量。然而,本作的百合情感却被谨慎地安置在了核心矛盾的解决路径之外。它并非是破局的变量,而更像是在既定秩序被(通过牺牲与审判)修复后,对主角幸存下来的一种情感补偿与资格确认。本作的百合是解决困境的结果,而非解决困境的动因。
事件的解决,根本上靠的还是希罗的理性与正义,靠的是她在不断了解事件真相时的自我成长和决断。确实其她人对她的成长有帮助,艾玛也做出了改变,有相对大的贡献。但总觉得与其他人相比缺少决定性差异——希罗的人物弧光里艾玛究竟特殊在哪里?成长过程中的醒悟与作为个体的爱,真的能混为一谈吗?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人有类似的感受,估计是很少吧......但至少有相当洁癖的我,对这种关系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当然,大可以说这不是一个百合故事......
总结,本作的剧本最后呈现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不够流畅的、由一个个元素堆砌的、支离破碎的宏大故事。当然,故事整体框架设计的足够完整,只是发展上缺少了太多思考与逻辑,显得有些脏。
由于一周目实在太过令人不适,推的比较快,希望没有情节理解错误......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