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总之,这起案件不存在凶手,这是唯一的答案。”
麦卡托的话语像神谕一般不可解,久久地回荡在房间里。
                                             ——麻耶雄嵩《麦卡托如是说》

0.

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
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蒂

===============

稍微在开头闲聊几句如何?

打从笔者开始撰写游戏杂谈的那一刻起,为本作撰写一篇长文的念头就在笔者的脑海里挥散不去。然而,不同于笔者之前的评论创作那般,直至敲下本行的瞬间,笔者依旧不敢说自己已经在脑海里整理出了一个像样的脉络,为接下来的观点做好了表达的相关准备。

应该说,无论是一时兴起提笔写就的读书随笔,还是闲暇之余随性而成的游戏杂文,笔者都会在脑海里构思好大概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比如,每篇开头那装模作样的题词引用,或者一些基于个人想法而成的“整活”。只是,面对《海猫鸣泣之时》这部以两百万字的堆砌,“棋盘世界”、“现实世界”和“魔女世界”彼此穿插形成庞大的世界观构筑,纷繁的角色出场以及各自贯彻的立场所引发的不同冲突而最终成型的“皇皇巨著”,笔者的想法、笔者的遐想、笔者的思索一直没能很好地推进下去——更准确的说,是找不到适合切入的点。

若要究其缘由,果然还是太“”了吧。

《海猫鸣泣之时》这部作品,虽说在很多评论中都被冠以“评价两极分化”的名头,但若是落到切实的评分之上,那么很显然,这部作品的风评明明就不够“两极”——有相当数量的玩家,即便对于本作在某些方面极端化的呈现和剧情间的一系列槽点大加批判,仍然还是在评分上给以了相当高的呈现。

不同于《寒蝉鸣泣之时》的出题与解题的划分,《海猫鸣泣之时》这部作品本身虽然有出题篇,但是解题篇却无法将此前抛出的一系列要素,比如角色间的爱,比如六轩岛上的谜团,比如情节之间所承载的命题,一一收束到唯一的可能性,唯一的表达,唯一的呈现之上,而是在抛出一个大概的名为真相的“轮廓”后,将故事的落幕移至别处,以高昂的、情绪的、宛若一幕浩大的舞台剧终于得以迎来宣告完结的呼声那般,在沉重而激烈,包含情感与浪漫的终曲之中,宣告了故事在未完中得以永生的完结——由此,自始至终如阴云般笼罩于故事之中的谜团飘“散”而去,一切的表达由此作结,尽数交给玩家体会。也因而,笔者在打完过后,一直到现在不断回味,脑海里的思绪依旧是纷繁杂乱。纵使此后数度以其他的方式回到六轩岛中的某段情节,纵使翻阅了不少解析评论,纵使也不少次遇到能够点头认可的言辞,但当笔者真正要来撰写属于自己的“海猫论”之际,一切又化为纷乱的线头,不得其解。

除了名作“”的题眼。

“没有爱,就看不见。”——此句大概是整部游戏的最确凿的“真实”,是身为作者的龙骑士07不惜以百万字的堆叠,以数十名角色的交锋,以一整个家族绵延三代的悲剧,以其精心打磨的推理辩论舞台,数度拉扯数度铺陈数度重申,几乎抱着要让屏幕外的玩家将此句深刻印入脑海般的执念反复刻画的“真实”之语。而笔者也切实地感受到了此句所带来的,在六轩岛中,那数位角色内心中不断由此呐喊而成的“爱与真实”。

只是——感动归感动,理解归理解,笔者却在深刻地被落入海底的玫瑰所震颤,被右代宫一族最后的齐聚而感慨之余,莫名开始思考一个奇妙的回复——仿若是笔者内心深处,在观剧至此所顺理成章冒出的反论。而也正是笔者察觉到了这个奇诡的回复,才一直,思绪混乱。

——“没有爱,就看不见。”

——“那种东西,看见了又怎样呢?”

1.

侦探小说家就像他们笔下的角色一样,往往是可疑的证人和不可靠的叙述者。
                                       ——马丁·爱德华兹《“谋杀”的黄金时代》

===============

果然还是先从本作的推理部分说起吧。

以笔者的观察而言,无论是厌弃本作的人,还是追捧本作的人,都有相当数量的玩家群体会较为统一地复述一个观点——“本作算不上一个正儿八经的推理游戏”。就如同龙骑士07在最后划分的那样,无论认可与否,都可以将本作在“推理剧”和“幻想剧”之间做出选择——不过,单看作者在不同层面施以的笔墨,以及全篇框架的表达与呈现,恐怕以“幻想剧”称之最为合适。而且大部分玩家也都会不约而同地从推理的质量上来鞭挞龙骑士07在《散》篇中的操作,以“并非本格推理”的结论拍板作结。

不过,如果单纯以笔者个人的阅历来看,虽然龙骑士07在解密手续上的操作不甚精妙,而且对于推理小说的观点也有失偏颇,但本作其实依旧可以说是——“本格推理”的。倒不如说,笔者反而觉得,当作者点破了一直覆盖在作品之上那名为“魔法”的伪装过后,一切谜题和解谜的线索和铺垫本身都相当了然。

——无非就是龙骑士07实际没那么会写推理,更没有那么懂推理小说罢了。

不然,他大概是不会堂而皇之地让就连诺克斯自己都没想到会真的成为十诫的“诺克斯十戒”和范达因自己都没能完全遵守的“范达因二十条”出场来维护所谓的推理棋盘的严密性了;更不会前一句说右代宫战人广读推理小说,然后下一句来个有关动机的解谜一直在被忽视——实际上,早在欧美古典推理的黄金时代中,安东尼·伯克莱早已提出推理小说创作之后的重心会需要从单纯的诡计转投至人物行为的动机成因(why)上。

不妨多言几句,英国侦探小说俱乐部现任主席马丁·爱德华兹在《“谋杀”的黄金时代》中有所指出——罗纳德·诺克斯在《年度最佳侦探小说》(Best Detective Stories of the Year1928)的序言中提出了他所谓的“诺克斯十诫”,即给侦探小说作家的十条规诫。这些“规则”里有很多都是半开玩笑的。要是他发现日后有这么多评论家都按字面意思理解这些玩笑,一定会感到震惊和可笑。

就连诺克斯自己都有补充道:“规则如此众多,如此严格,不可能不压抑作者的风格。......游戏要玩光了,恐怕所有可能的组合很快就要用尽了。”而且,十诫中数条规定都能在被后世成为“黄金时代三大家”的埃勒里·奎因兄弟、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作品中找到被公然违反的作品。

换而言之,龙骑士07对于诺克斯十诫的阐明和理解,属于是有点半生不熟。虽然大部分时候的理解大差不差——比方说,承认十诫只是一种解释,并非完全的创作圣经;再比方说,推理小说中读者与作者关系确实不对等;但是往深处撰写的时候总显得微妙地有理解错位,细节处的诠释总是不伦不类地出现一些想当然的误读呈现。

说到底,所谓的“本格推理”,也就是正统的推理作品发展脉络之中,虽然确实有因为规则遵守与否而引发过多次的论战。但是本身从未有过,“本格推理作品=遵守诺克斯十诫的推理作品”这类宛若刻板印象般的等式。就算存在有密道的密室,只要作者用尽伏笔和铺垫也可以是正统的本格推理的解答构造。甚至于,即便作者刻意不展示部分线索,也不会构成本格推理的崩坏,因为推理小说中存在有“通过一定量的伏笔和暗线推定得出新线索,而后基于新的事实进一步构造推理”的模式。而且,早在1960年代,以魔法世界观为主的本格推理作品系列就已经诞生了——毕竟,推理创作本身就是“类型文娱”,可以寄生在幻想剧中;因而对于这部分的对立,实则需要一点取巧的立场;当然,这一部分的划分见仁见智,笔者暂且按下不表,放到后文详谈。

总之,笔者在攻略本作的过程中,每每看到龙骑士07的一些推理炫学部分,总能发现一些奇妙的误区,从而忍不住在屏幕外出声反驳。然而,即便如此,本作却在核心的设计上,仍然是没有偏离本质性的“谜题-真相”的框架上的。甚至于说,就如同右代宫战人弯弯绕绕地走了一长串弯路,不过最后依然还是成功破解了黄金魔女的谜题那样。龙骑士07虽然在一些论述的过程上出了差错,但是却在结果上意外地站稳了脚跟。

谜题是否存在?当然存在。

案件的线索是否尽数抛出?虽有包装上的差别化呈现,以至于判断有些微妙,但确实有之。

是否有侦探的解谜?存在,并且有为此专门设立的奇妙系统。

是否有解开谜题的过程?当然存在。

很好,那么本作无疑是可以当成推理,乃至是本格推理的。在魔法真实存在的世界之中,都可以创作本格推理作品;而在魔法不过是对于现实虚饰的棋盘之中,这一系列谜团完全可以说是符合“本格推理旨趣”的创作。

而且,纵使笔者刚才针对龙骑士07之于推理层面很多理解上的误区做出了诸多驳论,但实际而言,他也只到这个地步尔尔,在游戏之中,通过角色化的象征,这部分的设置更多是作为了棋盘世界的“构成规则”。只消抛去那部分理解的误读,将之视为是作品内部自成的体系,那么倒不如说这个“规则”设置颇为古典和完善,致敬的意味非常浓厚且到位,切实地可以与“红蓝字推理系统”形成补足,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推理辩论体系。因而不论魔女的干涉如何,作品中的谜团倒都可以用“推理作品”的视角审视。

是的,说了这么多,笔者的核心观点实则就是——虽然过程跌跌撞撞,但是就结果而言,将本作放之于推理游戏的名号下其实并不违和。

说起来,笔者最先对本作感兴趣的瞬间,就是知晓本作有一套独特的推理系统。而在实际游玩过后,笔者也确实能够理解被很多玩家所诟病的乃至认为本作作为“推理作品”实在难说优秀的原因之一——谜面华丽,而谜底羸弱。

2.

“我只是在说,推理小说从一开始就是有漏洞的。它和数学上的谜题还有逻辑学研究的逻辑都毫无关联。你不用觉得困扰,我再重复一遍,它的逻辑就是幻象。描写了怎样的幻象,就决定了推理小说的价值。对我来说,推理小说就是这样的东西。”
“对于那些即使到最后在恶魔的证明前不得不屈服,也还是将逻辑推理发展到极致的作品,江神前辈会怎么评价呢?”
“那不是最了不起的作品了吗?优秀而充满人性,满怀诗意。”
                    ——有栖川有栖《江神二郎的洞察》

===============

哪怕以最委婉的态度来断言,笔者都不会说龙骑士07是一个写得好推理的写手。不过,他自己倒是非常喜欢用推理来做噱头。无论是《寒蝉》还是《海猫》,他都在连载的过程中,数次放言说谜题可推,线索全在面前,只要思考就能得出解答,也由是让作品收获了相当高的话题度。

但,实际看过之后,就能发现龙骑士07本身在出题篇如此得心应手,但在解题篇的时候却总是会有点包不住火。《寒蝉》尚且被其以巧技破局,而《海猫》却没能复刻彼时的佳绩。

姑且不论EP.8的上头操作,单说EP.5-7的解题,其实已经让不少玩家起了争执。不过,笔者倒是非常喜欢重温这几个EP中,不断重温那些经典的对局。毕竟,整个海猫作为推理辩论游戏,最为精华的玩法和推理构造最能接触到概念性的设计,实则就是这几个EP中的红蓝对立与真相揭露。

甚至于说,其实整个红蓝字推理系统成型于EP.4;完成于EP.5;高潮于EP.6。所谓红字,是在棋盘内被确定的真实;而蓝字,则是针对棋盘内的谜团所提出的可能性。请注意,这个推理辩论系统本身,与常规的推理辩论系统设计有所不同。

将之与其他知名的推理辩论游戏作比对即可发现,一般的推理辩论,本质是双方针对各自提出的问题、结论、谜题,不断进行反驳和援护,从而搭建出一条合适的逻辑链直至真相的过程。

而本作中的推理辩论,本质是“可能性”与“封锁可能性”的对轰。双方其实没有过所谓的搜查环节,基本是甩出了谜面以后,基于甚少的线索直接由一方暴力地开各种脑洞提出各种“伪解答”,另一方提出可以封锁解答的“事实”。为了让这个对立的过程成立,龙骑士07搬出了“恶魔的证明”、“亨普尔的乌鸦”、“后期奎因问题”等逻辑命题——然而,也正是这个操作,注定了本作在推理谜题的设计上不可能复杂化。

因为,越是精妙的推理过程,越是精彩的案件构造,所需要的铺垫,所必须的伏笔就越是有更高规格的要求。然而,回顾双方的获胜条件就会发现,红字的的宣言本质是需要将案件朝着“魔法”的方向推进,换而言之,在“确实存在可行的现实解答”的情况下,必须以“现实做不到的条件”去宣称;而与之对立的,蓝字宣言的本质则是只需要提出“可能存在的现实解答”,并不一定要是“确凿的真相”,而只要是没能被反驳的“能够说得通的伪解答”,哪怕是一顿胡诌都可以通过。

这一设置本身对于诡计的构成就形成了较为沉重的枷锁,大量的复杂诡计由于必然会留下“较大的现实操作漏洞”,所以从一开始就被废弃。同时,蓝字一方本质不需要真的推理,直接拿着“诡计的数据库”挨个对着情况倾泻弹药即可对红字一方造成相当大的困扰。而当红字方逐一反驳的过程中,描述之中的线索又会成为蓝字方下一轮猜测的“弹药”。换而言之,这一设计几乎是要求出题方尽可能以“简单诡计”+“文字游戏”的方向去呈现,才可能获得最大收益。同时,又必须在场内引入可以针对蓝字方的限制规则,才能堪堪达成双方实际实力的平衡。

在这个基础上,龙骑士07倒是展现出了较为深入的构造力。EP.5的诺克斯十诫辩论战与幻想大法庭实则就是红蓝字推理系统的体系化呈现。这一个EP也被后面一个名为纸城境介的轻小说作家所推崇备至。因为,在这个法庭内,龙骑士07直白地展现出了红字的成立条件,以及红蓝字推理系统下“无法被忽视”的“逻辑悖论”。

其实,推理小说中的推理创作必然是无法经受逻辑学或哲学的检验。其中逻辑链的构成,必然是且只是在一个“封闭化呈现的世界内部”,通过“某种确凿的保证”而基于可行的“线索”和“伏笔”串联起来的一种“逻辑的幻象”。这种幻象在本质上不具有真实意义上的“严密性”,只在于其理论完成后的证明与对读者的说服力尔尔。

而如果非要细细考究其中逻辑构造的严密性,那么反而会出现奇葩的操作,得出荒谬的结论。比如,在存在有人物印象的相关伏线,从而无法否决“年迈之人跳窗而逃”这般一看便知不可能的解答;再比如,通过“常人难以使用的手段”强行否决其他可能性,但是针对否决可能性中所出现的其他可能性,以设定的便利武断破之,从而伪造出一个密不透风的“理论密室”,将无辜之人打作案件的凶手云云。

虽然看着血压高而且实在有些武断,但实际还真是龙骑士07所描绘的那般。如果推理的每一步都要看似严谨地对每一个结论用排除法,那么用于排除法的线索和结论又需要进行新一轮排除法的检验,从而以此不断倒推,直到出现“地球是圆的”,“人是活的”这般基础性的结论,或者必须挨个对于“意外事件”、“众人想不到的低概率事件发生”云云进行考察;或者最终成就一套“逻辑上说得通,但事实上毫无可能”的解答——说到底,这套系统本身虽然是以推理辩论搭建而成的,但其本质有足以承担“拆解推理的构造”的功效;看似是有着常规之外的设计,实则也可以对着这个“常规”本身发起冲锋。

因而,当右代宫战人在最后以“金色真实”强行破解危局,也是这套系统对于推理这一体系本身追索到了一个常规性命题以后的必然结果——但其实这一套做法的本质,还是龙骑士07通过放弃常规的推理布局和线索佐证,单纯以可能性的考察与对立完成的。虽然在逻辑上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本质是将一个能够存在特解的问题,不断砍去限定的条件,封锁其他信息的流入,从而呈现出了一个“不存在通解的直观命题”。

说得更直白一点好了,所谓的后期奎因问题,仅仅只是针对推理小说推理构成的一种偏向“宏观层面”的漏洞描述。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作品,或者说“视角转为微观层面”,那么很大概率是不成立的。因为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作品的内部世界构成有着一定的掌控力,可以通过meta等手法绕过这个命题的具体呈现。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就是,作者加一封挑战书进去——至于本作的立场则是在大框架上承认这个问题,并以此为“武器”进行叙事层的构筑。

所以,六轩岛的猫箱或许确实是在宏观命题上被隐没在了海底之中,无法给出实际意义上的解答。但是落到具体的棋盘世界上,必然存在仅仅针对这一局棋盘而言可窥见的解答。只不过,龙骑士07在EP.5这里利用了红蓝字的推理系统和侦探位的搅局,让这一解答被右代宫和梨花的双重伪解答所覆盖,同时也让右代宫的证明带上了对于“后期奎因问题”这一漏洞的补丁。而按照刚才的论述,实则这个命题本身其实可以不存在。这里纯粹是龙骑士07自身对于逻辑推理的理解和一点狡猾的操作,使之成立。因而,笔者会在此盛赞作者的构思与理解。也正如笔者先前所说,虽然龙骑士07的论证过程磕磕绊绊,但是核心的构造上倒是以他自己的方式站稳了脚跟——只不过,这一操作本身的呈现,被很多玩家视作是其作为“反推理作品”的证明。笔者倒觉得诚然有些微妙,毕竟同样利用叙事等手法达成比本作更为极端的“反推理作品”不在少数,本作的位置其实更接近于“分界线”上,看着确实“反叛”,但其实只是用了一套新奇的包装去展示数个“已有的结论”尔尔。

另外,只要设定好规则,这套系统本身也确实能用于一般的推理辩论就是了。因为,对于逻辑的反复考察,必然会在过程中触及到逻辑悖论的存在。红字一方所需要构筑的局面必须要足够巧妙;而蓝字一方则又可以在行动中破坏红字的布局。毕竟,只要不是正式上场辩论,任何一方都可以是只有行动而并不开始论证。这其实就意味着,双方并不是固定的存在有“布局者”之分。即便红字一方是棋盘的布局者,但是只要蓝字一方率先勘破棋盘的案件构造,那么就能实现地位的反转,将布局者化为猎物,以逻辑的囚笼将之禁锢。而在EP.6,所有的危机与高潮尽数来源于此。

应该说,虽然只有寥寥三个EP对于这个笔者相当感兴趣的红蓝字推理系统进行玩法上的构筑,但不得不说,龙骑士07对于这个系统的构造和玩法还是很到位的。这一套解谜手续的框架在之后被纸城浓缩在了一本推理轻小说中集中体现,其所呈现的精彩程度也相当可观,足见龙骑士07这套玩法理念之精湛有趣。因而,若说本作的推理辩论,那笔者确实是觉得相当有趣的。

但,上述的一系列构造,都几乎被建立在了过分简单的诡计设置和过于强求的文字游戏上。纵然先前笔者论述过,这算是一种大方向上的必然,也不得不稍作指摘。即便以“反推理”的名号去拆解,亦只在框架和过程;之于填充物和细节之上,笔者个人最委婉的说辞,也就是“过分的主题先行而崴了脚”。毕竟,龙骑士07真的纯粹撰写推理诡计,那确实羸弱。这套系统本身的构造,其实几乎决定了本作在谜面上必然纷繁华丽,各种不可能的谜面轰然乱飞,期间还有各种魔法乱入的奇诡描绘,不可能不把悬念高高吊起——甚至于说,作者本人还在场外不断煽风点火,催促着玩家们快点将这里出现的各种密室谜团认认真真地解明。但,如此甩出来的谜底呢?

一言以蔽之,还挺装模作样的。

“无限共犯System”这个东西提出来的时候,还挺令人感慨和泄气的——都到这个份上了,那何不再来点更为华丽的谜面呢?没错,笔者反而觉得,如果谜底都采用了这种模式,那么很显然,很多谜题反而可以在这套系统的加持下,呈现出更为华丽更为浪漫的姿态。虚饰的华丽只在言辞之间,而没有更深一层地迈步前行,实在可惜。最后仅仅只是让侦探以一种不那么好理解的方式一口气解明全部的谜底,充其量只是思考与理解上的徒增难度而已——不过这套演出确实帅气,也令笔者数度重温。

是的,若说本作的演出呈现,那实在到位。很多高潮处的情节编排之老练,很多场景描绘之深刻,实在是业界翘楚。也因而,当构成整个作品核心的故事谜底,以舞台的方式在玩家面前演绎的时候,才会令人印象深刻。

“爱”。

贯穿了整个棋盘,所有谜团的核心答案,其实都是这个字。这就是龙骑士07几乎耗尽气力,破费笔墨,让一切故事全都成立,哪怕是在EP.8不吝将相当一部分玩家视作黑山羊加以指责,也一定要维护,一定要郑重声明的,属于整个作品的题眼。

“没有爱,就看不见。”

诡计或许蹩脚难言,操作或许匮乏笔力,但是龙骑士07非常真挚地以自己的笔触去向读者宣言——即便砸碎了花瓶,但是只要说是妖精到来,魔法就会在此刻诞生。有了爱,就能看见很多东西;有了爱,才会在这个故事之中有所明了。真相很残酷,比那些写在伪书之中的密室案件还要残酷,因为那是纷繁多变的人心狂乱挥舞私欲所致的可悲真相。为了让那被留在世界上唯一且最后的少女好好活下去,即便以恶毒的姿态去迫害去演绎,也一定要汲取活下去的勇气。

真相是残酷的,逻辑是死板的,人是复杂的,过去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不可放弃未来。纵使无法取得真相,也要坚信,那份爱是存在的。子女挚爱,亲情维爱,恋情炽爱,这个世界上存在有数不清的爱。活下去,相信魔法与自我与明日。或许今天很倒霉,或许现在很无助,或许亲人无从得救,但是,不要忘记了“爱”。只有看见了,才可以说是理解了八个EP的核心。

这一切都是写给一个被独自抛在世界上,孤独而活的少女的安慰曲;是为了那两个相爱的灵魂所谱写的悼词;是一整个家族悲剧的记录;是存在于1986年的六轩岛上永恒不散的黄金印记。

只有“爱”的存在,才能看见这一切描绘背后的真谛。

所以,笔者会为结局所感动,会为二人的终局而感慨万千。只不过,在细细咀嚼过后,笔者果然还是要问出口——

“那种东西,看见了,又如何呢?”

3.

但是,我没有写,我发现我写不出来。我的某一面毫无疑问希望自己别写下去,焦躁地盼望我纯情到不插足松田的文本。这一面并非霍尔顿性质的情感,要说的话,是更为装模作样的情感,想当作虚幻、当作演技、当作故事那样,期待着将自己沉溺于这种廉价的悲剧之中。
                                  ——河野裕《密室中的霍尔顿》

===============

笔者时而不太喜欢过度升华某部作品的文本含义,更不喜欢以之含义本身来遮盖技巧本身的匮乏。当然,若是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一点作者个人的私货表达,又能恰到好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同,那么笔者觉得含义上的老套,亦或者是技巧上的匮乏不算什么致命之举,大部分情况下,作者与作品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也不过是长短板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倒也因此,笔者的立场时常更多是立足于纯粹的读者/玩家/观众,与作品的创作者之间。笔者能很切实地感受到某些情节下,创作者的“创作技巧”或者“创作感觉”的发挥。依靠情绪的渲染,依靠伏笔的回收,或者突如其来的反转,或者奇妙的演出呈现,笔者会习惯性地将之先纳入脑海,然后再慢慢地分析或者体会。

正如笔者先前数次所言,龙骑士07无一态度很诚恳地在描绘这个主题,借着角色之口,借着情节之脉络,借着系统之便利,一遍遍、一次次、一回回地对着屏幕外的玩家们讲述着这个故事中所溢满的迷思,所溢满的爱的箴言。即便在现实世界之中,不存在可以宣言真实的红字,但光是从他创作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见他在不同的方式去阐明“爱”的真相,即便通往结论的论证过程充满了自以为是的闲扯,也依旧是饱含着真挚的态度与其彼时他全部的才气与技巧——

所以,笔者发觉了……

所以,笔者意识到了……

为什么在龙骑士07反复地在作品中吟诵这句主旨的时候,笔者并非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涂抹了作者灵魂一般的渗透在创作之中的“热烈”——原因只在此。倒不如说必然在此。龙骑士07为了这个主题,特地正儿八经地去按照推理作品的脉络去写就,特地以纷繁庞大的世界观去统合;特地将谜底与此接连,化作伶俐的枪弹;以至于在结尾之处,一时脑热对于部分不解其意的玩家肆意开炮,缘由只在此。

龙骑士07并非是在描摹这份主题;只是在描摹“涵盖着这份主题的故事”而已。

说到底,笔者确凿地感受到了这个作品中,角色呐喊出来的,炙热的爱与情;也看到了龙骑士07为他们谱写的名为“爱”的诗与歌。但是笔者也确实地觉得,身为作者的龙骑士07,实则没有将自己的情感透彻地投入到这份描绘之中。他确实懂得这份“爱”,但也只到如此。他有“爱”,也确实可以描绘出溢满了情感激荡不已的角色之爱,也完全能够在略带傲慢与失足的论证过程中,去切实地站稳脚跟将主旨传达到读者面前。

——但他只是在混淆概念而已。理解不代表认同,认同也不代表不需要加以修饰。

所以,他才把推理剧和幻想剧对立开来。单纯只是在龙骑士07的笔下,需要这么一个对立,让自己这个主题的阐明更加鲜明。纵使在最后给以了选择,但是实际的下笔之中却仍然还有着力度的差别——倒不如说,龙骑士07身为创作者,自己也有着一定取向和站队。更何况实际上,推理剧和幻想剧本身不会有如此激烈的纷争,倒不如说,很多推理剧的做法之激烈比之幻想剧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的真相有害之论,在很多推理小说中亦有表达,因为以另一种方式保全真相,托出假象——这一操作早在黄金时代屡见不鲜,而龙骑士07却固执地予以了刻板的对立。

或者。

或者,如此言说即可,龙骑士07只是拿取了最广泛而论的推理剧与幻想剧的刻板印象,然后尽数使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呈现,然后以此来让自己的论证结果显得饱含力道且正确无比。换而言之,他故意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倒也能想明白为什么会明明作品中存在有“论述的偏差”,但依旧能够稳住“论证的核心”——无非射箭画靶,无非找准了核心而强撑住了过程,无非是在用技巧创作,无非是在反复阐明,无非是在言语堆砌,无非是在不断言说,所以……

所以,笔者相信主题,却不相信如此宣言的龙骑士07本人。

他确实描绘了“爱的故事”,但是笔者却始终没法认同这份故事里,对于角色的爱,对于故事的爱,是出自于龙骑士07那份真诚的表达。倒不如说,他自己也在玩一个文字游戏,用一个确凿的红字向所有人宣告——“这个故事,没有爱,就看不见。”然后,拿出一个闪着金色光芒的字句——“我撰写这个故事的核心主题,就是爱。”

很好,“看见了”,但“没有爱”。这就是“这个故事”

倒不如说,在各类龙骑士07的作品之中,此番事实已然清晰可见。他总是善于开拓局面,埋设伏笔,却又无法顺理成章地辅以合适的对等的收尾。善于出题,却又疲于解题。在前期铺下高昂的悬念,却在收尾处多以情感性的带有都合色彩的方式收尾,实在是难说顺畅合理。无非是其创作的技巧与感觉不在此处,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主题而不断去翻找可能性,去绞尽脑汁——大抵如是。

因为,“HE赛高”,玩家们受够了“BE的折磨”。嗯,确实如此,这番荡气回肠的表述确实包含情感。不过细细想来,恐怕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即便这份“BE”的折磨,由他亲自写就,即便在这个过程他巧思灵动,他想法频出,在描绘悲剧的过程中,他的笔力浑然天成,但果然还是会有像模像样的“HE”,即便都合主义泛滥,即便如是……

龙骑士07一定是挚爱着饱含了如此表达的本作,一定是挚爱着演绎出了如此主题的剧目。然而,笔者始终觉得他难说自己践行了这份“爱的表达”。只是狡猾地立论,然后钻了个空子,在玩家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爱,但却没能藏住这份倨傲的姿态。他的文辞间没有那般深刻,看得到是有关结构有关巧思有关技巧的运用;他的表达中没有如此火热,看得到的是有为了目的不罢休的宛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勉强——笔者只是单纯,为这个感受而悲伤。

——“没有爱,就看不见。”

——“那种东西(只是在装模作样地言说正论),看见又如何呢?”

正因为笔者深爱着那座岛屿上的故事,深爱着海底沉默的玫瑰,深爱着这份对于故事对于角色的爱的表达,所以才觉得违和,所以才觉得惋惜,所以才觉得悲伤;因而才想质问,因而才想否决,因而才想不通。最终才数次提笔,又数次搁置,到了此刻,才堪堪立论成型。

本作——《海猫鸣泣之时》是龙骑士07至今为止的杰作,是他全部才气的集中体现,也是玩家对其争议的集中体现。这个故事充满了未解之谜,并非是作者没法解答,而恰恰是以“无解”作“解”;以“有情”言“无情”的绝佳体现。因而,笔者对于这个故事,即便有着说不清道不尽的指摘,也依旧予以了相当之高的评价。以如此宏篇去言说去讨论“故事之爱”的主题作品,想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因而,笔者相当珍视这部作品中的,掩藏在字里行间那份角色荡漾的情感,也确信这部作品中切实地存在有“爱”的痕迹;也由此对于龙骑士07很多不可忽视的立论思索良久,才最终发觉了这份违和。

平心而论,这番论述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是笔者自打完后反复思索,苦苦删改而成的结论。最大的用处不过是整理好自己的感想过后,为早已磅礴如海的作品论中加上一笔个人的解读尔尔。

正确与否并非笔者此番论述的核心所在。只是,笔者想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论述,自己对于这部作品全部的“爱”。否则,有些东西就只会止步于此,否则,一切都没法“看到”。笔者钟意那要将真相锁入猫箱的温柔之举,愿意为之推理系统的设计摇旗辩驳;但也一定会对其中的失败之处,加以言说——即便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在最后,笔者还是要说——这个故事里有着“爱”,一切真相都被永恒地浸入海底,但黄金的玫瑰终会为之记录;这个故事也确实匮乏了“爱”,所以终究算不上彻底的成功,终究无法诠释原本的命题。

然而即便如此,返魂之魔女啊,最后的黄金的魔女啊,愿你一切安好。直至旅程殆尽,直至梦醒时分,一切终会回到那神圣而渺远的黄金乡中。

4.
“感觉还是没法说清楚嘛。”夜学姐双手环抱在胸前,看着屏幕上的文稿。
笔者只得重重地叹了口气。
——一切到此即可。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