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这是新华词典中对汪洋两字的解释,拆开来看,汪为水深而广,洋为丰富盛大,如果要组词的话,一般常见的有:一片汪洋、汪洋大海等。
小的时候听老师说:"活着就如在一片汪洋中漂泊,人生似一叶扁舟。"那时候不懂,只觉得世界很小,不过是学校和家,教室和树屋,沙坑和秋千罢了,最大不过五百亩林区,却也走过了不止一遍。而到了如今,听着楼下马路边的烧烤摊沸沸扬扬,我一个人在屋里探出头和刚滚圆的月亮遥遥对望,孤独感涌上心头时,才明白了何为汪洋大海中的那"一叶扁舟"。
中国人如果想要表达什么,无非是将自己会读写的所有汉字拼拼凑凑堆在一起,但这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让别人能听懂,就需要把这些汉字排成"词",再连接成"句子",就算是这样,列出的句子也会有好有坏,有易懂或难懂,常用的字其实就那么多,如何表达出足够多的意思,中国人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们把多个含义放在一个字中,用一个个"词"和"成语"来表达更加特别的意思,一个句子有时就像一个"压缩包",有着令其他语系瞠目结舌的内涵,这就是"词"的重要性。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词典"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是成书于西汉的《尔雅》,而词典顾名思义,是用来解释词语的典籍,现代人在生活中有时遇见不会读写的字,可能还会拿起字典翻一翻,但是有多少人几乎从来没有拿起过词典翻阅呢?伟大的九年义务教育让大部分国人都学过了自己一生中会用到的大部分词语,就算不会的词也大概不会在生活中用到,可经常有人会因为措辞不当而惹上麻烦,也有人因为不会说话而与人疏远。我们都知道"语言"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那么"词语",就是铺就桥梁的一块块青石板。
三浦しをん(三浦紫苑)的《编舟记》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小众的事业:编撰辞典。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行业,大到词语的收录,小到纸张的用料,一丝一毫都不容马虎,在这样辛苦的工作中十三年如一日,就算动画中从来没有刻意的表现,观者也能体会出其中沉甸甸的信念,就像是在大海上拢起飘萍,就如故事中主角们编撰词典的名字:《大渡海》。
用语言把汪洋上散落的扁舟联系起来,人们只有在这种联系中互相支撑,才能够度过不知其深浅和尽头的"汪洋",它不应受到任何权威的限制,它永远应该是自由的,那些无法传达的意思,难以表述的情感,就请用"将联系人与人的——言语编织起来”吧。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