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我个人的公众号,所以从文本上不构成侵权行为。
百合(日語:百合(ゆり);英語:yuri)是指描繪女性之間親密關係的藝術類型用語,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屬性之一。
在代表角色萌屬性時,一般指某個女性角色具有同性戀傾向。在作品題材領域,一般指以女性間親密感情為主題的作品,但具體標準眾說紛紜;還擴展出不要求較強情感關係的「輕百合」。
萌娘百科 「百合」词条
0.引言:百合美学的独特性
「你、去祭典了吧,和我不认识的女生一起……」
这是著名的百合小说,以及漫画、番剧《安达与岛村》里面的几句著名的台词,发生在著名景点「岛村之刃」的前夕,实在是令人津津乐道了,以至于当这个大纲呈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笔者就想拿这个作为引言了。而既然是可以让人感到印象深刻的,那么则一定有其独自存在的魅力了。百合不仅是二次元文化的一个类型,更是其纯粹性与超越性的终极体现。本文将从美学与哲学的视角,尝试阐释百合为何能够抵达二次元表达的某种极致。
1.百合的诞生:从“性”到“情感”的审美升华
正如本刊开篇《〈美学散步〉有感——浅谈二次元文化三大表现形式受众分布与美学》所提,二次元在本质上具有娱乐性和幻想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二次元作品往往带有明确的性别视角与受众预设:男性向作品强调女性角色,女性向作品则侧重男性角色。
虽然是有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可能,但是当我们把个人的视角放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上的时候,这些反例的占比就变得极小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研究的必要了,毕竟反例是没有什么规律的。而二次元的受众大多是男性,正是在这种结构下,女性角色的大量出现成为某种“必然”,而多位女性角色共处的场景,则为百合类型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于是,幻想,就在这一片土壤之上生根发芽了。而综上,女性角色的出现在“大多数的”二次元作品里面(其他的我们不做讨论,后面笔者也就不强调这件事情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以多个女性同时登场的百合在此时的出现也拥有了他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了。
虽然从起源来看,“性”的元素不可忽略——女性角色的设计初始带有满足视觉与情感消费的性质,但百合题材在当代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的背景下,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欲望叙事,转向更复杂的情感与美学表达。由欲望(一种似乎是比较低级的东西)转化为情感(一种似乎是更加地较为高级的东西),这种情况似乎是挺常见的,我们似乎可以把这么情况类比于生物于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的过程。
但是当我们换一种更大范围的视角来看的话,百合的目的在商品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来看,几乎是背离了自己的初心的。这也是难怪的,在资本主义下,一切的东西都被异化为的商品,而一些的商品在这个情况下都被高度地抽象为了一个东西。《资本论》告诉我们,一切的商品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资本的增值,也就是获取利润。我们通常在对这一类似的作品会将百合分为“轻百合”与“硬百合”(或其他更情感浓郁的类型),而轻百合之所以成为主流,某种程度上与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具流量潜质有关。
流量即资本,资本推动可见性,可见性再进一步反哺题材发展——这是一个在当代媒体环境中常见的循环。而这种轻或硬的区分,也主要就是由于流量的推波助澜才会导致如此地清晰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轻百合是某种“堕落”或“商业化”的结果。相反,它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情感入口,让观众得以进入女性之间细腻而充满张力的关系场域。
而轻百合的价值在于其的热度——毋宁是说流量,流量就可以看做是资本的潜在价值,因为参与的人多了,更具大数据的数据茧房的原理,那么存在的话题就会有更多的人有计划可以看到。毕竟是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那么潜在的消费者由此便出现了,资本由此便增长了起来了——例如说在轻百合里面只存在有比较暧昧的关系,而当这个时候,就会有许多人为了不同的虚拟角色之间的“女女关系”的“正当性”于是乎便吵起来了,因此,资本也在此时伴生着流量的兴起而兴起,其中起典型反例了我们依旧可以把《BanG Dream! Ave Mujica》列在这里。
当然了,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并非题材本身,而是围绕题材所产生的非理性争吵、社群对立与话术暴力。一个?放而和平的讨论环境,才是百合文化乃至整个二次元文化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
2.百合为何成为最高境界?时代性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暂时搁置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仅从审美与情感的角度来看,百合何以被视为二次元的纯粹与超越形态?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两个维度:时代性与情绪价值。
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高度加速性和碎片化特征。短视频的兴起、信息的超流、注意力的分散,都在无形间削弱人们的耐心与深度情感的能力。逐渐变快的节奏就像是一剂鸦片一样逐渐地麻木着我们的耐心以及内心,同样的,这剂鸦片也在逐渐地侵蚀着我们深度思考的思维。在这一背景下,百合题材——尤其是那些节奏舒缓、注重心理描写和情感积累的作品——反而提供了一种“减速”体验,一种对抗时间异化的情感绿洲。
另一方面,女权主义思潮和性别观念的变革也在影响受众的审美偏好。传统的霸道男主或强势女主叙事正在被重新审视,甚至遭受质疑。例如《凉宫春日的忧郁》《龙与虎》等昔日神作,如今也被部分观众认为带有某种“时代不适感”。这并不是说它们失去了价值,而是反映出观众情感结构的改变,我们在后面会简单叙述这种情感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而百合题材在这个时刻展现出其独特的包容性。它不一定强烈依赖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反而常常致力于刻画个体之间的情感认同、自我探索与纯粹精神连结。这种叙事不受制于异性恋叙事模板,从而也更加贴近现代年轻人所追求的情感真实性和自主性。
除此之外,百合作品往往强烈聚焦于“情绪价值”。这里所说的情绪价值,并非指道德绑架或情感剥削,而是作品为观众提供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节奏的逐渐加快,在和平的环境里面个人的主体性于是乎便显现出来了。来自3000多年前的追问,于是乎在这个时代又一次地显现出来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们并不能说迷茫而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一种矫情且吃饱了撑得的事情,当人们满足了温饱的时候,那么对于精神的追求也就是一个必然了。一方面,有存在了对于灵魂的质问以及生命的追求是我们生活富足的象征,但是在同一时刻,也体现出了我们的精神生活长期处于饥饿和匮乏之中。在一个精神贫瘠与意义焦虑并存的时代,百合成為了一种应对虚无的温柔武器。它允许我们通过虚构叙事,去逼近那些本无法言说的情感真实——我是谁?我该如何爱人?又如何被爱?
逻辑的推演显然是没有任何的作用的,毕竟无法找到任何逻辑的起点,那么,幻想在此处就拥有的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幻想就是空想,但是空想却也并不代表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没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实验经验,也没有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我们是需要幻想的,而作为二次元的主要的“被受众”,被虚构出来的女性必然是需要扛起来这一杆大旗的。
3.百合为何成为最高境界?情绪价值的必要性
虽然说百合是一定要存在的,但就像是所有的在世间存在的东西一样,有些东西,即使说他是存在的,可能你也会一辈子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东西,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百合如此的一个题材,毋宁说是一个东西,因为题材即使是需要的也仅仅是代表其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到过了,百合作为一个现实的东西,但是我们一定是要强调其的幻想性的,也就是说,虽然说他是一个现实的东西,但是他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一个不在现实里面存在的东西,那么其的物质基础就不需要依赖于现实里面存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百合虽然是现实的,但是因为其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毋宁依旧说其具有幻想性,那么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就足够而成为百合这个题材的独自魅力。简而言之,也就是百合成为了现实里面的人的真正的却又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虽然说由于文学作品里面特有的功能化描写不可避免地让我们认为其的确是有些美化现实的嫌疑,但是首先是作为一个文艺作品而其的受众是普罗大众,那么只要他做到了让受众得到了放松,那么其的目的也就已经达到了。
逃避现实的苦涩这一方面是大家但凡提到二次元作品实际上都是回去提到的一个事情,所以以上的部分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独特性。但是当我们提到的角色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那么才可以体现出我们真正需要百合的必然性。
既然是百合,那么其是一定会区别于其他题材的作品的,我们在这里只与普通的男女搭档的作品进行对比。如此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来,与普通的作品相比,百合作品实在是简直就是个异类了。
作为读者来说,普通的作品里面出现的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叙事:第一个方面是在年龄尚小的时候,可能都里面存在的一些情节就会出现了自己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遐想了(当然了,没有实现也是没有关系的,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如此的场合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如此的人就是特殊的或者是可怜的,或许也仅仅是缘分未到罢了);第二个方面是正当时的时候,可能就会联想其自己与自己的另一半在一起时候的样子;最后一个方面是在年龄比较大的时候(可能这个时候也就不会看这样的作品了),如此的时候可能就会联想起自己过去的时候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联系到自身必然不是什么坏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上文里面也谈到了,我们既然已经在享受文学作品了,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摆脱掉现实里面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实在地看到,我们在实际上也并没有做到这些,反倒是看完了之后可能还有作品的情节和自己的情节之间的落差太大而导致的自身的空虚之感,这也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负面情况,就是因为我们与我们在观看的文艺作品本身就属于一个类型的东西,实在无法摆脱那种对于同类之间的比较以及同情;但是百合就不一样的,因为这个类型本身就和自己是不同的,观看百合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即使是结束,我们也可以有充足的富裕去展开幻想。
在各种问题逐渐地在现在有些凌乱的现在,或许我们也实在是应当再一次仔细地应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感情了。但是,感情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在普通的文学作品里面,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见钟情的男女主人公,或者是退一步,即使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男女主在刚刚见面的时候有些天大的矛盾,但是似乎又在那一个我们似乎无法察觉的地方感情都变得如胶似漆了。
这也实在是一种恋爱上的诈骗了吧!我们芸芸众生也不过是《时代》这一部大型连续剧里面的几个小演员,而我们又无从得知导演和编剧的去向,真命天子和真命天女又怎么会这么好找呢?即使虚构但是存在的恋爱是酸甜的,但其同时也是暧昧不清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现实的呢?
于是乎,在剧情的发展上面,百合作品以其独到的得天独厚也在此时展现出了其的优势。百合作品的女性视角使其拥有了十足的细腻心理的表现,可以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来角色的心理变化,与普通作品里面的“没有关系但是也可以相互悦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作品的作者自身的考虑,大部分的百合作品中爱准成自我的认同需要是十分的高的,具体来讲,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我喜欢的,不在乎到底是男是女的”,当然了,大部分的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自身的欲望与世俗的障碍的反差,也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真正地用心去体会,获得了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与我们在世俗条件下的随便找一个条件好的异性就去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信大家在体会过了之后,一定也会有所感悟的。
4.我们为什么需要百合?“女权运动”的迷因,以及破解之道
至于时代性的另一个方面,“女权主义”也实在是当之无愧的。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我们,也定然是需要注意到的是,所谓的“女权运动”也正在瓦解着普通人之间的团结以及相信的。
我们在此时当然是可以把男人排出在外的,但是,即便是我们将镜头仅仅是聚焦于女性之间,也可以看到的是这是一场少数的女性通过鼓动等的手段利用、剥削大部分女性的恶劣的运动。
提问:为什么当今的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呢?是父权思想的抬头吗?是性别歧视而造成的吗?即使女性其本身自带的“细心”的这个属性,在大部分职场里面必然属于加分项。为什么会导致如此的结果呢?
答案:实际上是“前人砍树取暖,后人冬冷夏天晒”,有自私自利之人凭借着自己的性别优势而随意地侵犯了他人的利益,于是乎如此的行为也榨干了最后的信任,秉持着“宁可放弃一万,不可放入一个”的原则,最终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这些人,一方面破坏了女性在职场上的信任,另一方面依旧在制造男女之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而在此处,值得强调的是:婚姻以及出生率的变化,一方面可能的确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上述的现象的描述对于上面问题的贡献也一样是不可忽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一些比较“霸道”的女性,出现的厌烦心理的原因。
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也是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的,当我们在进行“女权运动”(反动的)以及反“女权运动”的时候,我们是否有真正地推进平权运动?当我们总是说“不可放过一个”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注意到我们是否有做到“不可错杀一个”呢?时代是复杂的,因为时代是螺旋发展的,当我们以一个完全崭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在一直以来总是烦恼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在此时可不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呢?这个时候幻想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下面是对于女权运动的部分的诉求的介绍以及论证,如果想以一个更加深入的层次来评析百合作品,各位可以看一下:
·男凝
男凝就是只通过一种性的视角看待女性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男凝是因为“传统”男性在看待女性的时候的确是如此的。但是若我们要体现平权运动,那么在此时我们需要“使用看待男性的方法以看待女性”,这需要我们在行为上更多的注意的是女性角色在内在上面的体现——例如心理,行为,感情,表情。而不仅仅是外表——第二性征。
不过说实话,现在的文学作品里面哪有这么粗俗的东西?在当代文学里面,如果出现在一个男性的视角里面出现的女性的描写是犹如扫描仪一般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的大量,我们只会说这个男人是粗俗的罢了。
在这一方面上,百合体现出了其极大的优越性——我们在前面称之为“去性化”,那么为什么不是男性化或者是女性化?男性化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凝”,女性化可能就是类似于“乙女游戏”之类的东西——有许多的高大帅气的男性围在一个女性的面前嘘寒问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的女性玩家似乎也仅仅是看中虚拟的男性的外表,虽然这个词语在后文里面可能不怎么常用,但是为了对称,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女凝”。在百合作品里面,我们看到的只有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这种犹如哈根达斯冰淇淋一般丝滑的感情的变化才是百合的特点,或者说必然存在的东西。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才可以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就像是在“男凝”里面出现的男人一样:男性角色通常像是 “玩家”(Player) :他们有完整的故事线、成长轨迹、内心挣扎和人生目标。世界围绕他们的行动而展开。玩家会代入他们的视角去冒险。而不仅仅作为以一个配角,例如在百合作品里面撮合两个主人公但是即使到了作品的最后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配角。
因此,百合在 男凝 问题方面,为女权运动提供了充足的思路,可以供各位女同志思考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或是平等分担无偿劳动
我们主要谈及前面的问题。
及时是在女同的圈子里面,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男性的会更加受到其他女同的欢迎。但是这件事情就十分的微妙——既然已经是女同性恋了,为什么还要在找女人的时候依旧会去找像男人的女人呢?我们可能可以将其认为是一种文化的规训——也就是在超我这里,女同依旧认为自己是需要找一个男人的;但是本我依旧坚持着自己不去找男人的内心,因此在自我的调和之下,做出了找一个像是男人的女人的决定。
不管我们如何去解释,性别刻板印象在我们的内心中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烙印。在不少的百合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似乎的确是有一个是强势的,有一个是弱势的,而强势的在打扮上往往更像是中性的风格,或许这也属于是百合的局限性的,或者说,这是时代的局限性的表现。
而这种刻板印象也在另一方面上导致在了平等分担无偿家务上,例如洗碗。在做家务的时候,往往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似乎的确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女性做了。这在一方面上也是由于文化导致的——在以前的时候女性不在外工作,于是家务就由男性来做了。但是放在现在,似乎不怎么好了——女性在获得工作之后,却依旧要做家务,于是乎就出现矛盾了。
但是说回来了,我们又可以把这件事情归为家庭的问题,关于家庭对于人的影响部分的论证,详见AC周刊004||人类是否可以获得幸福,亦或是说真爱?,在小的时候,似乎的确就是小男孩玩,小女孩帮助母亲干家务。一方面可以说是母亲的意识——没有让小男孩过来一起干活,可能也是嫌男的笨手笨脚;另一方面,是小女孩的细心——知道帮助母亲干活,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来,女性的细心是先天的优势——能看出来需要干什么活。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男性就必然不干活,也请女性告诉男性,具体的,需要他们干什么活,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
又例如其他的比如身体自主权、免于暴力的自由;这些是属于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问题了,因为和百合无关,所以就不放在这里讲了。
5.我们为什么需要百合?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法
百合题材的存在,不仅合理,更是必要。它虽然根植于现实中人类的情感需求,却通过虚构与幻想的形式,构建出一个不彻底依附于现实逻辑的世外桃源。这种“非现实性”恰恰成為其最大优势:因為它不必複製现实中的性别困境、社会压抑与情感失败,反而可以专注于提纯后的情感瞬间与精神对话。当然也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提纯也并不代表的是仅仅的一种在淡如水里面的日常里面的情感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情感与矛盾的一一匹配,当虚拟的人物遇上了特定的矛盾的时候,那么他们在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就是这样的感觉;而相对是生活里面的“屋漏偏逢连夜雨”来讲,也是文学作品的浪漫指出,当然了,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现象是所有文学作品里面共有的一个特征,而不是百合所有的。
与传统的异性恋叙事相比,百合往往避免了“代入式”的恋爱幻想。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不再容易将自己直接置换为主角,从而避免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落差感与空虚。相反,百合要求某种旁观式的沉浸与共情,让我们得以用更纯粹的方式体验情感本身的流动与张力。
此外,百合题材在情感发展的描写上往往更加细腻、更注重心理变化的层次。它不依赖“一见锺情”或“命运安排”这类传统戏剧套路,而是致力于展现情感是如何在时间的积累和自我认同的挣扎中逐渐生成的。这种过程感,让百合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回应现代人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
6.百合 vs. LGBT?||真的是百合吗?
首先必须说明:百合作為一种二次元题材,与现实中的LGBT群体及其政治运动并不完全等同。
LGBT一词源自西方,指称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也就是男娘或药娘之类的)等性少数群体。这种东西至少在现在,和笔者在前面介绍过的“女权运动”也实在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了,都属于是大大的坏。随着西方不迫害LGBT群体了之后,这种所谓的运动早就应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了,但是他在现在依旧如同丧尸一般摇摇欲坠地依旧运作着。一方面,这种运动依旧存在,体现了少数种群自身的不自信,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强调,那么如此的运动出现了,就依旧实在强调自己和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实在属于是对于自己的社会以及政治抹黑。另一方面,宣传如此的东西,诱拐他人进入如此的群体,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所谓的“同性恋”的范畴了,他们本身自己就已经是在宣称同性恋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了。同性恋也只不过是喜欢的人和自己属于是同一性别的,但是绝对不是见着一个同性就想往上贴。
大家都是属于普通人,那么我们就换位思考一下,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如果这个人看见一个异性就往上扑,那么这个人大概率就是变态了。所谓的宣传,实则也不过是对于同性恋的一种异化。从政治的角度上去看,所谓的运动的目的也不过是想获取到权利,当然了,运动这个动作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当今的日子也是有先辈们一场一场的运动才争取到的。但是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企图实现一个“少部分人在大部分人的头上拉屎”的效果,是少部分人对于大部分人的欺压,也实在是倒反天罡了。所以对于同性恋本身,我们可以有任何的偏见或者是态度;但是对于LGBT运动,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做出反对。
而百合,尽管涉及女性之间的情感关系,但在二次元的语境中,它更多地作为一种美学与叙事类型存在,并不必然承载现实身份政治的诉求。
事实上,许多百合作品刻意淡化了现实中的性别压抑与身份困境,而将重点放在“关系”本身的美学与情感维度上。这种“去性别化”的倾向,让百合成為某种意义上的“情感实验室”,在其中,角色可以暂时脱离社会标签,迴归纯粹的情感交流。
而这种虚拟的演绎的人物实际上和实际存在的女性也是有十分巨大的区别的,似乎也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女性之间的矛盾似乎也是不少的。据我自己的了解,倘若是拿一个宿舍里面的女生来讲,可能这几个人之间就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组合的群聊,可见是小心思之多,与书籍里面的呈现可以说是具有鲜明的对比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如此强调个体主体性的现在,不少的男性在玩如此的小心思的时候估计也是得心应手的,也不见得会比女性差多少。只能说是不相上下了,我们说百合作品是一种“无性化”的作品,其中的意味不仅仅是代表了扬弃了一些作为女性的特质,同时我们也是可以看到如此的状态也不代表其是具有的男性的特质,则是完全出现了对于性别的扬弃。
我们当然应该支持现实中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但也不能将二次元百合与现实政治完全挂钩。百合是一种题材,一种美学,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不必是运动,也不必是宣言。正因如此,它反而保有一种难得的自由与纯度。而我们一般是可以认为同性恋本身和异性恋是没有任何的区别的,而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于其中则必然是具有性的成分的。而我们是可以看到百合作品实际上是不具有性的成分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百合在实际上也不可能是LGBT的宣传工具。倘若是真实存在了,那么其中也一定是具有猫腻的,各位一定是要小心警惕的。
7.百合的迷因||确信或是臆想
因为包括了软妹百合这种暧昧的类别,所以我迷失了方向,百合就是恋爱啊!因为看太多百合,所以两个女孩子站在一起就会认为是百合,但不对啊,是恋爱啊恋爱!人生苦短,少女当及时恋爱!百合暴力或者杀戮百合之类的,因为产生了各种各样让人想问“这是恋爱吗?有爱吗?”的故事,所以我迷失了方向!
同上面的文字一致,随着百合在互联网上的逐渐蔓延,秉承着发展就会异化的原理,我们对于百合的理解也会逐渐出现了偏差。我们是否就可以十分简单地说,只要有两个女生站在一起,就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百合呢?
有这个问题,也就生出了轻百合和硬百合之间的真正的差异了。
硬百合自然是不必须要多说了,自然是属于正统的百合了,但是有不少的人对其处于一种抗拒的心理,我们自然也不会说什么了。为什么我们就说硬百合必然是正统的百合呢?——是因为硬百合是包含恋情了百合。
我们在这里就发现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东西了——在所有的恋爱分类里面,百合是唯一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属于母分类的类型。这似乎与女性本身对于同性恋的接受度高是有所联系的,自然,即便是男性读者,在文化的熏陶之下,也会对于女性在如此方面上会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当然了,我们不排除别的性质,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讲到了)。
虽说是有了恋情,但是也并没有规定在恋情里面则必然是要表现出进一步的行为的,及时是在浅层的情感上的沟通,也是硬百合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由这个特点,我们也就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优点了,所以我们说百合是一个“去性化”的文学题材类型。
但是轻百合与硬百合相比,其在情感方面的要求就会更加少了。友情也可以看做是轻百合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有存在纯粹友情的,并且不认为自己是百合作品的作品,而与此相对的是,当我们回看轻百合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在不同角色的互动上,总是会出现一些暧昧性的行为的。这种行为必然就属于是“幻想”负责填补的一部分了。
但是在这个地方笔者还是要提出一个疑问的:既然在百合作品里面,轻百合的受众是要比硬百合多的,那么在轻小说的暧昧的幻想里面,出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难道说,在进一步的幻想里面,还会出现区别于轻百合的东西吗?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可以与硬百合放在一个地方但是区别于硬百合的文学题材呀?还是说大家还是仅仅喜欢模糊的幻想罢了。
不过可能有不少的人看百合作品只是享受看许多的女人之间相互扯头发罢了。
当我们把硬百合和轻百合之间的差异展现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之间是爱情,一个之间是友情,其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两个主人公之间是需要必然有爱的。也就是本文在此章节的开头所引用的一段话里面的这一句:因为产生了各种各样让人想问“这是恋爱吗?有爱吗?
讲出这个是为了阻止部分的错误的思想,例如在番剧《タコピーの原罪》里面,似乎就有许多人认为因为这部剧里面的两个主人公毕竟都是女性,想当然的就认为这部剧就可以看做是百合剧了。这就是现象主义的错误。
我们必然是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互相仇恨的,但是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会变好的可能,但是并不能将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我们作出假设,如果两个人之间是有仇恨的,那么这两个人之间则是必然是要具有充分的认识的,如果不认识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仇恨了。既然已经到了仇恨的地步,那么也就是极为了解这个人了,如此的“烂人”怎么会与其之间的感情变好呢?感情变化存在于两种可能:1.以前的时候可能只是世仇,但是两个人之间并不认识 2.其中存在一个人可能在人格上面做出了巨大的改变,或是为了另外一个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值得另外一个人对其另眼相待。只有在如此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感情方面的变化。
那么,在上面我们所举的案例里面,有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了,其中一个人对于另外一个人施暴,但是最后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就和解了。
因为产生了各种各样让人想问“这是恋爱吗?有爱吗?
我们只能看到的是作者拿着两个扭曲的人偶不断摆弄的画面罢了。所谓的将其看做百合的人,也不过是对于暴力的恶意的异化以及对苦难的娱乐化罢了。“看到有人对其他的人施暴的时候,宣扬这只不过是这个人对于他人的爱。”不仅坏,并且有害。
所谓的“杀青梗”,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在自己的内心里面明确了上面的道理于是对自我错误的逃避罢了,这种行为是对于原著人物的不尊重,是将其人格的抽离,即便是对于负面角色的坏人,也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或者这个说,倘若如此,那么选择任何的两个人放在一起与前面的行为都是等效的,那么这个做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资本流量的炒作罢了。
百合作品里面一定要有爱。
8.结语:纯粹与超越,百合作为二次元的精神结晶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或许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百合是二次元纯粹性与超越性的终极体现」这一论断。百合不仅是一种题材,更是一种审美上的选择,一种情感上的避难所,一种对现实关系的提纯与重构。
它允许我们在虚构中体验那些在现实中难以维系的纯粹关系,也让我们得以在高速异化的时代中,保留一小块温柔而深邃的情感自留地。
而我们作为观众,需要的或许正是以一种开放而清醒的态度进入百合的世界:不盲目对立,不强求代入,不拒绝共情。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片虚构之花盛开的园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