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瓦克与拉法尔,这部作品中最特殊的两个角色,只要读懂了这两个角色,也就读懂了关于地球的运动这部作品,所以我将分为上下两部分并围绕着这两个角色进行轻度解读,那么话不多说。)
诺瓦克是一个依附于时代的悲剧性角色。
他的悲剧在于他所信仰的价值观念与时代浪潮相互冲突,与其把他的行为称之为恶,不如说是价值体系的更迭,这也使得他的动机与时代观念深度绑定,他的行为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重新定义。
这部作品是以那些在历史书本中被一笔带过或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某种可能性作为出发点。明确这一点是方便理解整部作品的一大前提。
那么就从这种可能性开始出发……
昔日被迫害者的呓语蕴藏着对真理的渴望,而这种渴望通过感动不断传播,真理的雏形,或许只是从一个微弱的感动开始,经过不断地传递才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常识。
每个时代都在用不同的语法翻译世界。
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风口,却只有茫然一片,只能任由时代催促着前行,从而一次又一次忽视掉他人传递过来的感动,在某个价值观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未来,自己就成了他人口中无恶不作的反派。
诺瓦克的虔诚酿成了他的悲剧,他悲剧的根源又在于他的偏执,而非他的信仰本身。
他是三代主角理想的见证者同时也作为终结者,还是除了地动说外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推动者,按照传统套路,诺瓦克应该会蜕变成一名真理的殉道者,可事实却截然相反。他变得更加反对地动说,并为此不择手段。就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只能通过采取极端手段来维护旧有的认知框架。
而这也是真理诞生/社会变革过程中必定会伴随的阵痛表现,要想理解这种现象,就需要跳出常规的善恶判断,在更宏大的历史纬度中去寻找答案。
拉法尔的幻影不止是诺瓦克的内心写照,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叙事透镜,作者透过他来折射出自己的观点,并将之转告给读者,也让诺瓦克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可谓是三位一体。
诺瓦克临近谢幕才终于醒悟,在他认识到自己作为反派的那一瞬间,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他终究逃不过历史与自我良知的审判,他此前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认定为恶行,他将失去前往天堂的资格,生命的最后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忏悔自己的罪孽,祈求神能宽恕他的女儿……可无人知晓,那恶行的背后,那些被误解掐灭的烛火,那只被他攥在手心却无法再牵起的手,那份永远封存在忏悔录中、来不及说出口的父爱……
就如同在回应他那般,圣洁的月光刺穿火焰,在他肩头撒下光辉,像是神在耳畔低语。他与地动说之间的纠葛,终于在此刻化作了星火,淹没在了余烬中。
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接受了地动说。
这份最初埋下的感动在最后才终于萌芽,尽管它即将被烈火吞噬,它仍是有意义的。
因为正是这群盲目且极端的人们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世界也在不断的变化。真理就像潮汐在沙滩上反复书写又抹去的诗行,你所信奉的真理能否经受得住这不断冲击的浪潮?唯有怀抱敬畏的同时不断思考、不断地发出疑问。
当揭开故事的面纱,我们何尝不是与诺瓦克一样,迷失在了这个信息湍流的时代漩涡中。也许有人能从中挣脱,也许有人能在随波逐流中寻找到自我。而诺瓦克已经交出了他的答卷,这张试卷的得分或许并不高,但却是最能使人感到共鸣的,因为他的答案与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重叠。
诺瓦克的行为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却存在着普遍性。每个人对好与坏的衡量都有着偏差,痛苦的根源也因人而异,有人因身体受到伤害而痛苦,有人因言语中伤而难过。那做出这一行为的人是否有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别人?恐怕大部分人即便意识到了也不会承认的吧,就是因为不想承认自己伤害到了别人,才会不断麻痹自己,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借此掩盖掉自己的错误。我想说,每个人都是主观的,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甚至有时连犯错了都不知道,但是这样就够了,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并不是说要你把痛苦强加给别人,而是不必给每段关系都套上枷锁,更不必因此就否定相遇本身的意义。
我们无法得知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也无从知晓自己在历史中的定位,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在快要落幕的时候卸下那些繁重的装扮,拾起曾经无暇顾及的事物,去直面自己或惨淡或绚烂的一生。
把善与恶的裁量托付于历史的笔触,将存在的意义并入到脚下的地球。
你只要成为自己就好。
(强烈提醒!第二部分对于拉法尔的解读涉及严重剧透,建议看过漫画或等动画完结后再看。)
前言:
看过一些关于地动漫画的评论,但是绝大部分在提到拉法尔复活这件事的时候,却统一给出了平行世界这样的结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类似解释不通平行时空的论调。因为在我看来,漫画关于拉法尔的复活是可以做到自圆其说的。
在漫画刚完结的时候,我就曾对这个情节做过分析,但因为忘记控制长度显得十分冗长,所以我想在这里重新将这些线索简单摊开,各位也可以和我一起寻找矛盾的地方。
不过我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和分析,我不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而且漫画对于这个情节也留有相当大的解读空间,我并不想推翻别人对平行世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可以选择一个能让自己感到舒心的结论。
那么,正片开始。
关于拉法尔存活的暗线作者埋设的非常深,我将在承认已知结果,并且不否认发生过的剧情的前提下,对过程展开推测和分析。要如何使拉法尔合理复活,我把它分成了执行人、执行建设、执行过程、执行后果这四个步骤,同时还要再添加一点想象力。
第一步从执行建设开始。
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同样也会担心拉法尔的突然诈尸可能会令读者感到突兀觉得难以接受,所以在此之前就需要做好足够多的关于拉法尔会再次登场的心理建设和铺垫。这里又可以细分为几个点:
1.漫画对于拉法尔处刑这一段是较为抽象的侧面描绘,而行刑结束后的视角放在诺瓦克身上,这个过程是没有明确揭示的,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诺瓦克确定了拉法尔的④亡。
2..乔兰塔被处刑时诺瓦克并不在现场,当他赶到时现场只剩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遗骸,他收到的只有女儿已④的消息,从他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接受了这个说法,他是否真的相信这个谎言我们且不讨论,但是可以明确一点,他得到的信息与事实存在偏差。可以由此为依据质疑第一点的真实性。
3.幻影拉法尔的出现有着多重含义,是对传统叙事的挑战,也是作者对读者注射的一剂预防针,预示着真正的拉法尔将要登场。
第二步执行过程。
想要救下拉法尔需要满足下面的这几点要求:
第1点最难也是最简单的,教会的打点。
在了解完剧情后我们会发现,从当地主教掌权和重用诺瓦克这样的佣兵开始,对异端的打压比以往都要残酷,教会的分裂和腐败或许在那个时候便开始蔓延,这一点在前期一些神职人员对诺瓦克前佣兵的身份表达不满时就有所体现,这样说或许不够准确,但教会形成了以打击异端为使命的激进派和见风使舵的功利派这两个派系。而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功利派便是很好的突破口。
第2点简单概述就是,诺瓦克父女与拉法尔之间通过相近的年龄设定、临终幻影等元素形成强烈对照,这种叙事关联不仅是人物镜像关系的暗示,也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将拉法尔存活的暗线进行了绑定。所以也就是说,用以针对约兰塔的手法也可能在拉法尔处上演过,不过由被动型转为了主动或半主动型。只是想要营救他还存在一个难点,这个后面再说。
第3点,拉法尔自身的意愿。这时的拉法尔带着强烈以死证道的决心,行动要避免与他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因为这或许会违背他个人的意志,按理说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还记得吗,该说是偶然还是命运使然,拉法尔在和诺瓦克交谈过后,便自己喝下了止痛用的镇静药物,趁着他失去行动能力的窗口,就是最佳的行动时机。
这里就要指出第2点的难题了,因为存在一个既定事实,诺瓦克观测到有人被烧④的事实,即使可以在其它空白时间将他支开把人救走,但有人④亡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意味着需要一个能替代拉法尔受刑的人。这个人至少要经过执行人认定是有这个“资质”的人。
请注意!以下是我个人毫无根据的阴谋论。
各位还记得开篇那个把拉法尔比作神的孩子吗,他叫科翰斯基,真可谓是勇气的化身,居然敢在众目睽睽下说出渎神的言论——人证达成;看对比他的身高体型也和拉法尔出奇的接近——条件达成;狸猫换太子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了。
他还曾在课堂上回答爱是宇宙的中心,这类人通常感性大于理性。并且从对话中得知他对拉法尔还有着一定的崇拜,甚至把他类比成神,虽然这句话不管是剧中人物还是读者都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句调侃,但是没有人清楚它是否真的具有相应的份量。我想说的是,这个角色有成为替身的合理性,但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自愿,值得思考。
第3.5,我推演的过程一定存在矛盾跟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不想因此就放弃这个可能性。请结合阿尔伯特的回忆中成年拉法尔的外貌特征,并根据时间线进行推断看是否吻合,还有最后送达的信件,这些都在强调一件事,拉法尔确确实实还活着(没有④)。
第三步执行人。
养父波特茨基,我将透过他的身份来推导出他的动机。
波特茨基是一名现任的教师,也是拉法尔的养父,是引路人休伯特的恩师,并且还是一个从事过天文研究的异端前科者。
说实话我觉得在列出他身份的时候已经不需要解释动机了,但是当回过头看时,我发现这些身份都不是决定性的关键动机,真正的动机是他对养子/学生的愧疚以及对真理的探求欲望。
作为前科者,他很清楚包庇异端会带来什么,所以他才会听信诺瓦克的劝诱告发拉法尔,其中既有明哲保身的意味,也有换取拉法尔初犯获释的机会,但很显然他低估了拉法尔的决心,这是愧疚所在。
还记得拉法尔被带走前的夜晚吗,波特茨基问他,地动说可以被证明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决定他行动的关键。设想一下,自己冒死研究的理论直到最后都没有定论,当看到一个充满自信的年轻天才肯定地答复你时,你会任由这个机会消逝吗?作为一个异端者。
当所有线索交汇在一起,他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找到一个替罪羊,变卖家产贿赂功利派,解救拉法尔,不再踏足该主教管辖的地域。
第四步执行后果。
在读者因拉法尔为真理献身的举动而感动时,殊不知就已经中了鱼丰的叙述性诡计。
这种陷阱在这部作品中并不算少见,从奥科吉被前辈用剑指着,再到约兰塔父亲身份的揭秘,这类叙事诡计给作品了增添足够多的悬念。
而现在还缺少最后一块拼图就能成功复活拉法尔,那就是他对于地动说的态度。
不过要提醒一点,没有证据表明成年拉法尔口中提到的某个假说等于地动说,但是为了分析这个角色,我们也必须把它想象成是地动说。
有不少人认为拉法尔变了,因为他企图用冠冕堂皇的说辞来粉饰自己的罪行,看着跟过去为真理献身的自己判若两人,于是就把少年拉法尔和成年拉法尔进行切割,甚至强行套用平行世界的说法。这样做其实没什么没问题。只是这里有一个误区,两个拉法尔如果单如从行为上看,或许存在差异,但是从这个人的整体角度(如思维动机等)去看的话,他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改变。
一个为了自己索求的真理不惜放弃生命的人,当权利发生倒转,以同样的理由,他是否会在乎别人的生命?
正是因为他没有变化,不,应该说唯独他没有变化,他才会犯下罪行,他才会“遗忘”那是由他亲手编织的感动,而承载了无数感动的地动说也不再属于他个人,幻影拉法尔的话也在此得到应验。这即是“复活”带来的后果,当一个人在该退场的时候却没有退场,出自同一信念也将引发截然不同的结果。
就像药品和毒品的界限取决于摄入的剂量,真理亦是如此,他吞下的罂粟果实,究竟是助他忘却苦痛的良药,还是令他麻木不仁的毒品……
某种意义上,拉法尔就像那些初期革命者的缩影,他们满腔热血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他们坚信自己走在绝对正确的路上,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也确实可以开辟道路,但是他们却难以抵达路的终点,因为越靠近终点他们就越接近自己曾反对的敌人而不是理想中的自己……
这是人类普遍的困境。
屠龙者终成龙似乎是绕不过的命题,很多时候不是说初心变了,相反正是因为信念太过坚定了才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一味地笃信自己就是正确的,什么时候错了也没有自觉,所以就一错再错,等到察觉的时候就已经站在革命的对立面。
所以某种程度上,拉法尔和诺瓦克本质是相同的,从某个时间段开始就不会去怀疑,不会去审视,不会去调和矛盾,只会铲除与自己意见对立的人,最终沦为了他人故事中的反派。
以上就是我对拉法尔这个角色从复活到性格转变(没有转变)的所有解读。
关于这一点是否严谨,我觉得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拉法尔就像是开启故事的钥匙,当这个故事突破“故事”的限制,向现实维度延伸的时候,也唯有他能为这个故事画上句号,这无所谓他的好与坏。
而缺失的故事情节无疑是作者刻意为之,在为角色行动提供契机的同时,却只展示结果。被隐去的过程迫使读者思考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些空白最终交由读者参与填补,也旨在补全失落的历史。
所以当真实的历史年份出现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题也跟着显露出来。前面所有的内容从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变成了可能发生过但却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历史的可能性。
或许会有人对着两个概念抱有疑惑,虚构和可能性有什么不一样吗,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虚构是自我欺骗的构成,是一种虚假的幻想。
但可能性却不一样,它是通过承认现实的处境,要求人在直面现实有限性的同时,通过自主选择与行动将潜在转化为实在。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即是对自由的实践,因此可能性的价值不在于超越现实,而在于其作为人类超越性存在的证明。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而认识到这两者间差异性是迈向理解这部作品的必要一步。
因此,所谓可能性,是以挖掘那些被埋葬于悠久岁月连存在都无法证明的历史的尘埃进行的再解构,也承载着对未来以及未知的希冀与叩问。
作品正是为了消解人在局限之中所产生的迷信和怀疑,而选择去拥抱这种可能性。
所以在最后,那封信送到的时候,虚构升格成了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影响了真实的历史,改变了宇宙的姿态。
“关于地球的运动”,初看标题,还曾误以为是哪家杂志的自然科学科普。但随着故事发展直至完结,我才终于明白,就如同它的名字那样,给人一股难以言表的震撼。
关于地球,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掉它,即便能感知到它的存在,也无法感受到它的重量。在此之上,人们唯一能体会到的只有自己的重量。
每个人的地位、理想、信仰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对自身重量的定义也千差万别,但正是这些不同的重量相互叠加在一起,才换算出了世界的质量。也正是那些看似沉重的责任与困惑,构成了我们对抗荒诞生命的反作用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写下的:“我存在,哪怕这存在违背所有理性”。
我想要你去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构成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你地球也将不再完整。所以就这么带着矛盾和迷惘,就这样在这个地球努力的活下去吧。
感谢能看到这里的人,希望你能健康快乐!
1990年,美国宇航局“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约60亿公里的外太空,拍摄了一张特殊的地球照片,那张照片中的地球如同一个微小的光点,其影像深深触动了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促使他创作了《暗淡蓝点》一书,里面有一段话,堪称是对《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主题的完美收束,请允许我引述这段文字作为这部作品最后的结语:
“再看看这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存在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了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生活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 卡尔・萨根
PS:
本作有一句贯彻始终的提问:
“究竟要献出什么,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全部?”
答案或许就藏在主角们的经历当中。
奥科吉没上过学,拉法尔在入学前就遭到迫害,约兰塔学业中断,巴德尼为了一窥禁忌知识而被灼伤眼睛,故事最后则是以阿尔伯特下定决心攻读大学作为结局。
求知欲,正是他们之间的共通点。
学习,作为求知欲的意向体现。它根植于任何阶层、任何性别、任何形式中,它永无止境。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究竟要献出什么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全部呢?
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动态的,它不需要你献出什么,却又要求你付出全部,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更要勇敢地审视自己,去直面自己的无知与不足。
个人的视野终究存在边界,但人类精神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其联系与传承。那些遗落在历史中,消逝在时间里的,对真理纯粹的热爱,乃至失败的教训,经由后来者的所见、所闻、所想象等一切方式,于某个时刻,终将被重新拾起、擦拭,然后继续传递。最终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属于人类的痕迹。
【本文案严禁转载】
来自:Bangumi